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點半島
-
2 # 詩夜城主
我們都知道藝術領域廣泛,藝術作品更是包羅永珍;然而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體藝術空前絕後盛行的時候,有兩個藝術家的創作一度讓人感到驚訝,很多人都想不明白他們腦子裡是怎樣看待藝術的,這兩位天才藝術家就是:畢加索和達利。歐洲文藝復興那會,很多藝術家都是創作形神俱美的人體藝術,而畢加索畫的人體就像個營養不良,發育不成熟的樣子,畫的背景也是奇形怪狀,很多人都會認為是不是畢加索小時候生活極其貧苦或者落下了什麼病根,導致畢加索那麼的和其他藝術家在創作上如此“不合群”,然而卻很多人喜歡欣常畢加索的畫,我這樣認為畢加索的畫更貼近於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和生活環境,並不是個個長得豐滿多姿富態女人的形象,因為那時侯的生活條件差,所以人們認為畢加索的畫更加真實形象,都愛欣賞。達利的畫作看起來就更奇特了,簡直就像個卡通人物,畫作裡面也都是一些機械物品,比如,在時鐘上畫一群小螞蟻,把抽屜和生殖器畫在一起,讓人無法想象達利在表達什麼?然而依舊很多人喜歡欣賞達利的畫作,那是因為達利的作品充滿了讓人心情愉悅的“幽默元素”以及強烈的好奇感,這正是當時人們內心裡極度渴望的希望生活也是充滿幽默的歡快,因為人們的思想被“有神論”禁錮的太深太久了,急需要被釋放得以完全自由。正因為,達利和畢加索的作品寓意更深刻,更具真實性,所以很多人都喜歡欣賞。
-
3 # 鴻鵠迎罡
畢加索和達利的作品,給人們整體的感覺就是好玩,因為好玩而感到好奇,因為好奇而感到好笑,因為好笑卻對它產生了一份好感。但卻不容易把握這份好感來自哪裡?
來自對傳統的顛覆,對畫面的解構,對夢境虛幻的抓取,對生命意識形而上的解讀,對靈魂的剝離......似乎都是,似乎都又不是。
畢加索《亞威農少女》
觀者不禁疑惑,畫怎麼能那樣畫,他們真的會畫畫嗎?他們是在用繪畫愚弄觀者的無知嗎?然而,卻不得不承認,他們的畫,就是擁有這樣的魔力,如同鬼魅一般,引誘你親近,你又不敢親近。他們的畫可以把你帶入另一個極端,帶進一個生命荒野中,等你參透生命的遼闊和博大後,你似乎會柳暗花明,繼而瘋狂地愛上他們的作品。
達利《麗達與天鵝》
個人覺得,畢加索的畫是一個大雜燴,他想把歐洲美術上所有風格在他手中重新解構一番。同時,他又善於表達人性慾望,因此,他的畫中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攝取了跟他那個時代最近的表現主義風格的影子,騷動,狂熱,激烈,偏執,這些人性慾望都能被他用扭曲的線條,破碎的色塊,變異的形體,誇張的造型,組合成荒誕怪異的視覺痕跡。
畢加索《妻妾成群》
如果再結合畢加索(1881年——1973年)生活的那個充滿荒誕的時代,以及他個人放蕩不羈的生活作風,似乎就能更進一步認知他的作品。他雖然名氣很大,影響力很高,但是一個被媒體和藝術資本吹捧大了的畫家。相對來說,他青年時期和晚年時期的作品,是超越靈魂的,有極高藝術價值。而中年探索時期的大部分作品,喪失了對藝術的虔誠,充滿了躁氣和戾氣。
達利作品
相對來說,達利的作品要單純很多。如果說畢加索是站在人性慾望的角度審視藝術本身,那麼,達利則是站在神性高度,以嬰兒的眼光看待藝術本質。
達利的作品,更像一個孩童在講述寓言故事,畫面中雖然出現許多形體的疊加和重新組合,離奇但不荒誕,造型上具有古典主義的纖細和唯美,構圖上沒有那麼多故弄玄虛,多了天真的童趣。
畢加索作品
達利擁有非常超前的意識和深刻的洞察力,他極力刻畫我們或許只能在幻覺、臆想,或者說醉酒狀態下才能感受到的東西,早已超越了人類的思維侷限。
他的這種創作思維跟以物觀物,物我兩忘的藝術大境是何等相似。
-
4 # 書畫界藝術
我們先來談談畢加索。
畢加索無論什麼時期都對自己的作品都充滿信心,因為他知道自己作品的價值,而不是像現在很多人對於畢加索繪畫的理解:僅是隨意的塗鴉。
畢加索的作品之所以好,不在於細節如何做到精緻無暇,而在於他開發出一種重新看待這個世界的方法。他不是按照古希臘的方式,也不是按照文藝復興的方式,更不是按照他的祖國西班牙的方式,又不是按照非洲的、伊斯蘭的或者中國的方式,他是按照一種前所未有的新方法帶著人們往前走,從此開創出抽象藝術的一個方向,影響了後世無數藝術家面對世界和現實如何自由地構圖和組合創作。這種原發的創造力令人敬仰,令人驚歎。如果我們不理解畢加索就難以理解人類精神的困境何在今天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就在於原創性。近代以來,華人在藝術上一直是在追隨,而不是選擇去做開創者。
下面,附上幾幅畢加索的作品。
再來說說達利。
達利作品的風格是以一種不和邏輯並列事物的方式,並將自己內心的離奇、怪異的想法加入到客觀的世界中,再將人們熟知的事物在畫中扭曲變形,然後再用非常細緻的寫真技術肯定,從而使幻想有了真實性。正是因為他用這種風格作畫再加上純熟的畫技,使人們眼前一亮,這也是正式他的獨到之處。
欣賞一下他的畫作。
-
5 # 呂永亮
這麼老的話題又重始了
畢加索……誘發了現代建築的產生!
利達……引導了時尚……及……愛"!
夠了嗎!
-
6 # 填格
物以類聚 人以錢分。
在回答這個命題時,小民覺得有必要回顧一下藝術品市場。著名的藝術品市場統計學家羅賓.達西他曾描述了1985年以來,他的藝術100指數高階的10%、中間的80%、低端的10%的漲跌。在19世紀10%的高階藝術作品的價格上漲了850%。進入20世紀高階藝術市場的價格嚴重下滑,而低端的藝術作品市場的經濟回報益大增。
20世紀重要的買家是美國人,他們的趣味疏遠了英法意和歷史大師的作品,更看重低價的當、現代藝術作品。當時畢加索的作品最高價格是330萬美元。這說明瞭什麼?
文化視角在變遷。是富足的文化逐漸向現實的文化轉變-即透過文藝復興時期再現的、繼承了商業貿易文化譜系的「富足」文化,顯示出向「現實」文化過渡的跡象。
所謂富足的文化,是基於財富和財產所形成的文化。在這種文化的語境中,交換價值高的物品是巨大的財富。而追求富足的動機來自當時不安定的社會狀況。當時的戰爭、疾病、社會大混亂頻繁發生。沒有未來的可預性,導致擁有財產就成了最切實的生存保障,而有商業文化的交換價值的藝術品,這種價值是人類渴望恆久理想-好比黃金珠寶。
作為藝術本來的作用就是在於創造生活的現實的。想像一下,佛羅倫薩的美第奇禮拜堂、巴黎聖母院、凡爾賽宮的鏡廳和國王起居室,這些地方的設計者們唯一關心的是怎樣創造出完全獨立的「現實」;20世紀,出現了被立體聲音響的汽車、飛機等高速移動的「現實」;21世紀,又有了行動電話、網際網路、快捷的電子技術編織了一個巨大的蛹,深深地蝸居的願望纏繞著人們~
所以說現代藝術作品從理論上講有三個表徵:運動、速度、力度。例如,畢加索的《努施.艾呂雅肖像》,他試圖將表情的動態的變化作為一種運動來表現。畫中的這位女士有著無窮的表情:微笑、哭泣、憤怒、裝模作狀等等,作為一組連續的意象,從正面、側面或展開看,不斷地變換角度,都能得到驚人的迥異的效果。據說,它還能喚起或滿足受眾觀者的那種猶如一面隔著大樓的窗戶挨個窺視的感覺(反正小民,無感)。而達利的作品大多表現了蝸居的時間停擺或靜止的意象。小民以前問答題中描述過,就不多講了~
回覆列表
不知道如何欣賞就對了 要的就是好像表達了什麼意思 但我就是get不到的效果 在畫作上標新立異 跟行為藝術一樣 屬於腦袋過於幻想 以至於走火入魔 那麼為什麼很多人欣賞呢?我認為大多數人都是湊熱鬧 因為我們都是正常人 正常人是不能很好理解神經質者的思維模式的 當街上出現一個被記者簇擁的精神病患者時 大家總是要多看兩眼 我認為這種畫作屬於上世紀西方不能適應廣泛富裕又雜亂的現實生活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