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入流的大劉
-
2 # 物語子非魚
我們都知道人的體溫是37。是處於一種動態平行的,是和環境,人體內部新陳代謝作用的一種結果,人體內的各種酶起作用,絕大部分都是需要在37度。
但是37度,平不是一個準確的數字,人體每個部位的溫度都有點差別的,差別小於1度,而且早中晚人體的溫度也有細微的差別的。
外界舒適溫度不是37度。
人體機能每時每刻都在運轉,產生的熱量,肯定需要轉移的,只能從人體轉移到體外,根據能量守恆定律,只能從高轉移到低,如果人體和外界溫度一樣,熱量散不了,會引起中暑。所以人體舒適的溫度肯定不是37度的。根據很多研究表明舒適的溫度大多在24到26度間,而且每個人的面板性質不同,舒適度還和溼度有關的。
-
3 # 麻醉科徐醫生
人類的體溫
人類的體溫主要是由腦內的視前區-下丘腦(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POAH)構成的體溫調節中樞控制的。正常情況下,該體溫調節中樞的體溫調定點為37攝氏度,不同的恆溫動物的該調定點數值是不一樣的。該調定點可以透過人體的體溫反饋系統,對人體各項產熱或散熱的生理反應進行調節,最終使體溫維持在該調定點的數值。這也是為什麼不論環境溫度如何變化,我們人體始終能使體溫保持在37攝氏度左右的原因。
人體的體溫調節人體的最主要的產熱途徑是肌肉運動。肌肉運動可以透過消耗糖分,從而產生大量的熱量,使體溫升高。當人體處於寒冷的環境中,人體會出現寒戰的現象,這就是人體透過肌肉運動提升體溫的機制。由於感染、炎性介質的作用使體溫調定點升高,比如升高至39攝氏度,那麼此時37攝氏度的人體顯然溫度過低了,於是人就會感覺到發冷,身體會出現寒戰,以增加產熱,升高體溫,直至體溫升至39度。所以發燒前我們通常都會有一個畏寒期。
肌肉運動的產熱量是最多的。即使是在睡眠狀態下,心跳的運動、呼吸肌的運動也都會產生熱量。然而,人體最基本的產熱方式並非肌肉運動,而是人體內環境中時刻進行的一系列的生理反應。比如進食後,對食物的消化吸收的過程可產生大量的熱量。各種營養成分的分解的過程中也會產生熱量。甚至體內的脂肪、蛋白質轉化成糖的過程中都會產生熱量。此外一些人體激素的作用也會產熱並升高體溫,比如腎上腺素等。所以人體無時無刻不在產生熱量。
除了產熱,散熱也是人體重要的體溫調節方式。人體面板是最大的散熱器官。面板毛孔的收縮也是調節體溫的有效方式之一。因為人體可以透過面板散熱、毛孔的開放可以增加散熱和失水。收縮毛孔可以減少熱量的散發。
此外,出汗、呼吸、排尿、排便、甚至嘔吐等也都是熱量丟失的途徑,是人體調節體溫的方式。
當然,除了人體的自身調節,藉助外界條件也是有效的調節體溫的辦法,比如增加衣物可以升高體溫,吹風扇可以增加散熱從而降低體溫等等。
人體處於多少溫度的環境中最舒適由於人體時刻都在產熱,那麼我們只有處於低於人體體溫的情況下才會使散熱過程更加輕鬆。因此人體在22到26攝氏度之間是最舒適的。這也是為什麼手術室的溫度永遠都設定在24攝氏度左右的原因。
當外界溫度接近人體體溫時,面板的散熱效率就比較低,散熱過程就比較慢,人體就會覺得熱;當外界溫度高於人體體溫時,面板無法散熱,甚至是在“吸熱”,因此一些體溫調節能力較差的人就容易中暑。過高的環境溫度會使人體感受不適。
而當人體處於溫度遠低於人體體溫的環境時,人體需要透過增加產熱並減少散熱來維持正常體溫。比如我們會透過增加衣物來減少熱量的丟失,增加運動來增加產熱等。過低的環境溫度也會使人體感受不適。
在過冷與過熱之間找到一個適當的溫度範圍,以使人體的產熱和散熱處於一個較為平衡的最佳狀態,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最佳環境溫度。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個數值就是22到26攝氏度之間的問題,
所以,人類的正常體溫雖然是在37攝氏度左右,但是感受最舒服的環境溫度卻是24攝氏度左右。
-
4 # 來看世界呀
人體體溫在36-37℃之間,對人類來說維持體溫靠不斷產生熱量,而一旦熱量排散過程受到影響,人體就會感覺熱感覺不舒服。37℃的環境溫度已經不利於人體熱量排散。
人是恆溫動物,恆溫的意思就是產熱和熱量損失相對平衡,產熱靠各種正常的代謝過程,會源源不斷地產生熱量,在有機物氧化供能的過程中,一部分能量以熱量的形式出現。而人體排散熱量卻要靠蒸發、對流、接觸以及輻射,都是在環境溫度明顯低於人體溫度的時候散熱更快,37℃的環境中,雖然是比較適合人體新陳代謝的各種酶的活動,但這時人體除了利用蒸發散熱其餘的散熱方式都會受到嚴重影響,蒸發散熱時人體面板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激素分泌使出汗明顯,能帶走一部分熱量。這種散熱方式雖比較高效且能夠維持一定的時間,是人體體溫保持平衡,但是大汗淋漓這一生理反應本身就是令人不舒服的。
而且蒸發散熱是有限制的,若持續待在37℃的環境中,大量出汗會導致人體水電解質的失調,這種散熱方式最終也會不管用了,而人體內部是會源源不斷產生熱量的,結果就是使人體體溫調節中樞功能的紊亂,人體體溫升高,而生理過程中的各種酶都有最適反應溫度,就是在體溫之下,若體內熱量無法散出,內臟升溫將嚴重影響各種生理過程,最終內臟器官衰竭死亡。
所以人體最舒適的溫度環境應該是即有利於人體散熱但又有利於人體溫度保持的溫度環境,也就是靠正常的生理過程就能使產熱和散熱平衡的環境溫度,據調查這一環境溫度大概在在22-28℃之間,不同的人對冷熱的感受敏感程度不同,所以這是一個區間數字,並沒有一個確切的適合所有人的最適溫度。
這個溫度環境下人不會產生寒冷時的戰慄、起雞皮疙蛋等反應,也不會大汗淋漓食慾下降,所以人感覺就比較舒適。雖然人體溫度和環境溫差較大,利於人體散熱,但是人體正常的代謝過程就能持續產生恰好足夠的熱量,以保持人體溫度。
-
5 # 風科技
人體是恆溫動物,一般在36度到37度之間。也就是說,人體的核心一直在調控溫度來保持該區間。溫度低了需要增加溫度,那溫度高了,怎麼辦呢?
溫度高了當然需要散熱,否則溫度就會超過37度,人體除了透過面板散熱以外,還可以透過排汗來進一步加強熱量的散發,熱量是從人體內部向外部傳輸,如果人體周圍空氣達到37度,那麼兩者溫度平衡將無法散熱,更何況人還需要穿衣服!
雖然人體的溫度在36度到37度左右,但是周圍的溫度達到37度,絕對不是一個舒適的溫度。根據不同的人一般的周邊溫度是在18到25度比較適宜。
回覆列表
人是恆溫動物,要保持這樣相對恆定的溫度,自然就就需要各種產熱、散熱的途經。
當環境溫度在37度時,理論上人體可以不透過與外界進行熱量交換而維持恆溫,但是人體本身是一個不斷產生熱量的機體,人體在正常代謝過程中,各組織器官都要產生一定的熱量,也就是說如果環境溫度是37度,人體必需向外界散熱才能維持恆溫。
那這個熱怎麼散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人體散熱的途經,人體的散熱途徑其實挺多的,但主要透過面板和外界環境進行熱量交換,採用的方式有輻射、傳導、對流和蒸發四種,但以哪種方式為主,則要看當時環境而定。
當外界氣溫較低時,人體向周圍以輻射方式散熱,氣溫越低,散得越快。而當外界氣溫較高時,輻射散熱已經起不了什麼作用,那就只能靠對流和蒸發的方式了。對流散熱需要空氣流通,而蒸發散熱需要出汗。回到剛才的問題,外界環境都37度了,輻射和傳導散熱不管用,那人體要麼需要吹風扇,靠對流來散熱,要麼需要出汗,靠蒸發來散熱。出汗的感覺當然不是人體最佳狀態了,所以並不舒服。
我們的生活經驗以及科學研究顯示,人體在22度左右的環境溫度中是最舒適的,這時候人體產生的熱量可以透過最舒適的方式散發出去,不快也不慢,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夏天空調一般都調到22度左右,而冬天的暖氣也維持在22度左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