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晨曉cc
-
2 # 聽雨靜軒
始皇帝掃六國,統一天下。作為中華上下五千年中第一位大一統者,其歷史地位自然是毋庸置疑的。為何二世而亡?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制度問題:我們有一個老少皆知的故事商鞅變法。秦孝公(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始皇五世祖)任用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法學思想治國。重農桑,獎軍功,明法典。就是用戰時強壓治國手段使秦走上富國強兵的道路。秦國也搖身一變成為山東六國所畏懼的虎狼之國。法家的思想制度在戰國時是極其有作用的。始皇帝統一就是最好的表現。可問題在於統一後這一套強力的戰時制度並不適合於和平年代。秦統一後,百廢待舉,千瘡百孔。百姓需要的更多是寬鬆式的管理制度,休養生息。再用重壓的制度,人心不定。則,民必反。
二,繼承人問題:有記載自周朝開始,統治者或者是統治集團都有先確立繼承人的習慣。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如果統治者遭遇不測變動時能使國家權利交接順利不至於出現變亂。可是,不知道是始皇帝自我感覺身體良好還是什麼原因遲遲未立太子。致使後來的沙丘之變(前210年)始皇帝第五次訓遊死於沙丘。致使趙高(?-前207年),李斯(約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串通扶胡亥(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7年)上皇位。以反叛罪名殺扶蘇(?—公元前210年),囚禁蒙毅(?―公元前210年)。這一結果致使皇權旁落趙高,李斯等權臣手中。中央集權不牢固,胡亥成為權臣的籠中金絲雀昏庸變成了必然。合法繼承人遲遲不確立,秦亡的統治集團內部的原因。
三,六國貴族的問題:秦王掃六國。自然最受衝擊及損失的是六國的統治者也就是貴族們。秦統一後未對六國存活的貴族進一步的處理,換句話來說就是沒殺乾淨。項羽,趙高就是最好的證明。到秦二世之時,秦根基未穩。一旦民間風吹草動,擁有民間號召力,組織力的六國舊貴族們自然會揭竿而起反抗大秦,希望重回權利中心。
四,勞民傷財,大興土木:戰爭剛結束,統治者最應做的就是安撫。秦則不然。修長城動用全國2000萬人口中的4分之1作為勞工。修驪山帝陵,從始皇帝13歲開始修動用八十萬奴隸,更別說無數的錢財。還有二世修阿房宮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民食不果腹,強壓之下必有反抗。之後的全國叛亂暴動也不奇怪了。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始皇帝雖在後世評判中譭譽參半。但,不影響其千古一帝的歷史地位。秦名亡於二世胡亥,實亡於各種的內因外患。如果,嬴政能再睜開眼看見這一切,也許也只能唉嘆一聲了吧。
-
3 # 成語百詞斬
一句話。道法自然,天理迴圈。
世間萬物,終究逃不過一個陰陽平衡。陰盛則陽衰,陽衰則陰盛。春秋戰國幾百年的歷史,是諸侯各國混戰的時期,經過多年混戰,民不聊生,華夏民族需要一個國家站出來打破這種平衡。這個國家可以是秦國,也可以是別的國家。實際上,秦國從商鞅變法以來,歷史就已經選擇了秦國。由於當時諸侯各國積弊已久,而要想統一各國,不得不用雷霆手段,但是雷霆手段統一,必然會帶來諸多弊端。
如果把反對統一的聲音看作是一個彈簧的話,那麼當你給他的壓力越大,它的反彈自然就越大。秦國扮演了這個壓彈簧的角色,就要承受這個角色被彈簧反彈所傷的後果。雷霆手段取得的統一必然伴隨著快速的滅亡,但歷史需要這個角色,這樣才能為後世大一統的中國打下基礎。
實際上,不管是後世的隋朝還是元朝,都扮演了類似秦國的角色。他們不過是歷史選擇的一個墊腳石,有了這個墊腳石,中國大一統的時代才能真正來臨。這也就是為什麼秦之後有強漢,隋之後有盛唐,元之後有大明。
-
4 # 英俊熊
秦朝為何滅亡的那麼快,原因之一是秦朝的制度非常有問題。
大秦帝國是一個戰爭機器,我這麼形容它應該沒錯吧。在大秦還未一統天下時候,這個國家的體制在各方面都是偏向戰爭固然可行,但是放在和平時期仍然如此的話時間久了自然就會引起民亂。民間不斷累積的怨氣和政府不知悔改毫不妥協的持續高壓下的大秦,只要稍微有個火星,這股怨氣就會被點燃,而且瞬間成為燎原之勢,撲都撲不滅。
始皇帝的郡縣制是歷史上第一個實現了中央集權的政府體制,但是非常不成熟,不成熟之處就在於權力過於集中,不懂得與人分享。中國古代制度的演變,其中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加強地方分享權力的途徑。在中國古代,各地都有豪強或者一些大的家族,即所謂的地頭蛇。俗話說的好“強龍不壓地頭蛇”,這些大的勢力當他們得不到權力而又有一定實力的時候,自然就會考慮推翻現有政權來謀取天下,你不給我我應該得到的東西,那我就自己來拿。在始皇帝在世時候,對於關東六國原來的王室與名門望族的打壓,是非常嚴厲的。始皇帝殺人是一把好手,哄人技術卻不行,在那個時代的人,國家觀念本是很淡薄的,滅不滅國根本無所謂,只要自己過得好就行,但是在始皇帝的嚴苛殘忍的政治制度下,過的比以前還不如,濃郁的亡國之恨就被這種垃圾制度硬生生的逼出來了,“始皇帝死而地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六國舊貴族分享不到權力,最後自然要起兵叛亂。在當時候,如果學漢朝那樣與地方豪強妥協,給點甜頭他們吃的話,那些舊貴族未必會起兵反叛,而光靠老百姓的話根本翻不起多大浪來。漢朝的察舉制、魏晉南北朝時候的九品中正制、再到後來隋唐的科舉,說白了就是給予了各地豪強、名門望族派遣代理人進入中央分享權力的機會。有了這樣的機會,除非是實在逼得沒辦法。這些地方豪強的不但不會有叛亂的想法,在地方發生叛亂時反而會主動穩定局勢,這對政治穩定是非常關鍵的。沒有這種分享權力的政治制度,就難以長期維持一個統一的大國。
還有一個主要原因是,秦朝滅亡的時候,大秦的軍隊都給派出去鞏固邊防了,北逐匈奴,南征閩越,當時大秦帝國中央的防衛十分空虛,結果一有人作亂,壓根來不及調軍隊回來抵抗(其實也沒法回來),就這樣被人一鍋端了,這點和商朝的滅亡如出一轍,真是不會吸取歷史教訓。
另外就是大秦在接班人問題上也出現了重大問題,漢武帝死前,都知道為兒子鋪平道路,為了幼帝平穩接班做了許多工作,而秦始皇卻沒有為屠蘇接班做任何有效的安排,結果。。。大家都知道了,讓一個不學無術昏庸無能的胡亥當了皇帝,還被趙高把持了朝政。
以上個人觀點,不足之處請多指教。
-
5 # 閒雲視野
始皇帝,花費了一生的精力,以大秦的鐵騎征服了六大諸侯國,在次續四百“東周分亂以來”的,實現了,華夏更為徹底的“新大一統”!始皇帝,一統中華後,為應對北方彪悍的遊牧民的騷擾,而,強徵暴利的強行的讓舉國百姓去修長城,從而舉國暴願四起!始皇帝在他活著的時候,以他的鐵腕手段,還是能壓治著,暴願的民眾的!也許始皇帝,本著這其活著時“在位”期間,為了大秦帝國的未來的“長治久安”,不得不修長城,但又因修長城積讚的“民願之疾”,特意流給他的有著仁德之心大皇子“伏蘇”,來在登基大力實施仁政,來休養民生呢!也就是說,讓其子來做好人,他來做“壞”人,為其以後實施仁政先剷除“障礙”打好基礎……不過人算不如天算呀,他死後各位軍功大臣都不敢去有動搖大秦帝國根基的想法,但確出現了個,他本最信任的皇宮大內總管“趙高”這個壞的冒水的傢伙呀……
回覆列表
始皇帝嬴政(前259年—前210年),秦莊襄王之子,統一混亂的戰國時期,建國為秦,視為秦朝,自稱功績蓋過三皇五帝,取皇帝之名,因是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又稱始皇帝。
秦始皇在任期間,開創帝制,加強中央統治,釋出郡縣制變更宗法制,官僚制代替世襲制,統一錢幣制造,並規定只有國家能造錢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知人善用,重用李斯等人,最後還修築了長城這一歷史上最偉大的幾個建築之一。
但是秦始皇的功績可圈可點,但是同樣的作為皇帝,他無疑是一個暴君中的暴君,“焚書坑儒”,濫用民力,為修長城加大徭役,加大賦稅。晚年更是痴迷長生,求仙問道,最後駕崩於東巡。
不堪重負的秦朝在秦始皇死後轟然崩塌,趙高瞞天過海聯合李斯扶持二子胡亥上位,指鹿為馬的故事想必都聽過,由此可見胡亥是多麼的昏庸無能。趙高在朝廷一手遮天,但是國家已經不堪重負,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逼急了的老百姓們奮起反抗,給脆弱的秦朝最後一擊,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轟然倒塌。秦朝就此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