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小昆蟲

    1、北宋太弱

    宋太祖趙匡胤靠著禁軍武力奪得帝位,所以趙匡胤登上皇位後,首先要做的就是剝奪武將的專權,推行以文制武。這就導致北宋軍隊的戰鬥力低下。加上文官集團的瞎摻和,導致北宋前期在對西夏作戰中屢戰屢敗,不得不屈辱地接受西夏的求和條件。整個宋朝都是文官壓制武官。

    2、西夏太強

    相比於北宋和遼,西夏的面積雖然小,人口少,但是西夏實行全民皆兵,所以西夏的戰鬥力強。作為少數民族,西夏在崛起的過程中組建了相當強悍的騎兵部隊這使得西夏在和缺少騎兵的北宋軍隊作戰時,佔據著一定的優勢。而且西北地區民風彪悍,打仗勇猛,這對於中原地區的戰士來說也是一個挑戰。

    3、大遼支援

    西夏的崛起,和遼國的支援密不可分。早在西夏立國前的李繼遷時期,遼朝就支援了西夏大批的戰馬和武器等裝備,保證了西夏在與北宋的作戰中越打越強。遼國藉助西夏的勢力消耗北宋實力,為自己減輕壓力。

    4、宋朝自身內部矛盾比較大,經濟發展的繁盛,官員只想著撈錢,活的太安逸了!

    西夏其實也是天時地利人和都有,而宋朝雖然有錢,但沒有幾個能征善戰的將領,勉強得以自保,所以宋朝拿西夏沒辦法!

  • 2 # 知心931

    西夏是党項人於1038年在中國西北部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前期和遼、北宋,後期與金朝並立。歷經十帝,享國一百八十九年,終北宋一世,他始終頑強地挺立在西北的陝甘寧之地,成為中原政權的心腹大患。那麼,為什麼經濟實力強大的北宋始終無法徹底剷除西夏呢?

    一、缺乏政治謀略,錯失有效管轄夏州的歷史機遇。唐僖宗時,党項部首領拓跋思恭因平黃巢起義有功,被朝廷封為夏州節度使,並被賜姓李,封夏國公。這一時期,得益於唐朝後期的人力資源匱乏,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後代以夏國公成為當地的藩鎮勢力,為唐帝國守邊。 宋太祖趙匡胤統一全國後,雖削奪藩鎮兵權,但對西北少數民族依然寬宥,“許之世襲”。到宋太宗時,宋朝消滅北漢,已經基本平定天下,党項族定難軍節度使李繼捧感到天下大勢已定,希望歸順宋朝,結束割據。對於宋朝來說,這可以說是解決西北邊患千載難得的時機。

    然而,宋朝卻極其缺乏對付割據政權的政治智慧,竟然想用招降吳越國國主錢弘俶的辦法,把李氏親族一鍋端到京城,這種操之過急的策略收到了惡果,李繼遷的族弟李繼遷因之出逃叛宋,出奔夏州北三百里的地斤澤(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南),開始了孤單英雄式的反宋戰鬥,李繼遷很有政治頭腦,連娶數位當地豪強的女兒作為妻妾,一下子與地方首領成了親戚,勢力漸盛。

    在公元982-992年的十年裡,李繼遷堅持和宋朝軍隊打游擊,在原來西夏五州之地外圍不斷活動,讓宋朝駐軍疲於奔命。公元993年,李繼遷終於在遼國的協助下趁機佔領了綏州與銀州,這時的宋朝已經兩次伐遼戰役中元氣大傷,對於党項叛軍也只能採取守勢。1002年(北宋鹹平五年、遼統和二十年)三月,李繼遷破靈州,改名西平府。而懦弱的宋真宗竟然封其為定難軍節度使,使其重新掌管五州之地。

    二、元昊稱帝,四敗北宋征討。宋真宗鹹平五年,李繼遷遭吐蕃人暗算,被勁弩射傷,後傷重而死,其子李德明即位,開始傾力向河西走廊發展,南擊吐蕃,西攻回鶻,大大拓展党項羌族的生存空間,1019年,李德明選定懷遠鎮為都城,改名興州。

    到公元1038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繼夏國公位,開始積極準備脫離宋的控制。他首先棄李姓,自稱嵬名氏,10月11日,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定兵制,立軍名,同時頒佈禿髮令,創造西夏文。

    得知元昊稱帝,讓汴梁的北宋王朝勃然大怒,更感芒刺在背。已經長期被遼國力壓一頭的北宋,感到如無法平定西夏,必大損天朝上國的形象,且西夏一旦自立,會形成西夏和遼國一起阻斷西亞與宋朝的聯絡,切斷西北絲綢之路的後果,北宋的“國際存在感”也將降到歷史最低。

    為此,北宋不惜國力,傾全國精銳征討西夏,但由於北宋長期重文輕武,統治階層對武士階層有著本能的不信任和恐懼心理,導致最善戰的武將也很難發揮出自己應有的水平,宋朝軍隊在真宗之後愈加羸弱。

    而西夏立國之初,軍隊勢力強悍,全民皆兵,全國上下的男性人口,從15--60歲都要服兵役,一次西夏可出動兵力就達10萬之多,且西北地區民風彪悍,西夏軍中多有北族壯士,其中李元昊手中有一隻名為“鐵鷂子”的王牌部隊,這支有著三千人的重騎兵軍團裝備精良,乘善馬、重甲、刺斫不入,“遇戰則先出鐵騎突陣,陣亂則衝擊之”,這支騎兵在縱橫天下的蒙古鐵騎出現之前,是世界上最兇悍的騎兵,也是所有党項敵人的夢魘。

    而最重要的是西夏軍隊的統帥李元昊是天才的軍事家,他指揮若定,堅毅果斷,奇計百出,往往能以弱勝強,在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中,李元昊四次大敗宋軍,殲滅宋軍西北精銳數萬人,同時在公元1044年,於河曲之戰中擊敗攜10萬精銳御駕親征的遼興宗,宋遼兩強軍事上的失利,加之戰爭後勤補給困難,國力消耗過大,使得北宋漸漸放棄了滅西夏之心,後逐步形成西夏、北宋、遼三國鼎立的局面。

    三、宋遼金的複雜局勢,給了西夏自立的空間。 西夏雖然多次擊潰宋軍,但與宋朝貿易中斷使經濟衰退,戰事頻繁又大耗國力,人民不滿,遂多次與北宋議和,此後西夏與北宋的戰事打打停停,特別是李元昊被兒子殺死後,宋神宗以為有機可趁,派兵五路攻夏,但靈州、永樂城兩戰,北宋大敗虧輸,損失士兵民夫達60餘萬人,耗費軍費無計,而宋征伐西夏,還要提防北方的勁敵遼朝,加之北宋國內的主和派漸漸佔了上風,北宋征服西夏之心日淡。 後女真崛起,西夏攻佔宋朝定邊 ,並向金國稱臣。金朝皇帝在高興之餘把此前佔領的西夏故地樂州 、積石州等河外諸州都賞賜給了西夏,有了金朝的撐腰,北宋從此再無力滅西夏,故終北宋滅亡,始終不能征服西夏。

  • 3 # 陳鴻鈞

    北宋對西夏的無可奈何,歸根結底在於自己重文輕武自廢武功無法實現對大遼,西夏的軍事優勢,如果一己強大就不存在任何意外。此外,也和當時大遼,西夏,北宋,金朝多方累年的平衡有很大關係。

    宋太祖不是很自信,雖然也是軍功世家,但與秦朝鐵板一塊的老秦人血脈,與隋唐的關隴集團相比,確實顯得勢單力孤。經過黃袍加身之後,他需要提防的是,誰會是下一個像他一樣的幸運兒?

    杯酒釋兵權,趙普和趙匡胤的策劃為他掃除了尾大不掉的可能,也得以為自己贏得了君臣和諧的美名,“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讓劉邦揹負了太多的薄情罵名。只不過,趙匡胤將所有可能扼殺在了最初的萌芽階段。在這之後,宋朝名將可以求你是凋零,將軍和軍隊之間的磨合不再重要,兵不認將,將不知兵,哪裡比得上經歷戰爭洗禮的其他王朝。

    党項人自元昊開始終於建立大白高國,西夏國力空前,並得以成功佔領河西走廊。統一後的西夏,面對太宗的多次用兵,絲毫不落下風,甚至多次對宋朝形成壓力並重創。

    所以,北宋自己不爭氣,為了確保趙氏江山永固採取了重文輕武的政策,這在那個時代是致命性的失誤,從此一步一步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

    與此同時,大遼的強大,一度對北宋形成很大壓力,但是大遼更多時候奉行的是讓大宋繳納歲銀的直接勒索,甚至在大金存在的時間裡,這種多方的均衡保持了共存的局面,西夏從與大遼,大宋的對抗,到依附大遼和金,使得北宋無法在這種複雜的地緣關係下討到任何好處。

    因此,這種局面根結在於大宋的國策導致國力國威始終無法得到最大的釋放,大遼,大金的存在與西夏,乃至大宋可以說是相互制衡,最終面對絕對的蒙古大軍,所有的存在都是不合理的,天下才歸於一統。

  • 4 # 臨界凡心

    西夏一個神秘而頑強的民族政權,就在大宋的西北上風地存在了一百三十多年。

    那大宋有沒有想過創造一個疆域大一統的王朝嗎?肯定想過!可是實力不允許啊!

    首先從大宋自身來看重文輕武,害怕手下將領像趙匡胤一樣黃袍加身變皇帝,所以沒有特別能打的名將,也沒有很能打的部隊。

    其次西夏這個西北大漢實力還是很強的,日常打架鬥毆不用多提,上陣殺敵各個男兒都是好漢,戰鬥力十分強大。

    再有大宋和西夏共同的鄰居先是契丹大遼,後是女真金再到蒙古天汗,那個都不是省油的燈,大宋也沒有精力去收拾人家西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千里達及托巴哥的經濟概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