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蒲公英味道

    話說明朝初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自己登基坐殿,改年號為永樂。在南京待了四年,朱棣越待越彆扭,看哪兒都不順眼。為什麼?心虛唄!畢竟江山是老爹打下來的,朱允炆的皇位也是老子親傳,自己這個皇帝做的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順。看著南京皇宮裡,朱元璋和朱允炆用過的東西,怎麼看都有老子和侄子的身影;進進出出的侍從、大臣,也都像他們的人。最後朱棣受不了了,在永樂四年下旨,把國都從南京遷到北京,還是回自己的大本營待著舒心。

    聖旨一下,各方聞風而動,花費了十四年之久,耗費巨資,以南京紫禁城為藍本,在北京又打造了一座新城。自此,人們用“內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點一口鐘”來形容北京城。內九外七皇城四指的是北京的城門,內九門為:正陽門、崇文門、朝陽門、東直門、安定門、德勝門、西直門、阜成門、宣武門;外七門指的是東、西便門,左、右安門,廣安門,廣渠門和永定門;皇城四門分別是天安門、地安門、西安門、東安門。

    實際上這種格局是後來才形成的,因為外七門是嘉靖年間加修的,內九、皇城四正經是永樂時期所建,九門八點一口鐘也在那時形成。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古代的城池建設,最主要的目的其實是防禦,為了城內的安全,每天天黑之前,城門都是要關閉的。關門時為了同步,在每座城樓上設定了“通訊裝置”:一種扁平狀,兩端作雲頭形的鐵質或銅製響器,叫做雲牌、或雲板,到了關門的時候,各城樓的守城士兵一起敲擊雲牌,謂之“打點”。

    然而九座城門中,有八座都打點,唯獨崇文門敲鐘,鐘點齊鳴時,既能起到通訊作用,也提醒城內外的百姓,要關城門了,該出的趕快出,該進城的趕緊進。您看北京人常愛管時間叫鐘點兒,比如:“這都什麼鐘點兒了,還不起床?”鐘點一詞就是打那會兒傳下來的。至於為什麼崇文門大搞特殊化,不掛雲牌而懸鐘?這裡面有段傳說:說是朱棣駕座北京之後,北京便成了真龍聚會之所,因為皇帝本身就是真龍天子。龍在這兒,龍子自然也在這兒。人們常說“龍生九種、種種不同”,龍的孩子們長得大都跟龍不怎麼像,愛好也各不相同。在龍的九個孩子中,排行第四的叫做蒲牢,它不但喜歡水,而且平生好音好吼。蒲牢原本生活在海邊兒,但是膽子不大,特別害怕體型龐大的鯨,一看見鯨魚就嚇得大吼大叫。

    儘管如此,在北京住久了的蒲牢還是懷念家鄉,因為北京沒有海,位於東南方向的天津有入海口,算是離著北京最近的海。於是蒲牢就每天跑到城牆東南側的崇文門上大吼,擾得四鄰不安的,連皇宮裡皇帝、皇后都聽得見,晚上覺都睡不好。於是來了一位神人,此人是出家的老道,半仙之體、法力高強,這位就是歷史上名氣僅次於諸葛武侯的明朝開國大軍師:劉伯溫,劉伯溫施展法力降服了蒲牢。雖然降服了,但是也不能把人家殺了,因為頂多算是擾民,並沒有太大罪過。於是劉伯溫與蒲牢商量:“你不是愛叫嗎?把你鑄在鐘上,讓你隨便叫,但是得定時定點兒。你不是想家嗎?就把你掛著離海最近的崇文門!”可是蒲牢心裡不服啊:“你讓我叫我就叫,我怎麼那麼聽你話呢?”於是鍾掛在了崇文門城樓,可是不響。軍士報給劉伯溫,劉伯溫一笑:“這是跟我慪氣呢!耍小性子!沒關係,我有辦法讓他響!”於是劉伯溫讓工匠把撞鐘的錘做成鯨魚形狀,蒲牢膽兒小啊!看見鯨魚撞過來,想不叫都忍不住。

    從此崇文門就不打點、改敲鐘了。而且有了蒲牢的神力,崇文門的鐘敲起來格外洪亮、響徹雲霄,整個兒北京城都聽得見,其他八門聽見鐘聲,才開始一起打點、關城門,起到了一個帶頭作用。此後,人們為了能讓鐘聲響亮,全都在鐘上鑄蒲牢,您看但凡是中國的古鐘,頂部都有一個獸扭,那就是蒲牢,打鐘的錘叫做鯨錘。

    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北京原是苦海幽州,被龍王、龍婆帶著龍子龍孫佔據著,朱棣遷都北京等於佔了他們家的地盤兒,龍王一氣之下帶走了北京所有的水。後來“高亮趕水”扎破了水簍才讓北京城重新有水。龍王氣憤難消,來北京大鬧,皇帝派劉伯溫(一說姚廣孝)前去降服龍王。龍王與劉伯溫鬥法,結果還是劉伯溫技高一籌,降服了龍王,把它鎮在了崇文門下的海眼裡。龍王就問:“你不能鎮我一輩子呀?什麼時候我能出來呢?”劉伯溫答道:“什麼時候你聽見崇文門城樓上打點,就是你出頭之日!”為了不讓龍王出來害人,劉伯溫派人把崇文門的雲牌摘下,換成了鍾,崇文門此後再也不打點,龍王永遠不能出來禍害北京。

    當然了,這些都是傳說,比較正統的說法是:當年九門提督府設在崇文門,所以崇文門要統領其他八門,為了區分,將崇文門上的點換成了鍾,每當鐘鼓樓報時,到了關門的時間,崇文門敲鐘,其他八門跟著打點,這才有了“九門八點一口鐘”的說法!

  • 2 # 迷谷歷史

    “內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點一口鐘。”老北京都知道九門八點一口鐘的傳說,而且跟傳說中的神機妙算劉伯溫有關,也有人說跟清朝首貪和珅有關,甚至還有人說跟天啟有關。但是看史料我們就會知道,大家可能都錯了:劉伯溫這個家喻戶曉的智慧化身,跟九門八點一口鐘沒有啥關係。

    所謂九門八點一口鐘,指的是京城九門(正陽、崇文、朝陽、東直、安定、德勝、西直、阜成、宣武)中,關閉城門的時候,崇文門敲鐘,其他八門打點(一種金屬牌子)為什麼只有崇文門例外敲鐘,咱們先來看一個跟劉伯溫有關的傳說。

    話說當年朱棣受封燕王入住北京之後,劉伯溫和姚廣孝聯手規劃了“三頭八臂哪吒城”而崇文門正好建在一處海眼之上。對於海眼,不同時期有不同解釋,有人說是“大海長在陸地上的眼睛”有人說是通向大海的通道,還有人說是《山海經》裡的“歸墟”更有人說那實際就是時空之門或者通向平行世界的視窗或者蟲洞。

    據說崇文門下的這處海眼,裡面住著一尊巨黿,城樓就建在巨黿的背上。那巨黿夜間給劉伯溫託夢:“吾負此重任,何時始去?”劉伯溫回答:“汝聞點鳴則可去。”劉伯溫醒來之後,馬上下令取下崇文門懸掛的點兒換成了一口鐘。那巨黿時至今日仍然沒有聽到點聲,所以一直馱著崇文門苦苦等待。甚至還有人說,那巨黿後來發覺上當,就在天啟六年五月初六火冒三丈地跑掉了,大家查一查天啟六年五月初六那天發生了什麼事,就全明白了。

    可是我們一查《明史》就會發現:崇文門在元朝就有了,是姚廣孝的前輩劉秉忠督導修建的,而劉伯溫好像跟朱棣關係也沒那麼好,劉伯溫之子劉璟更是當面怒斥朱棣:“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

    明洪武三年,年僅十歲的朱棣被封為燕王,洪武八年農曆四月十六劉基劉伯溫病逝,洪武十三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也就是劉伯溫病逝五年後,朱棣才第一次踏入燕京,當時帶的是朱元璋分配給他的僧道衍,也就是姚廣孝。這樣看來,劉伯溫跟們就沒有機會參與京城九門的建設,所以劉伯溫定“九門八點一口鐘”的規矩,完全沒有可能—清人編纂《明史》或許會在一些問題上造假,但是時間不能造假,因為那忽悠不了人。

    既然跟劉基劉伯溫沒有關係,那麼為什麼會有巨黿揹負崇文門一說呢?我們在《清稗類鈔》中看到了另一種說法:這其實是用巨黿影射和珅,說像和珅這樣的鉅貪把持崇文門,要不“明正典刑”是不會放棄手中的權力的。只等崇文門“點響(典刑)”和珅的末日就到了:“民深惡之,造為此謠,以門喻朝政,以點喻典刑,意謂此等權貪,非自罹法網,不能去位也。”

    和珅世襲三等輕車都尉,從鑾儀衛調入粘杆處,最後得到乾隆賞識而就任“崇文門”大家習慣稱之為“崇文門稅官”和珅正是從這個位置上發跡。這個機構在明清兩朝持續了四百三十七年,是天下第一稅收肥缺,因為他管的是整個京城稅收:“京師九門,皆有課稅,而統於崇文一司”

    但是說崇文門巨黿是在影射和珅,似乎也不大靠譜,因為在和珅發跡之前,京城就已經是“九門八點一口鐘”了,而巨黿脫逃導致天啟大,就更是充滿了玄幻色彩,不足為信。比較靠譜的說法是清朝步軍統領衙門,也就是九門提督的辦公地點,就在崇文門,沒到城門落鎖的時候,由九門提督給其他八門發訊號,打點的聲音不如敲鐘洪亮,事情就是這麼簡單。

    當然,對於九門八點一口鐘的由來,以及到底有沒有巨黿揹負或鎮守崇文門,一向是眾說紛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筆者更願意相信這是在用巨黿影射和珅,因為那句話說得太對了:以門喻朝政,以點喻典刑,意謂此等權貪,非自罹法網,不能去位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有100萬能花20年嗎?你會怎麼合理分配這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