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很多人讀過很多書,明白了很多道理,在思想的緯度有很大的改變,但很多人缺少行動。那問題來了,是思維決定行動,還是行動決定思維?
10
回覆列表
  • 1 # 天使和魔鬼的眼淚

    思維是資訊處理過程是,行動是結果。後續跟進的資訊反饋過程容易使人產生幻覺,如果不是從歷史的時間點思考容易引起悖論。

  • 2 # 誠相待1986

    有想法就去做,感覺做的跟想的不一樣後,再調正想法,再去做,膽量決定了思維與行動到最後的結果,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

  • 3 # 米婭de日記

    思維決定了行動,行動養成了習慣,習慣形成了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人與人最終的差別來自於大腦的差別。 腦科學研究證實,胎兒期大腦的發育受到遺傳因素及外界環境影響,每個大腦不同區域的發育和連結是不同的,有的部位明顯優勢於其他區域,大腦發育優勢的部分就是每個人所具備的不同的天賦 ,有的人擅長邏輯有人擅長語音,有人擅長音樂有人擅長運動,腦部優勢的不同也決定每人思維模式的不同。 每個人每天從吃飯到出行以及工作等要做出大大小小的無數個決定,人與人由於思維模式不同,做出千差萬別的決定,思維決定了下一步的行動,而行動慢慢養成了性格,性格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命運!

  • 4 # 付萌薇

    1.

    首先,我們先來解釋一下,

    為什麼會出現“懂了這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現象。

    其實,這是一個關於認知的問題。

    你確定你自己真的懂了很多道理嗎?

    判斷我們是否懂得某個道理,

    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你有沒有按照這個道理去踐行。

    蔡壘磊在《認知突圍》這本書中分析說:

    “不去踐行的原因要麼是你並沒有真懂,

    要麼是你並不認為它一定能指向某個你想要的結果,

    要麼是它帶來的結果並不足夠吸引你。”

    2.

    其次,究竟是思維決定行動還是行動決定思維呢?

    比如讀書吧,很多人都知道讀書的好處,

    可是真正堅持做到的卻很少。

    有了行動並不意味著你可以一直重複當前的動作,也就是堅持。

    “三分鐘熱情”、“有始無終”、“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等都是形容這一現象的貼切詞語。

    由此可見,思維雖然決定了行動,但是行動是否能堅持下去,是另外一回事。

    在“行動科學管理術”中有一個ABC法則:

    讀書有很多好處,這是A(前提條件);讀了一段時間的書,這是B(行為);讀了一個星期,沒有什麼效果,這是C(結果);

    其實,影響我們是否願意堅持的原因,是做事的結果。

    試想一下,你讀了2天書,立馬升職加薪了。

    讀了4天書,可以寫出全網爆文了,你會不會繼續堅持下去呢?

    推薦閱讀:《從行動開始》

    3.

    按照做事的ABC法則,我們當務之急是讓自己及時看到效果。

    讀書、寫作、鍛鍊身體等都屬於長半衰期的事情,

    雖然開始沒有那麼高的收益,但是一旦堅持下去,會得到非常好的結果。

    (1) 不要走極端:

    很多人半途而廢的原因就是在於對自己要求過高,抱著“非0即100”的想法。

    世界上的事情,不是“非黑即白”,也有灰色地帶。

    剛開始我們可能只做到了30分,但是經過堅持,可以做到40、60甚至是100。別拿自己的初級跟別人的高階來比較,要相信時間的複利。如果你透過你一天的努力就達到別人五年的努力的水平,那這個世界才是真正的不公平。

    (2) 制定行動列表

    制定行動列表的原因在於讓自己的成績視覺化。把你已經完成的事情記錄下來。

    2018年我計劃讀100本書,於是我就製作了一個讀書計劃表。貼在手帳本的扉頁處,督促自己時刻保持讀書的習慣。

    (3) 用“三不”面對失敗

    如果你的閱讀計劃中有一段時間懈怠了,不要覺得自己意志力不行,而是要從這三種方式著手:

    不要衝動,保持理性。不要主觀,保持客觀。不要抽象,保持具體。

  • 5 # 溫水裡的青蛙沒改名

    1

    讀書時,每到各種考試前,總有一群人邊日日看書,邊大呼小叫:“什麼都學不會,怎麼辦?”當然,這裡面有一些掩人耳目的小心思在。可是,你見過幾個學習好的把“學不會”整天掛在嘴邊?

    工作了,經過短暫的磨合,很多人都能對自己的本職工作輕車熟路,於是便把書本一併都拋諸腦後。某一天,忽然要參加考試,雖然複習時間充裕,雖然大家也在辛苦準備,可總覺得底氣不足,於是就每日大喊:“記不住”。他們本意或許是先把“記不住”說出來,萬一沒考過可以給自己留有緩衝的餘地,減輕心裡壓力:看,我就說記不住了。而一旦考過了,又多了一絲“記不住還能考過,主要還是智商擔當”的自欺欺人以及竊喜感。但結果,往往是過不了,了不起也是低空飄過。

    就如同美國作家露易斯﹒海在《生命的重建》中所說:

    我們真的會變成我們自己所想的那樣。我們認為自己好,自己就會更好;認為自己壞,自己就會更壞。所有我們生命中的痛苦和愉快,都完全是自己造成的。我們所思所想的“因”,就是在創造未來的“果”。別忽略我們的一思一想,一言一行,那些我們所思所想,所說所做的,都在創造我們的將來。

    說白了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語言決定行動。

    2

    同事小A為了標明自己對錢不在乎,每當別人問他“這個多少錢,那個多少錢”的時候,小A總是含糊其辭,“好像是**元”,“沒留意”,“沒概念”……久而久之,“記不住錢”確實成了小A的標籤,但小A也是真的再也記不清了,順帶著對數字也越來越不敏感了,即便他實際上很在乎錢。

    朋友小B,在體制內工作,為了“和群眾打成一片”,別人抱怨“工作沒意義”,他就說“浪費青春時光”;別人應付工作,說“隨便乾乾糊弄糊弄”,他就說“幹好幹壞一個樣”。本來挺上進,挺很被領導們看好的一小夥子卻直接被流放了,雖然他也沒少幹活。領導的評價就是:讀他的材料,通篇都是不用心,工作沒有進取精神。年紀輕輕,就自己斷了前途。

    所以說,我們的生命經歷,完全是我們自己造就的。

    《生命的重建》中有這麼一段話:

    我們會這樣說:“我做的事不夠多”,或者“我沒有價值”。這些話像你說的嗎?你經常說,經常暗示或經常體驗你“不夠好”嗎?如果時常這樣想,那麼你如何能創造充滿愛、快樂、富裕、健康的生活?從某種程度上說,你的潛意識中的主要信念會經常與幸福生活相牴觸。你永遠無法將二者放在一起,不知什麼時候有些東西就會出錯。

    所以,我們要儘可能的修正潛意識中的主要信念,無論何時。

    3

    話說現在整天喊累的人有幾個是勤奮有加,積極向上的?

    一旦生活步入正軌,便不再精益求精,奮發有為,而是貪圖眼前的安逸,沉湎於現世安好中,想當然的認為歲月靜好,開心就好,任由身體裡的惰性如洪荒般爆發。

    盤點一下自己認識的朋友,工作五年以內,閱讀專業以外非消遣類書籍超過5本的有幾個?工作五年以上的,又有幾位呢?

    照顧孩子、打掃家務,“離開我,家庭就要癱瘓”的錯覺,成了生活的重心。

    偶爾哪天某位青年才俊突發離世的訊息見諸報端,便立馬深刻反思:昨天睡得太晚了,真不該。今天沒午休,會不會過勞死?一定要注意愛惜自己呦。

    真是無知者無畏啊。人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可我怎麼覺得應該是“沒有對比就沒有慚愧”呢。

    你只對比出別人今天出國遊,明天參加高階論壇,吃得精緻,活得瀟灑,認為自己受了一萬點的傷害。你怎麼就沒對比出別人忙著你歇著;別人徹夜勞心勞力,你通宵熬夜追劇;別人爭分奪秒學習充電,你是一有空閒就“葛優癱”?

    整天喊累,就變成了真累,每日裡忙忙碌碌,筋疲力盡,成果卻一塌糊塗。

    你願意過這樣的人生嗎?怎麼才能解決這種問題呢?

    《生命的重建》告訴我們:

    關鍵的是此時此刻你選擇什麼思想、選擇什麼信念、說什麼話,因為你現在的思想和語言將建立你的未來。

    為了能讓現在的理想慢慢變成事實,從現在開始,請認真照顧自己的思想和語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女關係中,女生一定要被動嗎,你怎麼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