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爾薩斯之夢
-
2 # 楊角風發作
秦朝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始皇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任皇帝。同時秦朝也是壽命較短的王朝之一,從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7年,短短十幾年便走到了盡頭。
究其原因,離不開濫用民力這條,正是由於沉重的徭役負擔,最終引發了陳勝吳廣起義,緊接著起義部隊席捲全國,並最終敲響了秦朝滅亡的鐘聲。
但是到了漢朝漢武帝時期,同樣是濫用民力,為什麼漢朝卻能屹立不倒,西漢、東漢前後蔓延400餘年呢?
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從三個角度上來分析:
一、經濟基礎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並沒有很好地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而是一邊修長城、修驪山墳墓開通靈渠,另一方面任用蒙恬反擊匈奴,不停發動戰爭。
此舉不僅沒有使得戰亂後的生產力得到恢復,而且過度耗盡民力,最終導致了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
秦始皇推行“三統”,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則顯得很簡單很粗暴,並沒有適應秦統一六國之後的複雜的經濟狀況,和各華人民的生活習慣。
國庫的充盈離不開開源節流之舉措,一味的增流,卻未開源,自然會造成經濟崩潰。
反觀漢武帝,在大力反擊匈奴之後,雖然也是諸如講排場、泰山封禪、祭祀等一些花錢的事。但漢武帝不僅會花錢,他也會賺錢,像任用桑弘羊採取的鹽鐵經營制,據史學家分析,這還是最早的國企。
除了會賺錢,還有關乎國計民生的土地問題,我們都知道由戰國步入統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鐵器的推廣,而鐵器用的最多的就是耕地。
秦始皇讓家家都把鐵器都收起來,這在一定層面上,對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起到抑制作用。面對土地兼併問題,秦始皇聽之任之,而漢武帝則是大力抑制土地兼併和打擊地方豪強。
當然,漢武帝時期老百姓生活也是極度困苦,在經過了巫蠱之禍和晚年小規模農民起義之後。漢武帝也意識到了這個危機,能夠及時剎車,繼續採取文景之治中休養生息的政策。
除此之外,文景之治給漢武帝留下的家底也是非常足的,而且死後任命霍光為託孤大臣,開創了昭宣中心,恢復了武帝時期虛弱的國力。
二、上層建築
秦始皇名義上統一了六國,對於六國貴族給予優渥的安撫政策,同時採用法家的嚴刑峻法來管制人民,但並沒有形成太大的凝聚力。
只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第一次建立大一統國家,大家的意識還停留在戰國時期,並沒有形成大一統國家的概念。而上天也沒有給足秦始皇時間去融合,在其死後,六國貴族很快死灰復燃。再加上秦二世荒淫無度,很快各地貴族起義造反,項羽就是其中之一。同樣秦朝的郡縣制也沒能得到很好的保留,像項羽的分封諸侯自稱西楚霸,還有劉邦繼位後採取的郡國並行制。
秦朝制度遭到兩位霸主的摒棄,都可以看出,秦朝的制度並沒有深入人心。
而反觀漢武帝則不同,漢武帝是西漢的第七位皇帝,在他即位之前,人民已經認可了漢朝的正統地位。
而且即位之後透過一系列的措施,像更化改制,革故鼎新的元光決策,在思想上扭轉了文景之治以來休養生息的黃老學說。其又採用了董仲舒的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而一舉奠定了封建兩千多年以來儒家的正統地位。
並且開設太學,採用察舉制,大規模的蒐羅人才,遷徙豪強,使得社會不安定因素降低。
另一方面,在漢景帝的七國之亂之後,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佈推恩令,使得諸侯王越分越小,大大增強了中央集權。
此舉使得各地的貴族失去足夠的人民支援,從而失去了挑戰朝廷的實力。
三、人民意願
漢武帝消耗的民力,主要是用在了反擊匈奴上,而當時的反擊匈奴幾乎成為了漢朝全國上下的共識和決心,他們都期待著一位有為的君主能夠帶領他們洗刷國恥。
這是一方面,還有另一方面。
那就是漢武帝在位期間開拓疆土,使得漢朝的疆域達到最大規模。
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
一來可以增加稅賦,像閩越等地,富得流油;二來因為土地變大了,手裡也就有足夠的資源去分配,階級矛盾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衝。
除了順從民心,開拓疆土,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漢武帝還學會了——等待。
比如在大修河渠的時候,就注意到在農閒的時候徵發民力,這和漢武帝當初在上林苑狩獵六年和喜歡微服私訪都是分不開的。
列舉說了這麼多,綜合來說,其實就像隋煬帝和唐太宗一樣,秦始皇做了很多事,漢武帝同樣也做過,而與前者相比,後者都有借鑑的教訓。
正所謂,前車之師,後車之鑑嘛!
四、法家和儒家
秦始皇以法家治國,焚書坑儒;漢武帝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這些都是在思想上加強統治,使得有利於統治者的學說四處傳播,說白了,就是奴性。
但是法家和儒家有兩個最大的不同,那就是一個以“法”為中心,一個以“仁”為中心。再加上漢武帝經常因為沒錢打仗,賣官鬻爵和花錢抵罪的事沒少發生,像太史公司馬遷就是因為當初家裡太窮了沒錢,所以才受了宮刑。
雖說於法不合,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倒也確實算是大赦天下,緩解階級矛盾,給人民以另一種出路的一種方式。
五、年齡優勢
或許相對於秦始皇,漢武帝劉徹還有另一個優勢,那就是年齡,準確點說是在位時間。
秦始皇在位37年,可真正當皇帝的時間是11年,相比於漢武帝在位54年,實際執政48年。漢武帝當皇帝的閱歷比秦始皇要豐富的多,那麼作為的時間也同樣要多得多。
且不論這個,漢武帝晚年在發現自己錯誤時釋出了著名的輪臺罪己詔,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能削弱階級矛盾。
徵和四年(前89)三月,他在出遊東萊返回長安途中,對群臣說(《資治通鑑》卷二十二):
“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靡費天下者,悉罷之。”
我們有理由相信,秦始皇在晚年的時候,同樣也有後悔的心思,比如在臨死的時候讓趙高傳詔給扶蘇,讓他回京為自己舉辦喪禮,是想讓扶蘇在自己死後實行仁政。
可他卻沒有料到,趙高會改詔,而漢武帝晚年同樣也發生了巫蠱之禍,他們都太過於自信了,自信沒有人能騙他們,也沒有人敢騙他們。
所以人生在世,能夠現在做,就不要留在以後做,用《大明王朝1566》中呂芳的一句話,我每天睡前都有一個習慣,就是把碗裡的茶都給喝光,因為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到明天。
如果秦始皇晚年能意識到這一點,邁出的步伐再小一點,再仁慈一點,休養生息,我想陳勝和吳廣也不至於被逼造反了。
雖然秦始皇開創的秦朝十幾年就滅亡了,但不影響他對中國的貢獻,他能成為千古一帝,實至名歸!
回覆列表
第一,時代背景不同:秦始皇時,國家已經經歷500多年戰亂,人心思定。漢武帝時,已經經過了近百年的休養生息,而且主要威脅的匈奴殺掠越來越嚴重,民有戰心。
第二,戰略運用不同:秦始皇統一後,本該與民休息,但他卻接連不斷的搞大工程,伐匈奴、修長城、修馳道和直道、開靈渠、修皇陵、建阿房,耗盡民力。而漢武帝明顯是吸取了秦始皇的教訓,對外用兵不是連續用兵,每次成規模的出擊匈奴後都要至少休息2年,恢復生產,所以民無反心。
第三、國內形勢不同:秦始皇時,雖然完成了國家統一,但各國殘餘勢力並未完全剿滅,復辟勢力普遍存在(張良、項梁等),國記憶體在重大隱患。在秦始皇活著時,他還能彈壓,但在秦二世當政後,因大肆殺戮宗族大臣,搞得眾叛親離,這些復辟勢力乘機而起,滅亡了秦國。漢武帝卻是在他父親漢景帝削藩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中央集權後才開始的武力討伐匈奴,國內隱患很小。
第四、時間先後不同,可以說秦始皇急功近利,也可以說他是為國家長遠著想,但除了皇陵和阿房宮外,他確實將眾多需要數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幹完的大事在短短十幾年內幹完了。而這些事情一直惠及到現在。因為秦始皇已經把這些大事都幹完了,所以漢武帝時才不需要為這些事分擔國力,可以專心進行軍事討伐。
雖然秦始皇的秦國才十幾年就滅亡了,但他對中國歷史的貢獻卻永不磨滅,所以他在劍橋大學排的影響世界歷史100位名人中排名第18,在上榜的華人物中僅次於孔子的第五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