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雨說歷史
-
2 # 長弓視野
劉備能夠輕易得到漢中,李嚴功不可沒。雖然李嚴是劉璋舊臣,半路投降到劉備集團的,但李嚴的才能不在諸葛亮之下,似乎更能討得劉備的歡心。因此,劉備對李嚴那是青睞有加,官職更是毫不吝嗇。
趙雲雖是公孫瓚舊部,但很早就跟著劉備赤手空拳打天下了,長板坡一戰拼命救下幼主阿斗,便奠定了在劉備集團與關羽、張飛等平起平坐的核心人物。
趙雲一生戰功赫赫,對蜀漢也是忠心耿耿,在劉備稱帝的第三個年頭,公元223年,趙雲被封為中護軍、徵南將軍。同一年劉備在白帝城病逝,幼主劉禪繼位,又封趙雲為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
中護軍是軍隊的高階軍事長官,有主持選拔武官和監都管制諸武將的權力。這是趙雲做為武將,在蜀國獲得的最高的軍事官職。永昌亭侯和遷鎮東將軍就是其在政治上的最高榮譽了。
劉備臨死前,召李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囑託共同輔佐少主劉禪。封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當時蜀漢的高階軍事長官的官銜,其中有中都護、中領軍、中監軍、中護軍等。而中都軍的職權猶如大都督,總領內內外外、大大小小的全部軍事事物。由此可見,趙雲的中護軍是由李嚴的中都護節制的。李嚴一介文人,在軍隊職位上要比做為武將的趙雲高出一截。這種以文壓武的做法,充分反映了古代君主對武將的忌憚。
劉備死後,幼主劉禪即位,接著李嚴就受了假節,又加封其為光祿勳,總領宮內一應事物。此時趙雲的地位根本無法和李嚴相提並論,因為趙雲一生都沒有獲得過假節。又過了一年,李嚴又當上了尚書令,官位直逼丞相諸葛亮。這就為諸葛亮以後扳倒李嚴埋下了伏筆。
雖然趙雲的官職和政治上的地位不如李嚴,但這並不影響人們對趙雲的喜愛,所以在整個三國的影響力上,趙雲都要遠遠超過李嚴。
-
3 # 泊圖泊途
趙雲的官職肯定是沒有李嚴高,李嚴名氣在民間沒有趙雲大。但是李嚴和諸葛亮尿不到一個壺裡,趙雲是諸葛亮的忠實擁躉。
有一個明顯體現,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諸葛亮和李嚴分別為正負兩個輔佐大臣,諸葛亮是丞相,掌握政事,李嚴是中都護,掌管內外軍事。名號將軍裡也沒有趙雲。地位在關張馬黃之後。
後來李嚴還封了驃騎將軍,更是趙雲不能比的。公元223年,李嚴加封都鄉侯,假節,還給了個光榮稱號,趙雲呢?被封為永昌亭侯,亭比鄉低一級,大小不言而喻。而趙雲死後又重新追諡而已。
還有一個就是趙雲是中護軍,這個中護軍我們應該比較熟悉,有一人也當過此職位,那就是周瑜,當時輔佐孫權的最高文官是張昭,為長史,武將就是周瑜,中護軍。看上去這兩個官職是對等的。
諸葛亮北伐時期楊儀為長史,地位高下,比較之後,就很明確了。
-
4 # 南門太守
李嚴與趙去的職位比較,可以分不同時期來進行對比:
劉備進入益州前:趙雲的官職高於李嚴劉備沒來益州之前,李嚴只是劉璋手下的成都縣令,劉備進攻綿竹,劉璋臨時任命李嚴為護軍,這是在將軍、校尉、都尉序列之外的另一種軍職,有的負責掌管禁軍,有的負責武管選拔,有的類似於監軍。
劉璋不是皇帝,不可能有禁軍,而讓李嚴擔任這個職務是為了上戰場,所以李嚴的這個職務屬於第三種情況。護軍的級別有多高呢?這個不太好類比,不過,李嚴投降後被劉備任命為裨將軍,當時凡投降過來的人都升了官,有的連升三級,所以李嚴的護軍一職低於裨將軍。
趙雲來益州前的軍職比較明確,是偏將軍,偏將軍和裨將軍雖然都是副將,相當於“副軍長”,但偏將軍多由裨將軍升任而來,所以偏將軍高於裨將軍,也就是說,此時趙雲的軍職高於李嚴一級或若干級。
劉備剛進入成都時:趙雲的官職與李嚴持平劉備進入成都後,趙雲很快升為翊軍將軍,成為“正軍級”。
但此時李嚴升得更快,他被任命為興業將軍,與趙雲平級。不僅如此,李嚴由於是益州的“老人”,熟悉情況,尤其對地方的上事很瞭解,又被劉備任命為犍為郡太守,而趙雲沒有這方面的職務。
益州在劉璋治理下法紀鬆弛,劉備還命軍師將軍諸葛亮、揚武將軍暨蜀郡太守法正、昭文將軍伊籍、左將軍西曹掾劉巴和李嚴等5個人一起制定律法,這就是《蜀科》,是蜀漢法律體系的基礎。
劉備稱帝前後:李嚴的官職高於趙雲劉備稱帝時,趙雲的軍職未變,仍是翊軍將軍。
而在此前,李嚴的軍職已進行了調整,由興業將軍改任輔漢將軍,雖然也是雜號將軍,但李嚴由之前的興業將軍轉任此職應該是有理由的,結合李嚴的突出表現以及劉備對他的重視,這次轉任應該是一次升職。
更重要的是,劉備臨終前任命李嚴為尚書令,該職務論品級不算很高,只有一千石,相當於“司局級”,而雜號將軍與部長級的九卿相當,在二千石上下,但尚書令是尚書檯的主官,相當於朝廷秘書局局長,這個職務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說了。
比這個還重要的是,劉備還指定李嚴為託孤大臣之一,這更是趙雲所無法相比的了。
劉備去世後:李嚴的官職遠高於趙雲劉備去世後,李嚴與諸葛亮共同輔政,李嚴比諸葛亮的地位低一些,但比趙雲高多了。
諸葛亮任丞相,李嚴擔任的是中都護,這個職務負責內外軍務,相當於孫吳的大都督,當時蜀漢沒有設大將軍,李嚴的這個職務雖然難與大將軍相比,但遠遠高於其他高階將領。
趙雲這時好不容易升了職,由翊軍將軍先後改任徵南將軍、鎮東將軍,由軍長升為軍區司令,但這個職務在李嚴的中都護之下。諸葛亮第三次北伐失敗,自請貶三級,趙雲也受影響,由鎮東將軍降為鎮軍將軍,又成了雜號將軍。
而李嚴的軍職又有所上任,他後來被正式任命為驃騎將軍,這個軍職僅次於大將軍,諸葛亮如果以丞相的身份事實上兼任著大將軍的話,李嚴的軍職只比諸葛亮一個人低,相當於全國武裝部隊副總司令。
-
5 # 李三萬的三萬裡
初期,趙雲高於李嚴,但越往後李嚴越高了。有人說李嚴是託孤大臣,我覺得不是,我認為託孤大臣是諸葛亮。
從《三國志》的書法慣例上來看,說“統內外軍事”並不非總領全國軍事事務的表述方法。通觀全書,《三國志》中負責某地軍事通常的表述方法是“都督某地( 如隴右、荊州、南方、雍涼等行政區劃、地理或方位詞) 軍事”,而總領全國軍事事務通常表述為都督、督、領、掌“中外軍事”或“中外諸軍事”,而非“統內外軍事”。如曹真“為上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 “拜大將軍,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事。”姜維“加督中外軍事。”諸葛恪“加荊揚州牧,督中外諸軍事。”孫峻“遷丞相大將軍,督中外諸軍事。”峻弟孫綝“及峻死,為侍中武衛將軍,領中外諸軍事。”
而“統內外軍事”這樣的表述,全書之中僅見於《李嚴傳》一處,這恐非巧合。 “中外”與“內外”,雖僅一字之差,含義卻並不相同。按照漢末三國時期的軍制,國家的軍隊有中央軍和地方軍之分,中央軍指中軍和外軍,中軍負責拱衛京畿,兼事征戰,外軍則由朝廷派出的將軍率領,屯駐於其他的戰略要地。而地方軍是指各地州郡所領之兵,平日以守備地方為任,必要時才應詔出征。這一制度,魏國與蜀漢皆然。
因此,“中外軍事”之“中外”,係指中軍與外軍,而由中軍與外軍引申而來的“中外軍事”自然就代指國家軍事事務的最高權力。而稱為“內外”,顯然與當時軍制不合,所以李嚴之“統內外軍事”,必不為統領全國軍事事務之意。
回覆列表
肯定不如李嚴。趙雲是個禁軍統領,劉備漢中王以後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後將軍黃忠。小說《三國演義》中五虎將,正史中只封了四個人,沒有趙雲。而說起李嚴,我們都會想法他和諸葛亮是劉備唯二的託孤之臣,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留下鎮守永安,劉禪繼位又被封為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後來又被諸葛亮加封驃騎將軍,署丞相府職務。不過後來李嚴被貶為庶民,沒有了官職的李嚴就不如趙雲了。
蜀漢五軍前左右後中。中軍為護軍,是蜀漢門庭之內的。所以趙雲先後牙門將軍,偏將軍領桂陽太守,留營司馬 翊軍將軍,中護軍, 徵南將軍,鎮東將軍,鎮軍將軍等官職。所以很多人說趙雲是個雜牌將軍。陳壽以蜀漢爪牙評價趙雲,黃忠。可見雖然他們一生戰績不錯,政治上卻是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