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教課蚪課堂
-
2 # 考古軍中馬前卒
關於盜墓,今天的盜墓賊盜出文物後,大多直接透過黑市流散開來,有些可能若干年後才會出現在海外的拍賣會上,還有些被私人收藏,難見天日。
古代盜墓所得的文物,有多種流向途徑。
第一類,充作軍餉。這方面的例子不算少,最有名的,大家最耳熟能詳的莫過於曹操,說他為了維持軍隊,專門組織了一支“盜墓特別行動組”,設定了摸金校尉和發丘中郎將來統領。不過這個說法是否可靠,還是存在一些爭議的。比曹操盜墓更可靠的是董卓盜墓,東漢末年,董卓進入洛陽後,也派遣呂布帶人盜掘了洛陽的東漢帝陵和王公貴族墓,把金銀珠寶擄掠一空。
第二類,流向市場。在這一點上,古今盜墓是一致的。墓葬裡有些東西,比如金銀銅器,屬於硬通貨,很容易出手。有些被重新使用,有些金屬則被回爐。有的膽大的盜墓賊,甚至敢對當時的帝王陵墓下手。舉個例子,《太平廣記》記載了一件事兒,說漢武帝生前,有西胡康渠王給他進攻了兩件玉器,一個玉石箱子,一根玉石手杖。漢武帝很喜歡它們,所以在死後,這兩件玉器就被隨葬。令人意外的是,僅僅過了四年,就有人在扶風的市場上買到了玉箱和玉杖。碰巧當年伺候過漢武帝的人看到了,認得它們本是漢武帝的東西,於是就報了官。緊接著,賣玉器的商人被抓來詢問,他也實在不知根本,只是從某人手裡買來的。
假如這個記載確有源頭,我們都能夠想明白,玉器不會無緣無故從地下陵墓裡跑出來,只能是被盜掘的。這件事兒居然發生在漢武帝駕崩四年之後,真所謂“典守者不得辭其責耳”。
第三類,為人所收藏。其實這一類跟第二類是緊密聯絡的——畢竟收藏家往往不是盜墓賊。古代那些熱愛收藏的人,也往往需要藉助盜墓賊來獲得藏品。比如《夷堅志補》記載,宋徽宗政和年間,社會上流都喜歡收集古代金石,皇帝本人更是熱衷於此。那麼,民間的古物搜刮得差不多了, 沒有新貨源怎麼辦呢?陝西的地方官就派人去鳳翔挖墓,據說挖到了商代比干的墓,出土了青銅器。當然,這座墓是不是比干墓,恐怕不好說,很可能是一座商周時期的大墓,但是這種風氣在當時一定是普遍存在的。
再比如,北宋著名的金石學家呂大臨之墓曾經被髮掘,墓中出土了不少呂大臨的收藏品,這些東西同樣有可能是呂大臨設法購買來的盜墓所得。例如下面的這件釉陶鼎,本是漢代的東西,而且是專用於隨葬的明器,卻成為呂大臨的藏品。
-
3 # 蘭臺說
中國歷史悠久。華人自古信奉“入土為安”,盛行土葬、厚葬,因而地下寶藏豐富。
古代社會的文物保護意識薄弱,因而盜墓現象很猖獗。
古人盜墓的目的,要麼是為養家餬口,要麼是為發財致富。
盜墓行為自古至今綿延不絕,成為一門地下行當。
盜墓賊所得文物,最終流向是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流向市場。
由於文物獨有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的特徵,使其成為一種特殊商品。
盜墓賊是賣方,需求方往往是個人收藏者、文物販子等。這是個商品交易的過程。
有的文物販子還經常走街串巷、進入農村,上門搜尋收購文物。
古代也有文物市場及中介機構,例如古玩、舊物、收藏品市場。
其二,充當軍餉。
古人有厚葬的風俗,因而墓中往往有金銀珠寶陪葬。
據說三國時期的曹操為了籌集軍餉,成立了摸金校尉,即專門的盜墓部隊,大挖古墓。然後將所盜出的金銀珠寶充作軍餉。
民國時期,軍閥孫殿英也是為了獲取軍餉,帶部隊盜掘了清帝的東陵。
其三,用作他用。
古人有“視死如生”的思想觀念,因而流行厚葬,權貴階層更是如此,對陵寢墓葬非常重視,其建築材料的品質等級也很講究。
例如三國時期,吳王孫權修建陵寢時,不遠千里,派人去挖掘西漢長沙王吳芮的陵墓,以採用其高檔建築材料。
其四,散落民間,個人甚至世代收藏。
自古就有一些喜歡收藏文物的人,要麼是放在家裡供奉、欣賞,要麼用以愛好研究,尤其是古人名家的字畫備受追捧。
例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就是個著名的例子,被多個朝代的多位皇帝所青睞,甚至被從墓中盜出,又被下一個收藏家帶入墓中陪葬。
因而中國自古就有“盛世古董,亂世黃金”的收藏理論。
其五,流落海外。
清朝末年,隨著國門被迫開啟,一批又一批的外華人以“探險”、“考察”的名義進入中國內地,僱傭、收買當地人,大肆盜竊文物。
尤其是偏遠的西域,成為他們的天堂。
象敦煌壁畫等眾多文物被盜竊,運輸至國外,至今分佈在國外的一些博物館以及收藏家手上。
其六,損毀。
盜墓期間,由於大多數盜墓賊文化程度低,只鍾愛金銀珠寶,對於其他具有文化價值的文物漠視甚至踐踏。
例如民國時期軍閥孫殿英盜掘東陵時,就是洗劫一空,很多珍貴字畫、瓷器被損毀。
有的盜墓賊為了掩蓋罪行,甚至放火破環現場。
還有的損毀現象,發生在後來的運輸流通和收藏過程中。
其七,官方收購。
隨著文物保護意識的加強,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文物保護方面的立法、執法工作逐漸加強,由國家統一收購併管理,並禁止走私文物。
這在防止文物流失、搶救珍貴文物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
4 # 歷史段子集
古人的無知超乎想象,不會把寶貝雜碎實在是樂觀。
事實上近代很多青銅器出土後如果出手有難度或者地方勢力管的嚴,被分開售賣的可能性極大,器身賣一家,器蓋賣一家,這都算好的,還有雜碎了賣的,那時候中國的文物不值錢,整個賣還不一定比賣碎片掙錢,市面上流通的很多銅器碎片除了出土就是碎的以外很多就是這麼來的。司母戊鼎就差點被砸碎。時間更遠的那更不得了,什麼是稀世珍寶,金銀才是王道,銅器融了鑄錢,玉有的時代的盜墓賊都懶得拿走。
首先、司母戊鼎當然是頂級規格的墓地出土的器物。其次、由於盜墓的非法性,現存的文物哪怕規格再高,理論上也是沒有明確的出土記錄的,既你無法確定哪一件文物具體是出自哪一座墓。
最後、雖然盜墓出土的文物無法確定其明確來源,但有部分文物大自出自哪裡,基本還是清楚的。你要有興趣的話介紹你一個例子,出土自洛陽金村東周墓地的器物,這個墓地現在基本被確認為東周王室墓地。出土的器物在民國時期被盜運出國,現廣泛分佈於西方各大博物館。
-
5 # 使用者7364562452175
93年當兵在良化倉庫,也就是良諸文化皇城發掘那一年。聽聞旁邊村子有人挖到石葫蘆,不是那種玉質的就賣了5000元還有人挖到玉盤賣了1萬元,3天后這東西已經出現在香港市場了,價值已在百萬以上了。走私何其快!
-
6 # i米和平
各博物館,與世界上的各大博物館十有八九都來路不明,好在都保護的很好,。
只要在權貴手中就傳承有了續,看一下各大拍行就明白了。
回覆列表
這要看怎麼給“盜墓賊”分類了。如果是個人、幾個人合夥盜墓,那盜的文物大部分都拿來換錢了,也有少數盜墓賊識貨,拿出來當傳家寶,一代代傳下去了。但是,在中國古代,還有專門成立盜墓的組織,那就是“官盜”了。在曹操打天下之初,為了籌集軍餉,他想到陪葬甚豐的王陵,遂打起了盜墓的主意。為保證盜墓的成功和收成,曹操獨出心裁,在軍中設“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職,有幾十個人專門負責,打到哪盜到哪,哪座陪葬多盜哪座。所以,曹操是盜墓這行的祖師爺,還是官盜,明目張膽的。當時曹操盜墓,很有名的是把漢朝一位梁孝王劉武和他的李王后的墓給盜了。劉武是劉邦的孫子,其父是漢文帝劉恆,哥哥是漢景帝劉啟。劉武正處“文景之治”、國富民豐的年代,可以想見劉武陪葬的豐厚程度。不光曹操盜墓,董卓也盜墓。董卓因為要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來鎮壓十八路諸侯,他也需要錢,所以,他也盜墓。不管是有組織的盜墓,還是個人盜墓,那些文物最終的去向大致是:(一)有的被收集起來上交國家。(二)流傳到外國被人收藏。(三)個人收藏起來。(四)在流傳的過程中破損毀壞。(五)有的文物還在市場等待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