回覆列表
  • 1 # 阿文說史

    飛地在法律上的解釋:是指一個地區的行政權不在當地而在與之不相連另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地區與本土不相連。

    在這裡我重點講的是國家的飛地。在我的映像裡最大的飛地是美國的飛地阿拉斯加,不過美國畢竟是世界超級大國國力強大。且公海與之相連。所以感覺不到有飛地的感覺。

    所以我要說的是與美國抗行的大國,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

    熟悉歷史的朋友知道加里寧本來不屬於俄羅斯,是德國的發祥地。只不過後來被割讓給俄羅斯的。按現在的說法就是俄羅斯的領土。怎麼產生的飛地,那就要從蘇聯說起。

    蘇聯本身是一個由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的國家。非常的強大,後來衰弱了,加盟國都獨立了,由於加里寧地位非常的特殊,是前出到歐洲的門戶,加之加里寧的居民都是俄羅斯族人,不願意與俄羅斯分分裂。當時在蘇聯分家的時候,俄羅斯是在特殊的情況下保留了加里寧。這就形成了現在的加里寧與俄羅斯本土的不相連。這就是飛地,也就是說加里寧是俄羅斯的飛地。

  • 2 # 烏龜說你說呢

    飛地就是坑。我買的房子就是飛地。當然是買後才知道的。路對面學校不收,才知道孩子都沒有學校。政府也不問,愁死了

  • 3 # 跟著地圖看世界

    飛地的概念產生於中世紀,是一個地理學名詞,飛地的術語第一次出現於1526年簽定的馬德里條約的檔案上。飛地是一種特殊的人文地理現象,指隸屬於某一行政區管轄但不與本區毗連的土地。簡單點說,就是孤懸在外的領土。如果某一行政主體擁有一塊飛地,那麼它無法取道自己的行政區域到達該地,只能“飛”過其他行政主體的屬地,才能到達自己的飛地。一般把本國境內包含的外國領土稱為內飛地(enclave),外國境內的本國領土稱為外飛地(exclave)。

    什麼是飛地?

    飛地是一種人文地理概念,指的是在某個國家境內有一塊主權屬於他國的領土。根據地區與國家之間的相對關係,飛地又可以分為“外飛地”(Exclave)與“內分地”(Enclave)兩種概念,其關係如下:

    l 外飛地(Exclave) — 某國家擁有一塊與本國分離開來的領土,該領土被其他國家包圍,則該領土稱為某國的外飛地。

    l 內飛地(Enclave) — 某國家國境之內有塊地區的主權屬於別的國家,則該地區是這國家的內飛地,也同時是握有主權國家的外飛地。

    據G.W.S.羅賓遜1959年提出的分類體系,有3種形式:

    ①梵蒂岡、聖馬利諾這類完全被一個國家領土包圍的國家,屬於標準飛地,也稱實際飛地。

    ②透過另一個國家領土才能到達的飛地,稱為可穿過飛地,又稱準飛地,如位於法國境內屬於西班牙的友維亞,位於民主德國境內屬於聯邦德國的西柏林,以及美國被加拿大領土所隔開的阿拉斯加州。

    內飛地和外飛地儘管是相對的名詞,但互相之間卻不見得是可以互換的關係,比如與母國分離的孤立飛地是夾在兩個以上國家的邊境之間,那麼它雖然是個外飛地,但卻不是任何國家的內飛地。

    目前世界上的外飛地情況很多,各洲都有分佈。由於涉及領土,民族,宗教等諸多敏感因素,飛地現象是地理學中最為有趣的現象之一,也是當今存在飛地現象的國與國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處理不好非常容易引起飛地內居民生活艱難,或是民族糾紛,甚至國家關係緊張,以致發生武裝衝突等嚴重後果。

    西北歐三維地形圖

    東普魯士,三次成為飛地

    東普魯士,從字面意思看,是指普魯士的東部地區。東普魯士這塊土地,似乎生來就是做飛地的命,在短短300多年的時間裡,竟然先後做了三次飛地。直到今天,雖已更名易主,仍擺脫不了作為飛地的命運。

    東普魯士地圖

    東普魯士位於波羅的海的東南海岸。從15世紀開始,這塊土地的主人是中世紀大名鼎鼎的條頓騎士團的團長。1234年-1285年,條頓騎士團完全佔據了西普魯士和東普魯士,並在1237年合併了寶劍騎士團得到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地區,但是在1410年被波蘭-立陶宛聯邦擊敗,條頓騎士團和下屬寶劍騎士分團同時宣佈解散。結果是條頓騎士團的原西普魯士劃歸波蘭王國直屬,東普魯士改為普魯士公國隸屬於波蘭王國,以原條頓騎士團總團長為公爵,原寶劍騎士分團大部分地區劃歸立陶宛大公國,餘者以原分團長為公爵成立庫爾蘭公國隸屬於立陶宛大公國。

    1648年德國

    但到了17世紀,其家族絕嗣,東普魯士落入了勃蘭登堡選帝侯(德意志的諸侯之一)的手中。這位選帝侯為了擴充實力,毫不顧忌自己的地盤和東普魯士之間還隔著波蘭王國——一塊飛地就這麼誕生了。為了保住這塊孤懸在外的土地,勃蘭登堡選帝侯不惜對波蘭稱臣納貢。但很快,選帝侯的勢力不斷膨脹,並建立了一個王國——普魯士王國。經過多年戰爭,1772年,普魯士王國從波蘭手中奪取了位於勃蘭登堡和東普魯士之間的土地——西普魯士。從此,東普魯士與普魯士王國連成一體。100年後,普魯士王國統一德國,東普魯士又成了德意志帝國的一部分。

    1815年德國

    這段蜜月期持續了150多年,但好日子終有盡頭。東普魯士的“飛地因子”,被兩次世界大戰重新啟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東普魯士成了俄、德之間血戰的戰場。在第一次東普魯士戰役中,德軍大勝俄軍,但最終,德國還是淪為戰敗國。戰勝國為削弱德國,策劃了一條“波蘭走廊”,即迫使德國在東普魯士和西普魯士之間割讓一塊寬幾十公里的土地給波蘭,將德國的國土一分為二,互不連線。東普魯士就這樣再次成為了飛地。

    1944年秋季蘇軍對東普魯士的第一次進攻,是東普魯士大毀滅的前奏

    割讓“波蘭走廊”讓德華人十分憤怒。1939年,重新強大起來的德國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閃擊波蘭,奪回“波蘭走廊”,並侵吞了整個波蘭西部,當了20年飛地的東普魯士又回到了德國的懷抱。不過,“第三帝國”的輝煌就如曇花一現,1945年,蘇軍攻入東普魯士,第二次東普魯士戰役爆發,但這次失敗的卻是德華人。丟掉了東普魯士的德國不久就宣佈無條件投降,作為戰敗國二度接受審判。1945年,根據《波茨坦協定》,德國將柯尼斯堡及周邊地區劃歸蘇聯。1946年,判決出臺,東普魯士的土地分別歸屬蘇聯和波蘭。蘇聯為了不歸還佔領的波蘭領土,將波蘭國土西部邊界整體向西推進200公里,也就是把德國的波美拉尼亞和西里西亞地區割讓給波蘭作為補償,但總體來說波蘭國土還是比戰前少了,因為蘇聯佔領的那塊比從德國割佔的那塊要大。

    東普魯士被分割

    但故事到此並未結束,東普魯士骨子裡的“飛地因子”在20世紀末再度發酵。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波羅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宣佈獨立,建立在原東普魯士土地上的加里寧格勒州與俄羅斯本土被分隔開來。於是,這塊土地第三次成為了飛地。今天,加里寧格勒州不僅是俄羅斯通往歐盟的視窗,也是其與北約對抗的政治最前沿。這塊距俄羅斯本土600公里之遙的飛地,肩負著重大的地緣政治和軍事戰略意義。

    “幽邃森林覆大地,星列眾湖似水晶。光影映照遼原上,天地晶瑩深谷明。”這是創作於20世紀30年代的《東普魯士之歌》中的第一段,歌詞描繪了東普魯士的美麗風光。如今,這片土地已經不再被稱為“東普魯士”,這首歌也成為了一首思鄉曲。

    柯尼斯堡

    加里寧格勒,歷史上的東普魯士首府柯尼斯堡

    如今,在波羅的海沿岸俄羅斯有一塊飛地,面積1.51萬平方公里,它的名字叫加里寧格勒州,而它的首府就是加里寧格勒。這個加里寧格勒可謂是歷史悠久,它原來的名字並不是加里寧格勒,而是叫柯尼斯堡。

    柯尼斯堡

    柯尼斯堡是由著名的條頓騎士團的北方十字軍於1255年建立,先後被條頓騎士團國、普魯士公國和東普魯士定為首都或首府。因此,柯尼斯堡在德國發展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柯尼斯堡

    蘇聯佔領柯尼斯堡以後曾將其更名為基奧尼斯堡,後來為了紀念蘇聯最高蘇維埃委員會主席米哈伊爾·加里寧,將柯尼斯堡更名為加里寧格勒。東普魯士這個名字也隨之煙消雲散,從此與德國再無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車險快到期了,怎麼買到最便宜的車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