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謝珺桐
-
2 # 秦浚川
性格是先天遺傳與後天教育生話環境共同影響而形成的,粗略的講性格可分為內向和外向。但在心理學中可分為很多亞型,如敏感,活潑,穩重,輕率,開朗,抑鬱,暴燥,沉靜,衝動,溫和等等,先天遺傳的性格基因通常不是單一的,一種性格由多種基因決定,同樣的基因如同卵雙胞胎,在不同生活環境中也可能有不同表現,比較突出的如同卵雙胞胎在幼時有一人受重大恐嚇如綁架性侵等,則兩個孩子性格會有明顯分化。但仍然會有性格相同之處,因遺傳基因相同。當前決定性格的遺傳基因知之甚少,後天教育及環境的影響程度也難分析。粗淺的估計影響性格的因素遺傳與後天環境各佔一半。
-
3 # 攝影聯盟wss
孩子的性格,遺傳是肯定的,但是很多還是來自後天發育,包括孩子所處的生活環境、家庭氛圍、教育模式,甚至居住環境和飲食習慣,都會對孩子的性格造成影響,父母是孩子的最好老師,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造成影響。
-
4 # 樂翻天698
問答題:人的性格會影響下一代嗎?
回答: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直接影響孩子的。爸爸媽媽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你的所有舉動,都會傳給孩子的。
在這個方面 教育孩子,母親要多做些工作了。一週歲的孩子,他她們的模仿力很強的,特別是現在的孩子,各個精靈聰明。家中所擁有的電子商品,物件都敢碰一碰,摸一摸。你家的環境的好與不好都直接影響孩子的。
大人的喜怒哀樂都會使孩子受到影響的。要教育好這一代孩子的成長,做為父母們是要下一番工夫的。在孩子面前,不能亂說沒有用的話,不能在他她們面前吵架,伴嘴,做些不該做的舉動,給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不好的影響。大人什麼樣,孩子就什麼樣,所以說大人的性格會直接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的。
不知道你是否看過一個反家暴公益短片《看見淤青》,這個短片講的是一個男孩生活在家暴家庭裡,從他出生起,就經常看見爸爸暴打媽媽,而他常常躲在廁所裡哭泣。
當他長大,有了心愛的姑娘後,他一遍遍告訴自己,絕對不能變成像爸爸那樣的人。
但是漸漸的,他開始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他的身體裡彷彿住著另一個爸爸,一個他痛恨的暴虐的人。最終,他像爸爸一樣,動手打了妻子。
在妻子的眼中,他看到了委屈、怨恨和失望,這個眼神是那樣的熟悉,就像當年媽媽看著爸爸的眼神。他的心中充滿了絕望。
他痛恨爸爸,可是,不知道為什麼,他卻變成了爸爸那樣的人,換句話說,他遺傳了爸爸的性格。所以說,人的性格是會遺傳給下一代的。
其實,這種遺傳很常見。
她回憶說,很多年裡,她以為自己跟母親截然不同,她不想像母親一樣害羞,直到有一天,她發現自己身上有了母親的影子。
比如,她很害怕社交,所以每次不管是拍戲還是聚會,她都不想去,她害怕跟任何人說話,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高圓圓的話擊中了我們很多人的心,讓我們看見了同樣無奈的自己,比如
曾經目睹父親醉酒鬧事的兒子,當他長大後,卻成了和父親一樣喜歡酗酒的人;從小被母親打到大的女兒,發誓以後絕不輕易打罵孩子,卻在有了孩子後,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拳打腳踢,把壓力一股腦的發洩在孩子身上。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遺傳父母的性格,尤其是遺傳他們的壞性格呢?我們可以從《天生非此》這本書中找到答案。
《天生非此》的作者奧利弗·詹姆斯,是英國知名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被《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
在《天生非此》這本書裡,作者主要告訴了我們,父母的養育方式決定了子女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會長成今天這個樣子,是受到父母的言傳、身教、關愛、虐待以及我們與父母的身份認同等諸多因素影響的。
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看清自己不良行為、性格背後的根源,從而能夠對症下藥,努力做出改變,使自己能夠更好地走下去,更使我們的孩子不會重蹈我們的覆轍,能夠擁有幸福快樂的人生。
一、為什麼我們和父母如此相似?
相比其他物種,人類依靠父母生存的時間最長。
處於嬰幼兒時期的孩子,完全依賴父母的照料。這種過度的依賴造成了孩子內心強烈的不安,因此他們就會努力迎合父母,以贏得父母的關愛,獲得物質和精神上的滿足。
一方過度依賴,一方就得到了過度控制的權力,所以,我們在幼年時期都是受到父母的完全掌控的。
而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想要獲得父母的贊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完全複製他們的所作所為。
那麼,孩子是如何複製父母的言行的呢?主要透過父母的言傳、身教和身份認同來完成。
這些複製而來的言行是我們同父母相似的原因,也是我們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的決定因素。
1、言傳,父母用語言教育孩子什麼是“正確”的言行方式。
比如父母會教育我們什麼時候睡覺、什麼時候吃飯,怎樣為人處事,他們還會對我們的一些言行大加鼓勵,而對另一些言行大加抵制。為了取悅父母,避免讓父母失望,我們會對他們的話全然照辦,對他們鼓勵的行為重視,對他們討厭的行為嗤之以鼻。
比如說,如果爸爸是一個爭強好勝的人,他總是鼓勵孩子在很多比賽中要表現得最好,超過別人,那麼孩子長大後,很可能也會變成一個好勝心強的人。孩子性格的養成,無論是積極還是消極的一面,都會受到父母教育的直接影響。
2、身教,不同於父母的主動教導,孩子從很小的時候起就開始認真學習父母的行為,並模仿這些行為。
這種現象其實很常見,孩子都會下意識地模仿爸爸媽媽的言行。比如說,一個爸爸總是不遵守交通規則,經常不繫安全帶、隨便超車變速、開車打電話,那麼這些行為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使孩子習得爸爸的壞習慣,在長大後也會下意識的這麼做。
再比如說,很多父母會教育孩子不要撒謊,但是,如果有一次,孩子去接電話,而父母又恰好不想與打電話的人交談時,就可能擺手示意孩子,讓孩子告訴對方自己現在不在。這樣,透過觀察父母的行為,孩子就會習得父母的口不對心,並且明白規則可以被打破,那麼孩子在長大後,也可能會按照父母的做法為人處世。
3、身份認同,是指孩子會把父母的言行帶入自身,並將其當作自己本身的一面。
身份認同產生的根源是愛意或恐懼。當孩子越害怕,或者越愛父母,就會越認為自己有必要成為和父母一樣的人,或滿足父母的期望。
比如說,作者因為對父親很崇拜,產生了強烈的身份認同,因此,他覺得自己必須考入父親所讀的大學——劍橋大學,這樣,就能和敬愛的父親相像,和他一樣優秀了。但如果父母訓斥、打罵孩子,孩子為了保護自己,也會對父母的傷害行為產生身份認同,把這些行為當做自己的一部分。
4、除了言傳、身教和身份認同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會導致孩子與父母相似,這就是虐待。
虐待的形式包括精神虐待、對精神或身體的忽視、身體虐待、體罰或者性虐待等等。
當孩子曾遭受虐待,就會產生嚴重的悲觀情緒,這些情緒會頑固地留在他們身體內部,成為他們的一部分。而他們對抗悲觀情緒的方式,是將這種情緒在與其他人的相處中進行重演,期待不同的結果產生。
所以,遭受虐待的子女會在長大後,會重複父母的虐待方式。
書中介紹了一個案例,作者的一位患者在童年時經常遭受其母親的訓斥、責打,當他長大後,當與別人發生衝突時,他的腦海中就會不斷閃現這些童年遭受的虐待,從而控制不住情緒,常常向別人大發雷霆。
比如他經常衝著他的一位女租客發洩自己的憤怒情緒,讓女租客感到難受,就像他的母親對待他一樣。他之所以會這樣做,原因在於每當他與別人起衝突時,他就與對方產生了一種身份認同,就好像對方就是童年時的自己,然後透過折磨別人來重演母親折磨他的情景。
他將自己代入母親的角色,期盼能夠獲得不同的結果,以躲避自己當年受的苦,對抗內心的悲觀情緒。不知不覺中,他們變成了自己父母那樣的施虐者,而虐待就被一代一代地傳了下去。
二、我們如何改變遺傳來的壞性格?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受到強大的代際遺傳影響,我們多多少少都帶有父母的影子,而這些影子有好的,也有壞的,是我們無法避免的。但是,我們可以儘自己所能的去改變這些影響,讓壞的影響在我們這一代停止,讓我們的孩子可以更健康、快樂的成長。
在《天生非此》這本書裡,作者給出了一些建議,總的來說,可以歸納為以下2點。
1、我們要認清父母的養育方式,對自己的不良影響。
很多時候,我們深受父母的影響,很多行為方式、思維習慣與父母保持高度一致,但自己很難覺察到這些方式、習慣其實是有害的。這時候,要想改變,我們就要練習自己的覺察能力,可以列舉父母的積極心理特徵和消極心理特徵,再列舉自己的心理特徵,並與父母的特徵進行對比,找到重疊的部分。
這些相同的心理特徵很可能就是我們從父母那裡習得的。而有時候,我們很難發現父母的消極心理特徵,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尋求伴侶、朋友或者心理醫生的幫助了。
只有搞清楚了問題的根源,知道這些問題不是自己的錯,我們才能如釋重負,不再自責,才能確信自己是有選擇權的,有能力去改變,並充滿自信地努力掙脫原生家庭的影響。
2、改變與孩子的相處方式,避免代際遺傳影響孩子。
如果你曾經因父母的養育方式而受傷,那麼就不要讓這場傷害延續到孩子身上,不要利用孩子對我們的愛來傷害他們。當我們悲傷、憤怒或是情緒低落時,不要讓孩子成為我們情緒的“垃圾桶”,讓他們覺得自己要為我們的情緒負責。
我們要將孩子看成一個平等、獨立的個體,耐心地尊重、關愛和理解他們。
擺脫宿命的戰爭是一場持續一生的奮鬥歷程,過程艱辛,卻充滿希望,就讓我們將傷害化作力量,開始這場艱難的戰爭,活出與父母截然不同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