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博彤琳
-
2 # 古今通史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張遼就是將才,只要有合適的土壤,給點Sunny,他就能燦爛,這不足為奇。因合適的際遇,追隨合適的明主,在合適自己發揮的戰場,打了一場名留青史的戰爭,就是這麼水到渠成。
如果非要找張遼前期沒有人盡其用的原因,那太多太多,我總結為:條件不具備。天時地利人和還包含其他各種條件具備的話,那該發生的就發生了,如果非要突出最重要的一點,那麼曹操是其中的關鍵,善於用人,比如張遼和龐德都是降將,曹操都基本保持著用人不疑的原則,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比如此題中張遼的突襲。
題目提及了“多位主公”,我們先看下張遼一共換過幾次“陣營”:
幷州刺史丁原以他武力過人,召以從事,讓他帶兵至京都。
又從何進。何進派他到河北招募軍隊,何進敗;
張遼以兵隨董卓。董卓被呂布殺死後;
張遼又投呂布帳下為將;
後呂布在下邳被曹操消滅後,張遼追隨曹操;
所以張遼一生先後跟隨過五個主公。
招降昌豨的功勞《後出師表》“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注:昌霸就是昌豨。
張遼與夏侯淵圍昌豨於東海,數月糧盡,議引軍還,張遼因數月之圍,視昌豨意有猶豫,故不力戰,張遼乃遣使者誘其歸降,果降。雖然張遼“故不力戰”,但是既然五攻不下,證明昌豨是有相當能力的,即便能強取,恐怕也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逍遙津之戰史稱“太祖大壯遼”。 “大壯”兩字陳壽在《三國志》裡僅用了兩次,分別在《三國志·張遼傳》及《徐盛傳》,可見其分量之重。
逍遙津之戰讓曹操欣喜若狂,張遼也因此得到了“徵東將軍”等諸多封賞。
“孫權十萬攻合肥,守者七千。旁無近援,固已不自保。而遼乃募士八百,擊其未合,以至尾追,幾獲大丑。非操之智,無以使張遼;非遼之勇,而明亦不能自任。勝負成敗,蓋誠以人,不在眾寡。”
《資治通鑑》記載:明旦,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陣,殺數十人,斬二大將,大呼自名,衝壘入至權麾下。權大驚,不知所為,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眾少,乃聚圍遼數重。遼急擊圍開,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自旦戰至日中,吳人奪氣。乃還修守備,眾心遂安。權守合肥十餘日,城不可拔,徹軍還。
大致意思就是張遼率眾突襲吳軍先鋒大營,殺了幾十個士卒還有兩員大將,自報家門衝到孫權處,孫權嚇得夠嗆,跑小土坡上去避險了,張遼讓孫權應戰,孫權打不過張遼自然不會傻兮兮的衝過去,但居高望去好像張遼也沒多少人,所以指揮合圍張遼,張遼不單自己率領一部分人跑出去了,為了救自己計程車卒還衝回重圍又率眾突圍,真猛將也。後來就是常規攻城唄,十幾天也打不下來,那意味著戰機已失,再耗下去曹操回來很容易就能把孫權包了餃子,所以孫權決定撤退,而善於突襲的張遼再次攻擊撤退狀態的吳軍,大獲全勝。
此戰中,亮點就是兩次成功的突襲。一次突襲的成功在於,吳軍依仗優勢,大意輕敵,並且沒有防備,立足未穩就遭到攻擊。二次突襲也是利用吳軍的麻痺大意,張遼攻其不備得手建功。
-
3 # 歷史春秋網
因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張遼雖然跟隨多位主公,但這些主公並非都是伯樂,所以也並非都重用他。所以他只能平庸。直到遇到曹操後,曹操是個識才用人兼備的英雄,所以張遼在曹操的手下如魚得水,成為一代戰神。
張遼的第一任主任,是丁原。是呂布發現了張遼這位同鄉人才,與呂布一起侍奉丁原的。丁原在三國群雄中,並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主,他錯看了呂布,在與董卓的爭鬥中,被義子呂布害死。可謂死得窩囊;
張遼的第二任主公,是董卓。董卓是呂布殺了義父丁原後投靠的梟雄,也是一個大奸臣,大權臣。張遼是跟隨呂布共同投奔董卓的,他實際上只是呂布的手下,跟董卓差著好幾個等級。董卓遭到全華人民的反對,後被王允、呂布共同設計殺死。張遼在董卓手下,幾乎什麼事也沒幹。
張遼的第三任主公,便是呂布。張遼是英雄,武藝高強,但呂布同樣也是一個勇夫,所以張遼的才能,並沒有被呂布發現,他跟隨呂布,只是個馬崽而已。
是曹操真正發現了張遼之能,是劉備與關羽向曹操推薦了張遼。跟隨著曹操,張遼屢立大功,成為五子良將之一。張遼並不是一位單純的武將,而是有勇有謀的人,其才並不在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名將之下。尤其是逍遙津一戰,八百破孫權十萬,殺得東吳人人喪膽。成為配享武成廟的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
-
4 # 初心如舊
張遼曾經跟隨幾位主公,都默默無聞,為啥跟曹操後一戰成名?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開始是一個郡衙門的小官員。後來幷州刺史丁原賞識張遼,進京時帶著張遼,被大將軍何進看中,何進派張遼到河北募兵,張遼招來千餘人。後來何進失敗,張遼帶兵歸附董卓。董卓敗亡後,又帶部下跟隨呂布,遷騎都尉,並協助呂布奪取了劉備的徐州。
一個人的成名,由很多因素綜合作用。自己勤奮好學,善於總結,追求上進…;主公識人,使用恰當…;機遇垂青,當仁不讓…等等吧,張遼當初跟隨的丁原,何進,董卓,呂布等人,沒有識人眼光是一個方面,但另一方面,那時張遼也是初出茅廬,開始創江湖,能力,經驗都還在歷練積累。比如,關羽到建安二十四年(219)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
軍,威震華夏時,距離當初跟隨劉備闖蕩,已經三十四五年了。張遼到建安二十年(215)能取得逍遙津大捷,也決不是偶然的,是一個逐步積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自最初跟丁原混日子,也已經有將近三十年光景了。因此,光陰熬人但也鍛鍊提升人,是雙向的,速成雖然有可能,只是偶然性太大。
曹操識人用人自然沒說的,但只有這個顯然不行。三國時期,主公收攬人材,人材追尋主公,是一個雙向選擇過程,從上面張遼從軍歷程看,丁原--何進--董卓--呂布--曹操。而最後的曹操,開始時,張遼還是拒絕的,曹操也是一副要殺人架勢,不論雙方是真心還是扎勢,說明張遼對主人認識還是有問題的。假如張遼不幸為呂布盡忠,不僅沒了一代名將,關鍵是不值得。(13:43)
回覆列表
張遼能夠一戰封神的戰役是:威震逍遙津。張遼率領八百步卒逆襲孫權,打破孫權率領的十萬大軍。以下是張遼跟隨曹操後能一戰封神的原因:
1.曾經的主公都是廢柴,張遼懷才不遇。
張遼曾經跟隨過丁原、何進、董卓、呂布。以上這幾位沒有一個是胸懷大略的主,甚至呂布本身就是武將出身,戰力可謂三國第一,所以只能讓張遼打打下手。張遼跟隨上面幾位沒智商、情商的主公根本不能才盡其用。做事還要小心翼翼,因為這幾位還都不是善待將領的主。
2.遇見曹操猶如好馬遇伯樂。
曹操會用人,能讓文臣武將都能最大的發揮自身的才能。一個人再有能力如果沒有知人善任的領導能力就不能得到發揮,曹操是愛惜人才的人,他能光著腳跑著去迎接許攸、能夠放縱關羽過五關斬六將、能夠讓趙雲單騎救主而不放冷箭射殺......可見曹操愛才的心胸。魏之五子良將:張遼、徐晃、于禁、樂進、張郃中,張遼、張郃、徐晃都是降將,是半路跟隨曹操的,但它們最後都有非凡的成就,可見曹操唯才是舉是促進張遼一戰成名的前提條件。
3.張遼本身就是“德智勇”兼備的全才。
三國中很多武將武功蓋世但智謀一般,例:呂布。張遼不是一個有勇無謀的大將,而是一個才智兼備的帥才。後世甚至有人評價張遼為三國時期第一完美武將、因為他的德行也是頂尖的,做人恪盡職守、任勞任怨。大家會有疑問這個“德”怎麼能與“智”“勇”相比,相反我認為這個德在張遼一戰封神中為決定性素質。呂布猛不猛,但你見他曾為誰拼死一戰,只要面臨危機呂布能做的事就是騎著赤兔馬棄城而逃。他才不管自己的主公,不管大局,在他眼中只有自身安全最為重要。
張遼在這種幾乎為死局的戰場中,能夠不顧自身安危,用八百步卒背水一戰,而這所來的勇氣就是自己背後的主公曹操、還有自己效命的大魏以及自己維護的百姓。能夠為大局而不顧自身安危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