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蠹
-
2 # 上游的小石頭
其實在韓、趙、魏瓜分晉國之前還有一個強大的家族存在——智家,在晉國晚期智家權勢滔天,風頭蓋過其他家族,無出其右,要不是因為一件事情的出現智家將會獨霸晉國,成為一個新的諸侯。但是歷史總是喜歡和世人開玩笑,因為這件事情歷史的大勢改變了方向,成為戰國時代的開端,我們就來說說這件事情。
晉國晚期因為制度的弊端,王室衰落,權利分散,出現了六個家族控制著晉國大權,這就是晉國的六卿——韓、趙、魏、智、範、中行,這幾個家族相互攻伐兼併,使曾經稱霸春秋的晉國成為一盤散沙,日間勢微。經過長時間的爭鬥最後剩下四大家族——韓、趙、魏、智 ,其中智家勢力最大,甚至可以協晉王以令諸家族。事情的起因就是智伯瑤以晉王室之名威壓其他三大家族,如果當時的智伯瑤這件事情的後果是智家被抹平,化作黃土,我相信打死也不會貪圖那百里土地、萬戶邑。
當時的智家在晉國隻手遮天,智伯瑤借晉王室的名義向韓、趙、魏三家各索取百里土地、萬戶邑,韓康子和魏桓子因懼怕智家的權勢選擇了妥協,答應這個無力的要求,但是趙襄子頗具骨氣,拒絕了智伯瑤。之後智家得到晉出公的支援命智伯瑤帥智、韓、魏聯軍攻打趙家 ,歷史的拐點就發生在這場戰爭上。
公元前455年,智伯瑤帥聯軍兵分三路直指趙家封地,趙襄子自知寡不敵眾帥軍退守晉陽,三族聯軍很快就把晉陽團團圍住,趙軍龜縮城內,拒不出戰,聯軍無法只好長期圍困,這一圍一守就是兩年,雙方各無良策。
某日,智伯瑤在城外檢視地形,望著晉陽東北的晉水良久,默默無語,突然計上心頭,沒錯就是使用水攻,把晉水引到晉陽城下,水淹晉陽!很快他命令士兵挖了一條運河把晉水引到了晉陽城下,並在晉水上游築起水壩,只等蓄滿河水,決壩淹城。似乎上天也在幫智伯瑤,下起了連綿的大雨,終於河水蓄滿,決壩淹城!很快晉陽城內一片汪洋,老百姓紛紛爬上屋頭,但是更多人被淹沒在滾滾河水中,晉陽百姓的家人死了,灶臺都被淹沒,人沒了,飯沒了,他們恨死了智伯瑤。
水淹晉陽後,智伯瑤得意的對韓康子和魏桓子說:“你們看,晉陽這就快完了,原來我以為晉水就像城牆一樣擋住了我們,現在才知道大水也能滅掉一個國家。”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兩人分別想起了自己封邑旁的水道,心裡暗暗吃驚,背後發涼。就在兩人為智伯瑤的話暗自發慌時,趙襄子的使者張孟談找到了兩人,表達了三家聯手反攻智家的意願,三人一拍即合。
次日夜裡,智伯瑤正在營地熟睡,忽然殺聲四起,大水罐營,韓、趙、魏聯軍撐著木筏從四面八方掩殺而來,智家士兵被淹死殺死的無數,智伯瑤也遭擒被殺,後三家聯軍為除後患,殺進智家封地,屠其滿門,智家二百多口人無一倖免,並平分智家封地 ,自從晉國智家除明,韓、趙、魏三家鼎立。
後來三家又瓜分了晉國王室封地,向周天子請封諸侯,周威烈王無力制止,只好順從,晉國三分韓、趙、魏。自此春秋終,而戰國始,開啟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爭霸的時代。
試想,若晉國並非三分,而是智家獨大,秦國是否還能東出函谷關,一統宇內?歷史是最好的劇本。
-
3 # 滿月尋桂子
韓、趙、魏三家為何習慣把“韓”排在第一呢?因為韓之祖先韓武子是晉之苗裔後人,正宗的姬姓貴族!
韓武子名萬,諡號為“武”,故稱韓武子,是曲沃桓叔的庶子,曲沃莊伯的異母弟弟,也就是曲沃武公(晉武公)的叔叔。曲沃武公以小宗取代大宗,滅晉侯緡,周釐王命曲沃武公為晉君,列為諸侯,更號晉武公。晉武公將韓原封給這個叔叔為采邑,因而以韓為氏,後世稱韓萬,韓武子。韓武子後三世有韓厥,晉景公三年,屠岸賈作亂,誅靈公之賊趙盾,趙盾已死,欲誅其子趙朔。韓厥勸止屠岸賈,屠岸賈不聽。韓厥悄悄讓趙朔逃走,趙朔不走,但他對韓厥說你必能護我趙氏不絕後,趙朔妻晉成公姊,此時懷有身孕,屠岸賈將趙氏一族滿門抄斬,因趙朔妻子為晉公主,躲入內廷,倖免於難。後程嬰,公孫忤臼能藏匿趙孤趙武成功,韓厥功不可沒(這一段是大家熟知的趙氏孤兒)。
晉景公十一年,韓厥與郤克將兵八百乘伐齊,大敗齊頃公於鞍,獲逢醜父。於是晉作六卿,而韓厥在卿之位,號為獻子。
趙之先與秦共祖就不贅述了,從孟增幸於周成王,至造父幸於周穆王,其後六世皆事周王室。造父已下六世至奄父,事周宣王,甚有功。奄父生叔帶,叔帶之時,周幽王無道,去周如晉,事晉文侯,始建趙氏於晉國。叔帶以下,趙宗益興,五世至趙夙。晉獻公十六年伐霍、魏、耿,而趙夙為將伐霍,晉獻公賜趙夙耿。趙夙孫子趙衰就是隨晉文公重耳出亡十九年的五士之一,重耳反國為晉文公,趙衰為大夫,居原,任國政。
趙衰卒,子趙盾代之任國政,晉襄公卒,趙盾立太子夷皋即位,是為晉靈公,靈公年幼,趙盾專政。靈公壯,奢而驕,雕牆彈人作戲,吃熊掌說不熟把宰夫殺了。趙盾數諫不聽,靈公反遣人殺趙盾,派的這個殺手卻是當年趙盾當年救過的“桑下餓人",因此讓趙盾逃亡。
趙盾還沒逃出境,趙穿弒君靈公,立襄公弟黑臀為君,是為晉成公。趙盾又反回任國政。因此君子不恥趙盾,譏盾:“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討賊”。故太史書曰“趙盾弒其君”。
趙盾卒子趙朔嗣,趙朔娶晉成公姊為夫人,晉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賈欲誅趙氏,上文中提到的趙氏孤兒那一段,此處不贅述!趙氏孤兒趙武成人,晉景公十七年生病,占卜為大業(秦趙始祖)之後不順遂作祟,韓厥才說趙氏有後,復趙氏位,續趙氏祀!
趙武續趙宗二十七年,晉平公立,平公十二年,趙武為正卿。吳延陵季子使於晉,曰:晉國之政卒歸於趙武子、韓宣子、魏獻子之後也。
魏之先畢公高與周同姓,武王伐紂,封畢公高於畢,於是為畢姓,其後一直為庶人。至畢萬,事晉獻公。獻公十六年伐霍、耿、魏,趙夙為御,畢萬為右。滅霍、耿、魏。以耿封趙夙,以魏封畢萬,為大夫。畢萬生魏武子,魏武子也是從晉文公重耳出亡五士之一。其後至魏獻子時事晉昭公,昭公卒而六卿強,公室卑。晉頃公十二年,韓宣子老,魏獻子為國政,晉六卿平王室亂,誅晉宗室邡氏,羊舌氏,盡取其邑為十縣,六卿各令其子為大夫。魏獻子與趙簡子,中行文子,範獻子併為晉卿。
其後魏桓子(魏獻子曾孫)與韓康子、趙襄子共伐滅知伯,分其地。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盡分其地,晉君成為附庸,公元前405年,周天子承認韓、趙、魏為諸侯,晉靜公二年,遷為家人,晉絕祀!
-
4 # 有錢就吃腰子
當時晉國有趙氏範氏魏氏韓氏智氏 其中智伯智氏能力 土地在當時最強的,當時聯合韓趙魏滅了範氏,智氏回頭想對付趙氏 最後韓趙魏聯合滅了智氏,瓜分了智氏土地,歷史有名的三家分晉
回覆列表
春秋晚期,有六卿掌握了晉國的大權,分別為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
後來範氏、中行氏被趙氏擊敗,剩餘的四家就瓜分了晉國土地。
智氏國君為智襄子,即智伯,韓氏為韓康子,趙氏為趙襄子,魏氏為魏桓子。
智伯的勢力較大,屢次在大家一起參加的宴會上欺辱其他國君或輔佐他們的人,身邊的人屢次勸諫而不聽,後來竟發展為直接向其他三家索要土地。
韓康子、魏桓子的大臣都認為不宜直接對抗,因為打不過,不如給智伯土地,反而可以助長他的囂張氣焰,讓他對兩家毫無防備。但趙襄子很強硬,堅決不給。於是智伯帶領著智、韓、魏三家的軍隊去討伐趙襄子。
趙襄子於是在晉陽固守,剛好晉陽城旁有條大河,智伯就引水淹晉陽,圍困了趙襄子,看著被水淹了的城池,智伯在戰場上感嘆道:沒想到用水也能滅一國。韓康子、魏桓子正在他身邊,一聽不由得心裡一驚,並互相偷偷踩了踩對方的腳示意要小心,因為二者的封地附近都有大河。萬一以後鬧翻了,自己豈不是也要被淹、被圍困嗎?與此同時,趙襄子也派人偷偷與韓康子、魏桓子聯絡,大家一起攻擊智伯,勝利後分了他的土地。於是三人引水淹了智伯的軍隊,並一起猛攻智伯,智伯抵抗不住,最終被殺,頭顱也被做成了飲酒器。
於是三家就分了智伯的土地,從此六卿只剩三個:韓康子、趙襄子、魏桓子,晉國也就變成了三個國家韓、趙、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