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8
回覆列表
  • 1 # 講客的潮汕人

    大閘蟹的生長過程分為受精卵、溞狀幼體、大眼幼體(蟹苗)、仔蟹(豆蟹)、幼蟹(扣蟹)、黃蟹(六月黃)、綠蟹(成蟹)和親蟹八個階段。

    而從發育生物學角度,可分為胚胎髮育、幼體發育、成體發育、性腺發育和交配產卵這五個階段。每個階段中蛻皮或蛻殼一次稱為一起。

    大閘蟹生長第一階段——受精卵

    時間:通常為12月至次年3月。產卵期主要在冬季,低溫下發育緩慢,水溫回升後才加快孵化,因為胚胎髮育期較長,北方甚至長達6個月。

    發育:成熟卵直徑約為0.4毫米。胚胎髮育與孵化的最適宜鹽度是18%。胚胎隨著細胞分裂增多,逐漸發育成形。當心跳達到每分鐘150次左右時,溞狀幼體透過肌肉收縮與顎足擺動破膜而出,舒展身上的刺與剛毛。同時抱卵蟹腹部不斷開閉,幼體順水流而出,脫離母體開始獨立生活。

    習性:附著於母體生活在入海口或半鹹水域中,對鹽度下降的適應性逐漸增強;25攝氏度以下水溫越高,溶氧越充足,則胚胎髮育越快。

    大閘蟹生長第二階段——溞狀幼體

    時間:約30天

    發育:剛孵化出的幼體,外形似水溞而稱溞狀幼體。在5次蛻皮期間,體重由0.13毫克發育到1.8毫克,陸續長出眼柄與第三顎足,腹部從6節變為7節,顎足外肢與尾叉的剛毛增多,第五次蛻皮後發育為大眼幼體。

    習性:溞狀幼體對光照比較敏感,強光特別是紫外線對其有極大殺傷力,因而幼體孵化出膜都在夜間。但弱光下卻是趨光性,喜歡早晚在水面活動。

    溞狀幼體具有溯水性,生活於入海口或半鹹水域中,主要運動方式有兩種,即附肢划動或靠腹部的曲伸來彈跳。初期多成群結隊浮游於海水錶層或半鹹水域邊緣,後期多活動於水底。

    食性:早期以單細胞藻類為主食,後期開始變為雜食性,以輪蟲和無節幼體等浮游動物為食。喜歡透過小顎濾食或用尾叉捕食。

    大閘蟹生長第三階段——大眼幼體(蟹苗)

    時間:約7天

    發育:大眼幼體因一對複眼露出眼窩外,眼大而明顯故得名,俗稱蟹苗,體重5毫克。胸足和腹肢各有5對,身體的刺與尾叉均已消失。平衡囊已發育,可平衡身體作直線的定向遊動。鰓部發育較完善,可離水生活一段時間,人們正是利用這一習性進行蟹苗長途幹法運輸的。

    習性:大眼幼體的腹肢發達,適於游泳且泳速極快。而發達的胸足使它有很強的攀爬能力,不僅可將腹部捲曲在水底爬行,還能用最後一對步足末端的剛毛鉤掛於水草和岸灘等處,以免被水流沖走;大眼幼體有明顯的溯水性,對淡水敏感,開始洄游至淡水區域。這時體液滲透壓較低且調節能力增強,有助於適應淡水。在入海口淺海處往往藉助潮汐,成群頂風溯流而上,退潮時伏在江底,等待漲潮再繼續上溯,千方百計地進入沿江河湖,形成每年的蟹苗汛期;大眼幼體還具有很強的趨光性和向岸性,晚上在岸邊點一盞燈,即可大量捕獲。

    食性:雜食性。有了發達的螯足和口器後,兇猛的大眼幼體開始捕食低棲動物和水生植物,包括比自身打的浮游動物。進食種類的轉變是它向內陸水域索餌洄游的內在原因之一。

    大閘蟹生長第四階段——仔蟹(豆蟹)

    時間:約20天

    發育:大眼幼體蛻皮一次變為1期仔蟹,以後每隔5~7天蛻1次殼,到3期時頭胸甲長度小於寬度,外形接近成蟹,雌雄蟹的腹肢也開始分化,體重發育至0.05克。故1~3期稱為仔蟹階段,又因小如黃豆,俗稱“豆蟹”。

    習性:從入海口半鹹水上溯到淡水,其生活習性也由浮游轉為隱居;早期仔蟹用土埋身以求隱蔽,到第3期開始挖洞穴居;依靠步足爬行和游泳;因身輕、步足發達並有剛毛,攀爬能力極強,夜間或水質惡化時容易逃之夭夭。

    食性:雜食性。從攝食浮游動物逐步轉化為以水生植物及有機碎屑為食,其中以水生維管束植物居多。也會用螯足捕捉多種小型水生動物,愛食新鮮魚、蝦肉糜,但不吃頭、殼、刺、鱗、皮等。

    大閘蟹生長第五階段——幼蟹(扣蟹)

    時間:約6個月

    發育:3期仔蟹之後為幼蟹階段,因形似紐扣而俗稱為“扣蟹”。多次蛻殼後,體重發育至25克,外形日益接近成蟹,腹肢有4對,雄蟹腹肢特化為2對交接器。

    習性:有較強的逃逸性和晝伏夜出的習性,也喜歡尋找附著物攀爬或棲息;喜歡掘洞穴居,可躲避天敵、防寒取暖。通常幼蟹的穴居習性比成蟹明顯,雌蟹又比雄蟹明顯。

    食性:雜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及其碎屑為食,如輪葉黑藻、伊樂藻,也採食多種水生動物。

    大閘蟹生長第六階段——黃蟹

    時間:通常為2月至8月

    發育:當幼蟹長至每隻50克以上時,因背殼呈黃色,俗稱“黃蟹”。仍能蛻殼生長,性腺發育尚處於初期。雄蟹胸足的剛毛短而稀疏,且交接器較軟尚未骨質化;雌蟹腹部從三角形逐漸擴大,但仍不能覆蓋腹甲,四周絨毛很短。

    習性:同幼蟹。有較強的逃逸性和晝伏夜出的習性,也喜歡尋找附著物攀爬或棲息;喜歡掘洞穴居,可躲避天敵、防寒取暖。通常幼蟹的穴居習性比成蟹明顯,雌蟹又比雄蟹明顯。

    食性:雜食性。水溫20攝氏度上下時食慾旺盛。以水生植物為主食,也吃蝦、貝、水生昆蟲、螟蟲等,偏愛螺螄蚌肉,會殘害同類,尤其在同類蛻殼後的軟殼期。攝食有晝夜變化規律,白天藏洞中,日落出洞覓食,會把岸上的食物拖至水下或洞邊再吃,日出前回洞。

    大閘蟹生長第七階段——綠蟹(成蟹)

    時間:大約8月至10月

    發育:進入秋天,2秋齡的大閘蟹完成最後一次蛻殼(又稱成熟蛻殼),體重發育至150~250克,標誌著進入性成熟時期,即為成蟹。個頭不再增大,僅有肌肉和內臟器官的增重,性腺迅速發育。雄蟹胸足剛健且絨毛粗長髮達;雌蟹腹部變寬,可遮蓋整個腹甲。隨著性腺發育成熟,背甲也變為深綠色,又稱“綠蟹”。

    習性:有攀越障礙和趨光的習性;穴居同幼蟹;性腺發育到一定時期後開始生殖洄游。

    食性:生殖蛻殼前期變為全天不停攝食,為保證生長與生殖發育而食量大增,形成了一下特點:雖偏愛肉食,但因水生植物更容易獲取而成為常食種類;食性極廣,食料不足時連腐食也吃;養分大量儲存於肝臟,即使半個月或更久不進食也不會餓死。

    大閘蟹生長第八階段——親蟹

    時間:10月至次年3月

    發育:秋冬之交大閘蟹開始向入海口洄游,肝臟不斷輸出養分給性腺直至性成熟,肝臟變小的同時性腺迅速發育增大。

    交配:水溫10攝氏度左右,海水鹽度8%以上時,性成熟的雌雄蟹即可發情交配,產卵期從12月到翌年3月。雄蟹以強有力的大螯鉗住雌蟹步足,找到一個安全場所後開始“擁抱”,通常數十分鐘即可完成交配。

    產卵:卵細胞分批發育成熟,交配數小時即可首次產卵,雌蟹會先將身體埋在沙中以護卵。卵巢中的成熟卵進入輸卵管,納精囊中的精莢隨即破裂,釋放精子,隨著腹部有節奏地開閉,雌孔將帶精的卵粒噴射狀排出,一次可排出數十萬粒。精子遇鹹水而啟用,迅速完成體外受精。受精卵先堆集於腹部,腹肢不斷攪動使卵外膜吸水膨脹併產生黏液,同時被拉長成卵柄,像許多長串的葡萄粘附於剛毛上。腹部攜卵的雌蟹就稱抱卵蟹。受精卵孵出幼體後,雌蟹便清楚腹肢上的卵殼,無需再交配即可再次進行產卵、抱卵,但產的卵數量和質量都會下降。

    大閘蟹在完成了繁殖的使命後,迅速走向衰老,直至死亡。長江口地區雄蟹死亡多在4~5月,雌蟹因有抱卵孵育的使命,到6~7月才死亡

  • 2 # 大晨

    螃蟹生活在海里或近海區,也有一些棲於淡水或陸地。它們靠母蟹來生小螃蟹,每次母蟹都會產很多的卵,數量可達數百萬粒以上。這些卵在母蟹腹部孵化後,幼體即可脫離母體,隨著沿岸潮流到處浮游。經過幾次退殼後,長成大眼幼蟲,大眼幼蟲再經幾次退殼長成幼蟹,幼蟹外型幾乎與成蟹相同,再經過幾次退殼後就變成蟹。大部分的海水蟹類都是卵成熟之後,不孵化直接排放于海洋。螃蟹是依靠地磁場來判斷方向的。這類生物遺傳物質數目複雜且有著很大的差異性,常多達 100 多對。常見的螃蟹有大閘蟹(河蟹、毛蟹、清水蟹)、梭子蟹等。

    螃蟹的生長週期是不到1年,從蟹苗開始到成熟就大半年時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羽為何能居五虎上將之首?並不是因為武功高強,真實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