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瘋狂的小栗子

    熊孩子已經成了一個厭惡的詞語,不再是表示孩子可愛,而是可惡,但熊孩子形成的背後是父母不正確教育造成的

    每一個孩子都如同白紙一般,但有些孩子長大成人,有些孩子卻長成了熊孩子。

    第一個案例

    生活中最常見的是小孩子二三歲開始學走路的時候常常會摔倒,比如被椅子絆倒了。

    一般父母過去扶好,第一個反應就是:寶寶不哭,寶寶乖。爸爸帶你去。。。。。。

    分散孩子痛點的注意力。

    次一點的是:寶寶不哭 ,爸爸替你打椅子,這該死的椅子,絆了寶寶,寶寶,你看爸爸幫你打椅子了,寶寶就不要哭了。

    那麼哪一種才是正確的,所以網友認為第一種是最合適的,第二種就是熊孩子的培養基。

    其實我告訴你這兩種方法都是錯的。

    我們先來理性的分析:椅子有沒有錯?有人想過這個問題嗎?

    如果椅子沒有錯,是孩子自己不小心絆倒的,那麼為什麼把錯誤推開椅子?

    整件事情是誰的過失?是寶寶自己做錯了,寶寶做錯了,為什麼爸爸還要獎勵他?帶他去看什麼?或者買什麼之類分散注意力的事情。

    你想過上面兩種做法帶來的嚴重後果嗎?第二種不用說所有人都知道肯定會培養出熊孩子,那第一種呢?這是最普遍的做法。這樣做後告訴孩子,哭能解決很多事情,哭能掩蓋自己的過失,這明明是孩子自己不小心,憑什麼還要受到獎勵。你想過這麼嚴重的問題嗎?

    那正確該怎麼做?

    正確的做法是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做錯了,有人眼睛會瞪的很大,孩子做錯了?是的,孩子做錯,因為孩子自己的不小心碰到椅子,而不是椅子碰到了孩子。

    所以父母看到這一幕的正確的做法是,

    扶起孩子,然後幫寶寶揉一揉,再對著椅子說:寶寶,椅子在哭啊,寶寶把椅子弄痛了。那寶寶該怎麼辦?

    如果你平時教育得法的,寶寶會說:對不起啊,椅子。

    然後你順勢表揚一下寶寶,寶寶真是一個有禮貌的孩子。

    表揚的是他做錯了事情,承認錯誤的勇氣,禮貌。

    有人說犯的著與椅子道歉嗎?當然,在寶寶小的時候,萬物都有靈,他以為所有的東西都會說話的,能交流的,與成人世界完全不相同。

    這樣做了之後的好處我就不再說了。相信你們也清楚了。相類似的事情你們可以進行舉一反

    第二個案例:

    4歲當選中國申奧形象大始,10歲加入中國少年冰球隊,13歲成為書法協會會員,如果不說名字,你一定會說,這孩子培養的好成功啊。

    這個人叫李天一,他的故事到這裡就不講了,最後變成什麼樣,網上自己查吧。

    他的父親叫李雙江,他的觀點很有些代表性:

    捨不得打他,有時真想打,但不能打,就勸說,我們嚇唬一下,還是沒有打,自己的眼淚先掉下來了。

    你不能要求孩子什麼都好,孩子正處在青春期,他很有個性,很有稜角,那才叫孩子,你想讓那麼聽話,那麼規矩,按照你的意志,聽你的話,那是不可能,不照著你的走是正常的,照著你的走他是有病了,所以心態不能急。

    他這個觀點我想家長應該好好體會一下。這裡面的想說明什麼問題,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不展開說了。

    第三個案例

    和孩子一起逛超市,孩子看到什麼都想買這樣的情況很多家長都遇到了。

    一部分家長是這樣處理的,買吧,買吧,只要寶寶開心。

    一部分家長是這樣處理的,不準買。我們哪有錢

    第一種家長處理之後,孩子很開心,但是家長同志,如果有一天孩子進的不是超市,而是一個很貴的地方,他還想買,因為你每一次都滿足他,總有一次滿足不了他的要求的時候吧,那怎麼辦?當然那種富二代除外。

    不準買的家長這樣做了之後,孩子是一臉的不開心,估計會從超市到家都不開心,有些直接現場撒潑的情況也不會不發生。

    這兩種情況都極有可能產生熊孩子

    正確的做法:

    每一次和孩子約定,進超市,他只能選一樣自己喜歡的。如果做不到,那就不去超市。

    或者孩子有零花錢的話,他買第二件的時候,要用他自己的零花錢。

    孩子堅持次數多了,父母假裝巧合地對孩子說:你都做到我們的約定,所以今天爸爸特別獎勵你允許你買二件。

    上面做後的好處:第1個可以讓孩子有理財觀念,分清自己的錢和別人的錢的區別,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一般不會啃老,因為自己的錢和父母錢不一樣,他啃老肯定有些過意不去,而相反啃老的大部分是父母的錢就是自己的,反正提前花而已嘛。

    第2個好處,培養自制力,剋制慾望的能力,超市誘惑很多啊,只買一件那得要多大的自制力。

    第3個好處,培養選擇能力,哪一樣東西是次要的,哪一樣不要,他心裡要思考,而且他可能規劃這一次買這個,下一次買那個,連計劃力,執行力都得到了訓練。

    第4個好處,守信,守則,因為這是父母的規則一起定下的,一定要堅守,而且父母必須在一段時間後給他獎勵刺激,這獎勵是獎給他守則的獎勵。

    所以不要小看一件事,不同的處理方法,不同的結果,可能變成熊孩子,卻也有可以讓孩子的能力得到飛速的提升。

    3個案例希望各位能舉一反三。

  • 2 # 益生怡世

    孩子變成“熊孩子”的原因,或是精力過剩,或是想引起大人的關注。所以,要想孩子不變成“熊孩子”,首先,多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這一方面可以讓寶寶多接觸大自然,感受自然界的變化,另一方面,也接受了Sunny照射,有利於鈣質的吸收,有利於孩子的生長髮育,同時,還可以找到同類小夥伴一起玩,發展孩子的社交才能。等孩子在外面瘋跑玩鬧過後,身上的“野勁”用光,回到家裡,自然主動要求吃喝,免得家長追著餵飯,到了睡覺時間,由於白天勞累,自然快速安穩入睡。

    其次,時刻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特別需要家長的陪伴和關注。在得不到家長關注時,他就會自我創造玩法,這在大人看來就是搗亂,就變成了“熊孩子”。所以,當發現孩子無聊時,可以主動提出陪他一起玩,可以帶他去遊樂場,也可以在家陪他讀書,引導他畫畫,或做做小遊戲,讓他發現其中的樂趣,這就成功轉移了孩子的注意力,不會再搗亂。

    其實,有時候,在大人看來的“熊孩子”,在孩子自己看來,卻是一種非常好玩的遊戲,是大人無法理解的,所以,除非特別危險,或特別具有破壞性,請接受孩子的行為,畢竟童年只有一次,難得瘋玩幾回。

  • 3 # 福林媽咪

    “熊孩子”的破壞性太大了,很多父母在娃剛出生的時候,就開始擔心自己帶不好孩子,怕把孩子養成“熊孩子”。

    其實,作為一個媽媽,作為一個有素質、講道理的媽媽,不用特別擔心會養出“熊孩子”。

    因為孩子的言行舉止,其實深受家長的影響,在潛移默化中,孩子的行為已經得到父母的精髓了。

    所以啊,寶媽不用太緊張、太焦慮。

    其次呢,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不縱容寵溺孩子。

    當小朋友犯錯的時候,父母就指出孩子錯在哪裡、為什麼錯、怎樣才是對的。

    一條條的給他分析清楚,讓孩子自己理解“自己犯了什麼錯”。

    當小朋友犯渾的時候,父母也不要太遷就孩子,要讓孩子自己的愛的底線。

    別一再為了孩子拉低自己的底線!這是“養廢”孩子,而不是寵愛孩子。

    明辨是非、有擔當、有能力,才是父母該教孩子的,而不是在孩子童年時溺愛,長大後恨其不爭。

    再次呢,“熊”的定義,父母要有自己的分辨能力。

    有的孩子跟別人打架了,別的家長找上門,父母就覺得自己孩子熊。但有可能是孩子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利打了“正義的一架”呢?

    還有就是孩子總是否決父母、不聽父母的話,讓父母感覺很憤怒。

    這個也不是“熊”,只是孩子有了自己的看法,不願意一味的跟著父母的思路走。這時候教育孩子的時候,就要明白、理解甚至接受孩子的想法。

    在養孩子的過程中,不能太死板的規定到底遇到什麼事情,該怎麼做。

    當父母是講道理、不溺愛孩子的人,孩子幾乎不會成長為“熊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麻煩推薦幾款彩墨(平民價那種)與適合新手的那種鋼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