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寧靜致遠njyz
-
2 # 大黃扯點歷史
國內外有很多專家學者以及歷史愛好者不承認夏朝,因為國際學術界認為的文明要有三大標誌:文字,城市,以及禮儀性建築。文字和城市都好理解,這個禮儀性建築,指的就是祭天、祭神這類活動的建築,比如說北京的天壇,就是禮儀性建築,祭天用的。夏朝由於至今沒發現文字出土,所以國際上始終不承認,商朝有殷墟還有甲骨文,所以就得到承認了。但是我們國家自己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根據二里頭遺址以及其他一些證據已經證明了夏朝的存在。
夏商周斷代工程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中國的一項文化工程,是一個以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方法來研究中國歷史上夏、商、週三個歷史時期的年代學的科學研究專案,是一個多學科交叉聯合攻關的系統工程。
夏商周斷代工程對傳世的古代文獻和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材料進行了蒐集、整理、鑑定和研究;對其中有關的天文現象和曆法記錄透過現代天文學給予計算從而推定其年代;同時對有典型意義的考古遺址和墓葬材料進行了整理和分期研究,並進行了必要的發掘,獲取樣品後進行碳-14測年。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公佈了《夏商周年表》。《夏商周年表》定夏朝約開始於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其中對夏代的始年、夏商分界年代的估定具有重要創新意義,不但為進一步對夏商周的年代精確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還為繼續探索中華文明起源及早期發展,為揭示五千年文明史起承轉合的清晰脈絡,打下了堅實基礎。而洛陽地區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的重要發現,為夏商周斷代工程提供了可靠的物證,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里頭遺址根據測年結果,二里頭遺址年代分佈約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一說前1730年~前1520年)。1959年開始發掘,遺存可劃分為四個時期。遺址內發現有宮殿、居民區、製陶作坊、鑄銅作坊、窖穴、墓葬等遺蹟。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銅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遺物,其中的青銅爵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二里頭遺址是二里頭文化的命名地,並初步被確認為夏代中晚期都城遺址。
二里頭遺址的發現和發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國內外具有重大影響。中國是地球上為數不多的有獨立起源的文明古國,是四大文明古國曆史唯一沒有間斷過的國家。但中國古代文獻中,有確切歷史記載,可以依靠的絕對年代只到公元前841年周厲王時。一些西方學者和疑古派一度懷疑夏朝的存在,懷疑禹是神話傳說中的動物(一條肉蟲),甚至主張東周以前無信史,把中國的歷史一下子縮短了一半,卻有些讓人不能接受。為此,國家在“九五”期間,把夏商周斷代工程列入重大科研專案,重點任務是要理清夏商分界與夏代的歷史脈絡。自二里頭遺址發現後,學者們為此爭論了四十年,經“夏商周斷代工程”多學科的交叉研究,新的考古發現與史書的相互印證,專家們認定,夏文化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後來被商朝取而代之。這意味著幾乎可以從二里頭遺址摸索到中華文明的起源了,明確寫出了孔子和司馬遷沒有搜尋到的中華“家譜”。
回覆列表
夏朝是中國歷史中記載的第一個王朝,根據司馬遷史記記載,距今約前21世紀—前16世紀。根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大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成為世襲制的"家天下"。
中華文明具有悠久的文明歷史,然而真正有年代記載的歷史卻開始於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此前的歷史年代都是模糊不清的。雖然其中部分也有年代記載,但這些年代比較模糊而且各不相同,因此司馬遷在《史記·三代世表》中僅記錄了夏商周各王的世系而沒有記錄具體在位年代。所以共和元年(前841年)以前的中國歷史一直沒有一個確切的年表。
因此出現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卻只有三千年歷史記載的現象。夏代、商代是否存在?具體在哪裡出現?一直是籠罩在中國考古界頭上的一團陰雲。
1959年夏,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在傳說中夏人活動的中心地區豫西開始了考古調查。洛陽偃師二里頭逐漸被納入學者的視線。此後,中國幾代考古工作者對二里頭遺址進行了持續不斷的發掘,發現了諸多大型宮殿基址、青銅冶鑄作坊、製陶遺址以及與祭祀有關的宗教建築,出土了很多青銅器和玉器,證明了它是一處年代早於商代的都城規模的文明遺址。中國青銅器時代始於夏代,傳說大禹鑄九鼎,考古工作者在偃師二里頭和洛陽東干溝遺址中發掘出陶範、煉渣、鍊銅坩堝殘片,這些也證明二里頭文化已經有了冶煉和製作青銅器的作坊。二里頭文化地域分佈和史書中夏代版圖相對符合,二里頭文化的碳十四年代測定都在夏積年的範圍之中,因此二里頭遺址和文化成為國內外學者公認的夏文化遺址。
一般情況下,學術界認為的文明起源的三大標誌為青銅器的使用、成熟的文字體系、大型祭祀中心和城市。但是符合上述標準的只有殷墟,因為按照這個標準,只有到了殷墟時期,中國才算是進入到了文明。而中國學術界認為的夏代二里頭文化遺址,發掘下來,已經有了初級青銅器的使用和城市聚落,可卻沒有成熟文字的發現和記載。而且文明斷代無論如何斷代怎麼也到不了夏代積年,最多隻能到夏晚期,也就是公元前1750年左右。我們中國通常習慣稱自己為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可是實際上能考出來的只有三千七百年,早於商朝的年代似乎只能稱之為文化,而不是文明。記得著名的易中天教授在一次講座中說道:“目前中華文明最多隻有三千七百五十年。”
甚至有些外國學者認為:所謂夏朝,根本就是周人臆想出來的歷史傳說,是周人為了滅商戰爭的合法性而有意為之。
夏代在中國五千年文明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若不能考證出來就無法證明中華文明的起源。關於夏朝是否存在的問題,之所以有如此多的爭議,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至今沒有發現夏朝文獻。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陶器上,發現的幾十個文字狀的符號,被認為同甲骨文存在一定的關聯,但是這些簡單的字元,無法證明夏朝存在。著名學者徐中舒甚至反對將這些符號視為文字,直接指出夏朝更多使用的是刻木、結繩記事。
百年來,幾代中國考古工作者一直在尋找夏朝存在的直接證據,尤其是出土的文字資料,特別是考慮到商代甲骨文已經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間接說明了甲骨文定然是由一種更為原始的文字逐步發展而來。人們希望找到“夏代”的文字來為有關夏朝的文獻記載提供考古證據,可令人遺憾的是一直未能出土類似安陽甲骨文的文字記載,已經考古出來的商代甲骨文中也沒有提及過關於夏的記載,似乎夏朝真的猶如縹緲煙雲般,只是虛幻的存在。
不過也有很多相信夏朝存在的學者,在距今約3000年前的《尚書·周書》中出現了最早關於夏朝的記載,那個年代距離史書記載的商滅夏不過600年時間,如果夏朝是周人杜撰出來的,用於宣傳週朝取代商朝和商朝取代夏朝,是正義克不義,周朝秉承天命而代商,那麼如何能取信於當時的商遺民。而且司馬遷的《史記》中有關商王世系的記載已得到後世甲骨文的證實,那司馬遷的史記有關夏的記載定然是有一定真實性和依據。另外,透過碳十四測定,二里頭文化遺址,跨越約6個世紀,(前23世紀—前17世紀),基本和史記中的夏朝紀年相當。從這三點來看,夏的存在可能性很大。
透過一系列論證和考古發現,現在國內的學者大部都認同夏朝存在,二里頭文化遺址是為夏朝都城遺址,不過也有一些國內學者和國外學者對此存在質疑,一些學者認為,至今未在商人的甲骨文中發現夏朝存在的證據和記載,以及文獻中對夏朝的記錄也都年代久遠或者模糊不清,推測“大禹治水和禹傳啟家天下,三皇五帝禪讓的傳說是早期商人的神話故事流傳演變下來的”。“同時,一個文明的是否存在,需要有文獻資料作為證明,而且文獻必須是當時用本民族文字書寫記錄而成,而非口口相傳。”如果神話演變成為歷史,那麼跟某鄰國棒子吹噓8000年文明有何區別。
雖然目前中國大多數學者對夏文化遺址的存在表示認同,但是並不等於夏朝的歷史就已經得到考古學實物的證明,國內學者目前在夏朝的定論上也只是大體論斷了年代框架範圍,要確實證明夏朝的存在,還需大量文字和考古的證據。
筆者認為,夏王朝存在的可能性很高,不過目前沒有考古學上的證據支援,還是無法斷言夏朝存在,還需要國內考古學者加大勘探力度,期待有更多期待和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