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露為霜65799235

    魏延,很受劉備器重,也沒有受到諸葛的猜忌,所謂“反骨”云云,那都是小說,故事而已,不必當真,之所以諸葛一死,魏延就被做掉了,我看就是楊儀之流小人暗害,只是權力鬥爭罷了。

  • 2 # TK強哥讀書

    魏延的戰功不在五虎上將之下?那要看跟五虎將裡的誰比了。

    魏延的主要戰功都是在劉備入川后建立的。魏延的第一次單獨領兵是劉備大敗劉璋時和黃忠一人統領了一支部隊打下了廣漢郡,才因功封為牙門將軍。

    此後由於劉備的慧眼識珠,魏延才開始了他豪雄般的軍事生涯。直至劉備稱帝后封他為鎮北將軍,是個雜號將軍,且地位遠在五虎將之下,與固陵太守劉琰相當。

    由此可見魏延當時雖然有戰功,但是主要是圍攻成都和鎮守漢中的功勞,更多的功勞還是在劉備去世後得到諸葛亮的重用,被封侯拜將。說戰功不在黃忠、馬超之下可以接受,但是要和關、張、趙相比,還差了點。

    也正因為如此,魏延和題主認為的一樣,一直自視甚高,自以為戰功不下五虎,卻和劉琰一個等級,所以一直和劉琰不和,諸葛亮後來還批評了劉琰。這就更助長了魏延的氣勢,在五虎將都去世後,魏延就自認為諸葛亮第二了,連長史楊儀都不放在眼裡。

    魏延確實是有將才,劉備和諸葛亮都很愛惜,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間接縱容了他養成張狂的性格,直至發展成剛愎自用,有了第五次北伐那句“丞相死了還有我啊”。不按規定部署退兵,甚至還想伐魏,最後導致慘死!性格使然耳!

  • 3 # 集論社

    中國歷史這麼長,出現過數不清的名將,只是文武有別,大多數名將在戰場一流,在政治官場三流。

    魏延也是其中之一。他的能力確實不在關羽張飛這些蜀漢功勳之下。不然劉備也不會把漢中交給魏延鎮守,漢中有多麼重要,大家都清楚。

    前面說了,大多數將軍不懂政治,大多數沒死在戰場敵人之手,死在了政治鬥爭中,這是他們的短板(個別文武雙全的例外)。帶兵的人骨子裡好像也不屑這些陰謀詭計。

    魏延的死既然在不懂政治,那就來說說到底死在了哪方面。

    首先第一個讓人想到的是諸葛亮,這個太有名了,傳播也最廣。大概意思就是魏延不服管教,多次在打仗問題上和諸葛亮唱反調,比如子午谷計劃。諸葛亮早就恨透了魏延,只是他認為自己活著能壓制魏延,且當時蜀中沒有比魏延更能打仗的,所以留著他,等諸葛亮自知快死的時候,策劃了除掉魏延一事。

    邏輯上是說的清楚。但是事情往往就是這樣,越可能做的人越不是兇手,越是有公開矛盾的反而越不會謀害對方。

    也許諸葛亮對於早年魏延殺掉舊主韓玄投靠劉備的做法感到不恥,畢竟那個年代對這種事是很看重的,而諸葛亮偏偏又是個有道德潔癖的人。但這和子午谷分歧一樣,不構成諸葛亮殺魏延的理由。

    除了魏延確實有能力,蜀國又極度缺少將領,在三國中,蜀國的國力也是最弱。諸葛亮不會殺魏延,死後就要斬草除根嗎?死後也不會。諸葛亮對於先主劉備的知遇之恩有著感激之情,從出山那一天起,諸葛亮就把所有的能量奉獻給了劉備和蜀國。下半生的目標就是幫助劉備一統天下,恢復漢室。

    事實上,劉備死後,諸葛亮的角色其實和當初的曹操是一樣的。但是諸葛亮在蜀國沒有培養自己的家族勢力,沒有用權利去享受墮落。而是更加有緊迫感,所以事無鉅細,最後在北伐途中死掉。完全可以說是累死的。

    這樣的一個人在知道魏延能力的情況下,怎麼會做損害蜀國實力的蠢事。有人說,那是因為魏延有反骨,諸葛亮知道他遲早要造反。那是後人推測,魏延既然能被用這麼多年沒出過問題,可見劉備和諸葛亮是怎麼用魏延的,魏延只要對他足夠重視,他會死心塌地的效忠。所以諸葛亮真要安排後事,也是要告訴後主怎麼用魏延,告訴姜維怎麼用魏延。

    所以諸葛亮這麼有道德潔癖,在乎名聲的人。怎麼會蠢到殺魏延,況且諸葛亮的智慧也能想到比殺更好的方法。

    何況正史裡,諸葛亮對魏延也是重用的。魏延曾獲得徵西大將軍的職位,統兵人數上萬,假節等。徵西大將軍,雖然是個虛號,但代表一種榮耀。 統兵就不用說了,蜀國本身軍隊數量有限,上萬已經是很高的實權了。假節,則意味著,魏延在某些時刻的權力,可以跟皇帝的權力一樣。這種權力,一般只有在外統帥大軍的將軍,或者朝廷內的重臣,才有資格獲得這項權力。屬於最高榮耀。

    魏延真正被殺的原因在於楊儀想殺他。楊儀找了諸葛亮這麼一個藉口,殺了魏延。因為魏延在軍中威望高,諸葛亮死後就更高了。楊儀和魏延有私人恩怨,肯定不希望魏延掌管軍權。怕魏延回去對付自己。但楊儀自己卻沒辦法殺魏延,在軍中又沒有威望。怎麼辦。只能找一個比魏延威望更高的人。只有諸葛亮了。趁著諸葛亮剛死,用諸葛亮的名義弄死魏延。這個計謀挺高明,也很惡毒。因為平時諸葛亮和魏延就有分歧,楊儀這麼搞是找對了切入口。

  • 4 # 微塵6373273040166

    魏延之冤真是比竇娥還冤,巨大軍功不被認可也算罷了,還非得至人死命,冤哉魏延。

    魏延沒有好下場,主要有兩個。

    一丶賞識他才幹的領導劉備死的太早。

    二丶討厭膩歪他的領導又活的太長,居然活到了五十多歲。

    其次原因,功高震領導,脾氣大得罪同事,皇上面前居然無一人為他說話。

    實踐證明,諸葛亮在識人方面大有問題。重用馬謖,失了街亭,只好一殺了之。重用楊儀,楊儀說"我要領兵投魏何至如此寂寞",結果讓皇帝殺了。魏延可以說是蜀漢長城,結果讓諸葛亮害死了。

  • 5 # 小俠大客

    性格決定命運,魏延不被重用直至被砍,其實是自己太愛表現,太愛邀功,比功,自視太高等人性缺點害死了自己。孔明說他有反骨其實是說書的為了說書精彩點新增的。魏延是那種想折騰,卻又不會折騰的人,性格害死了他自己。

  • 6 # 深夜聊齋

    魏延的才幹,不在五虎將之下,特別是劉備,非常看重魏延。在劉備進位漢中王以後,命令魏延守備川東;劉備討伐東吳時,命令諸葛亮鎮守成都,而命令馬超、馬岱幫助魏延守備漢中,以當魏國。

    劉備以知人善任聞名,魏延如果沒兩把刷子,他不會如此重用魏延。

    不過,在諸葛亮死後,魏延卻在與楊儀的鬥爭中被殺。魏延認為“不應以一人死而廢天下事”,楊儀不理會魏延,繼續率軍南撤。此時,魏延心中長期對楊儀的不滿,全部爆發,他率兵南歸,並爭相上表朝廷,互相指責對方謀反,最後在刀兵相見中,魏延被馬岱所殺。

    既然魏延的才幹、功勞不容置疑,為何會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呢?

    01 魏延 的性格原因

    在《三國演義》的描述中,魏延的外貌,與關羽非常相似,而他的性格, 與關羽差不多。他剛猛無比,又驕傲自大、桀驁不馴。這樣的人,給他一個合適的舞臺,是可以發光發熱的,比如劉備安排魏延守漢中,他就做得很出色。

    然而,隨著蜀國早期大將們全部去世,魏延成為了碩果僅存的“蜀漢一哥”,在軍中的地位和影響力無人能及。這時,他目中無人的缺點也就暴露無遺,特別是與楊儀等文人的矛盾,越來越大,最後水火不容。

    而魏延之所以能被馬岱所殺,也與他沒有“善養士卒”有關,最後大難臨頭之時,魏延身邊竟無人幫襯,許多部眾如鳥獸散,他成為了孤家寡人,被實力遠不如自己的馬岱所殺。

    02 諸葛亮也有領導責任

    應該說,諸葛亮在魏延的使用上,太過於保守。劉備用魏延,是用人不疑,人盡其才。而諸葛亮北伐時,本來就名將寥寥,卻還是把魏延當做一個普通部將來使用,忽視了其長期把守漢中,對魏國兵力部署、將帥特點可能更加熟悉這個事實。

    當魏延向他提出建設性意見時,諸葛亮不同意當然也無可厚非,但確實應該考慮讓魏延分兵而進,讓他便宜行事,以充分利用好魏延可獨當一面的特點。但是,諸葛亮不僅否決了他的建議,還讓他在帳下老實巴交的聽令,無疑是打擊了他的主觀能動性。

    再者,諸葛亮對魏延、楊儀二人之間的矛盾,是非常清楚的,《三國志》記載,他“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但作為一個旁觀者,完全可以這麼做,可他是三軍統帥,不能擺好兩個重要部下的關係,坐視二人矛盾不斷升級,並最終水火不容,這就是他的失職了。

    最終導致的結果是,魏延被殺,而楊儀也最終在獄中自盡。本來人才短缺的蜀國,一下子少了兩大人才,諸葛亮對此應負有領導責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月薪過萬”的油漆工,都過著怎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