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坤忠120

    謝邀,岳飛,鄭成功,戚繼光三位名將依戰功名望當岳飛排在第一,戚繼光排第二,鄭成功排第三。三人都族英雄,但現在岳飛的民族英雄遭到質疑,只能說是抗金將領或抗金英雄。韓世忠劉光世岳飛等五鎮確保南宋的建立和穩定,五鎮互不協調團結,周旋於朝庭之間,不然收復河山指日可待。其中嶽家軍最為突出,獨家北上收復失地,迎還二聖。二聖回國,不知宋高宗趙構處何境地,這是高宗不願看到的,南宋只想偏安江南一隅,不思進取,不想收復失地,不想迎還北宋被金人擄去的君臣。高宗怕岳飛北伐成功,橫加干涉,指使奸相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連下十二道金牌將岳飛召回加害。高宗自私,岳飛愚忠。南宋在中國歷史大朝代中疆域最小,能力最弱,都是開皇高宗懦弱無能的性格造成的。明嘉靖年間,戚繼光奉命抗倭,換下以前的懶散防軍,組建了一支強有力的戚家軍,長期打壓抗擊侵入大明沿海地區的倭寇,徹底地將倭寇趕出大明,使沿海地區軍民得到安寧,大明社稷趨於穩定。戚繼光英勇抗擊倭寇,功不可沒。明末清初,(1671年)鄭成功船隊進攻臺灣,把荷蘭殖民者趕出臺灣,在臺灣建立政權,使臺灣生產經濟得到發展,臺灣依伏大陸使臺灣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有實至意義。 鄭成功堅持抗清,後來他兒子鄭經歸附清朝。南明到鄭成功在福建被清兵追逐,只能東渡臺灣,好像有的趕鴨子上架的味道,只要能為人類民族做出貢獻,就是大英雄。以上三人為國家有實質性意義和民族利益的定議,戚繼光為第一,鄭成功第二,岳飛第三。

  • 2 # 低調De偽善

    戚繼光是古代名將最璀璨的,戚帥從選兵-練兵-制定獎懲制度-戰術配合-戰略思想-改良武器-個人武藝精湛程度,基本是能達到一個高峰。自己冒天下之大不韙招募訓練5000義烏兵抗倭,從士兵的裝備到制定戰術都是具有針對性,而且軍備屬於不對稱式的裝備配給了士兵,一個12人鴛鴦陣小隊就配備這各種相輔相成的兵種,還配備肩扛式的虎蹲火炮,有了這樣的精兵才有超低的戰損比,裝備精良又使用不對稱戰術下的精兵這是美軍的思想,之後被各國軍隊吸納,但是數百年前的戚帥就已經在他的軍中體現出來。到戚帥鎮守北方威懾蒙古的時候又建立起了龐大的火器軍團,讓蒙古不敢來犯,而自身傷亡又小。古代是有很大名將,但擁有這樣思想的將領,只有戚繼光。孫承宗和戚帥有區別,他是建城來壓縮女真,但建城花費的錢要比建軍高多了。

  • 3 # 孤舟釣江雪

    我認為的戰功排名順序是:鄭成功、戚繼光、岳飛

    先說鄭成功,如果不是鄭成功在明末清初之際收回臺灣,任由臺灣被荷蘭人一直佔領的話,就沒有清朝康熙年間的臺灣迴歸(清政府並沒有意識到臺灣的重要性,好在明珠竭力說服康熙,才把臺灣納入了中國版圖),這樣的話,今天我們就不能理直氣壯的說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如果臺灣掌握在西方手中,中國就不能真正的崛起,所以我覺得意義很大(雖然當時看不出來)。

    其次是戚繼光,可能很多人不同意我的觀點,為什麼呢?因為很多人可能認為戚繼光無非就是剿滅了一些海盜和倭寇而已,這算什麼呢?其實當時海盜和倭寇對中國東南沿海的侵略非常猖獗,而東南沿海地區又是明朝稅收的重要來源地區,如果不把這些海盜和倭寇剿滅,將極大的影響國家稅收,這可是會動搖本的啊!

    為什麼岳飛排在最後呢?這個倒不能怪岳飛了,該怪的是宋高宗和秦檜,在他們的阻擾下,岳飛北伐其實沒有什麼成績。在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和秦檜的議和之下,岳飛自己也曾悲愴的說出“十年之功,廢於一旦”的話,可見岳飛的功績其實並不大(當然不能怪他)。

  • 4 # 小院之觀

    從戰功來說,岳飛第一、鄭成功第二、戚繼光第三。

    岳飛、戚繼光、鄭成功打的仗,性質不一樣。

    岳飛面對的是南下的金軍和其扶植的傀儡偽齊政權,他的志向,是發動北伐,直搗黃龍,換言之,岳飛所經歷的,是滅國級別的戰爭,無論是金國的南下還是岳飛理想中的北伐,都是以摧毀對方政權為目標,這樣的戰爭,是最高級別的戰爭。

    鄭成功的戰爭,在性質上同岳飛類似,他面對的是滿洲席捲全國的統一戰爭,同樣是志在消滅其他政權。鄭成功本人的目的,也是不願被異族統治,想要依託永曆政權,得以實現割據甚至是出兵北伐,推翻滿清。在北伐這個問題上,鄭成功戰績甚至大過岳飛,他在兩年內先後三次出兵北伐,差點攻克南京,改變天下大勢。

    戚繼光被稱為軍神,他和鄭成功都是明朝將領。從他經歷的戰爭本身來看,比之岳飛、鄭成功,規格要略遜一籌。

    戚繼光最為人熟知的是戚家軍無敵的鴛鴦陣,平定了嘉靖以來為禍數十年的倭寇,戰功赫赫,隨後被調任薊州,北御蒙古,對陣蒙古幾無敗績,同時訓練士卒,研發車營,同樣居功至偉。

    但具體到戰爭物件來說,倭寇入侵固然是大患,不過那畢竟是日本流浪武士和中國海盜為了搶劫而發動的軍事行動,他們不可能也沒有實力滅掉明朝,這是一場區域性戰爭而非全面戰爭,蒙古同樣如此,他們的犯邊也是以劫掠為目的,搶完了,就撤了,同岳飛面對的金軍、鄭成功面對的清軍不是一個量級的對手。

    從名望來說,也是岳飛第一、鄭成功第二、戚繼光第三。

    從宋孝宗為岳飛平反起,岳飛就始終被視為民族英雄,從金國到元朝到清朝,這些非漢族建立的王朝都承認岳飛的威名,更不用說漢人大一統王朝,民族魂岳飛流傳至今已近九百多年。從官方到明見,歷代統治者對他一再加封,民間遍及全國的嶽王廟都是證明,岳飛的地位,無需贅述。

    鄭成功最大的功績,是收復了臺灣,他也憑此成為兩岸人民心目中共同的民族英雄,就這件事來說,確實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影響不可磨滅,在臺灣民間也有很多廟宇對其祭祀。

    戚繼光也是民族英雄,抗倭的不朽勝利,是他最為後人稱道之處。尷尬的是,戚繼光縱然軍功蓋世,卻只是被加封為太子少保、少保這樣的榮譽頭銜,並沒有得到任何實質上的爵位,所以他也只能略顯自嘲的說: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至少這個心願,他得以實現。不過,相比岳飛與鄭成功,他確實在官方認可上要稍遜一籌。

    不過,小院竊以為,從整體上來看,應該是岳飛第一、戚繼光第二、鄭成功第三。

    從戰鬥力上來看,戚繼光訓練出來的南兵堪稱明朝歷史上最能打的部隊,並且根據對手的不同,戚繼光都能有辦法找到最合適的戰術,比如對陣倭寇的鴛鴦陣、對蒙古騎兵的車營。即使戚繼光去世後,憑藉他的一套練兵辦法,南軍將領吳惟忠統帥的部隊,在遠征北韓的萬曆抗倭援朝戰爭中都表現非常出色,而且軍紀嚴明,被北韓官方和百姓推崇備至。

    南兵的戰鬥力,直到天啟元年,僅剩不多戚家軍血脈的南軍參加的最後一戰——渾河血戰都表現得淋漓盡致,死戰不退,忠勇報國,就是南軍的註解。

    相比之下,鄭成功部下的戰鬥力就略顯不足,長於水戰而陸戰弱於清軍。

    並且,鄭成功本人在戰略上眼光不夠,幾次大好局面都因為他的決策失誤而白白喪失。

    比如,李定國發動反攻後,南明形勢一度大好,重新佔據了半壁江山。李定國為了抗清,與鄭成功聯絡,約期共同出兵,合圍廣東,廣東一下,則南明聲勢將再大震,復興大業有望。可是鄭成功為了自己個人利益,只是口頭應付,到期卻不出兵,導致李定國孤軍作戰,最後在廣州城下失敗,南明局勢從此再度惡化。

    再比如,鄭成功自己發動的第三次北伐,一度勢如破竹,包圍南京,卻在南京城下中了清軍緩兵之計,推遲進攻達一個月之久,最終清軍增援來到,鄭軍本應早就攻克南京,反而卻變成大敗,損失慘重,從此再也沒有實力主動進攻。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三人所處的時代不一樣,早就了他們不同的結局和地位。如果論綜合實力,我覺得戚繼光可能是三人最強,至少也與岳飛不相上下,岳飛和鄭成功犯過的錯誤,難以想象會在擅長謀略,政治與軍事同樣拿手的戚繼光身上出現。

    所以,小院認為,如果看整體,應該是第一岳飛、第二戚繼光、第三鄭成功。

  • 5 # 手機使用者慕

    戚繼光第一,鄭成功第二,岳飛第三。戚繼光軍事才能一流,戚家軍的戰法與一百多年後被歐洲列強用來進攻清國的戰法頗有共同之處。戚繼光肅清倭寇,穩定了邊防、海防,保障了大明的稅賦來源,讓明朝中期有了一段時期的經濟恢復和發展。鄭成功軍事才能一般,但他從荷蘭人手中收復寶島臺灣,是真正的民族英雄。岳飛未能在有生之年,直搗黃龍,收拾舊山河,雖名傳後世,但功業未成,只能排第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急性脊髓炎的臨床表現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