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在天邊
-
2 # 飲水思源peace
家裡有二寶的家庭怎麼去平衡呢?天天因為搶玩具而大打出手怎麼辦?
家裡有兩個寶寶的家庭,家長對兩個孩子的態度是關鍵,不要總對大寶說要讓著二寶,否則就給大寶打上“不懂事”的標籤。
首先,大寶自己好好玩的時候,媽媽千萬不要忽略她(他),一定要誇誇大寶,並親親她或者給他(她)送過水杯,否則,如果大寶真的感到被忽略,那麼他(她)就會找茬引起媽媽的關注。
其次,如果媽媽跟二寶互動,一定要叫上大寶,三個人一起互動,遊戲。否則大寶會莫名的感覺媽媽不喜歡自己只喜歡弟弟(妹妹)。
然後,媽媽可以請求大寶幫忙照顧弟弟(妹妹),這樣大寶會更有存在感,也有助於兩個孩子的感情交流。
最後,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兩個孩子相處必須要訂好規矩,比如玩具誰先拿到誰先玩,後拿到的要排隊,或者可以商量著一起玩,但是不能有粗魯的行為,否則就要受到懲罰。比如一天不能玩玩具或者罰站面壁,這個要家長自己根據孩子的情況決定。這個規矩一定要從始至終堅持,不要因為二寶被搶玩具沒有哭,就任由大寶玩玩具而不去懲罰。
對於孩子,家長不要把他們當成不懂事的小孩子看待,要把他們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人人必須講規則。堅持這一規則,我想家長在處理衝突問題就不會為難了。
-
3 # 三城一郭
我家也是兩個孩子,女孩,到沒有因為搶玩具而大打出手。會因為老二的不懂事,常干擾老大做事情老大偶爾會打一下老二。
我是在月子裡意識到要特別對老大的關心,只要老大心順了,就是說得到父母的認可和鼓勵,老大是願意擔當,願意讓著老二的。因為很多時候小孩子確實是不懂事,需要老大不要和老二計較。
生老二月子裡,我需要休息,或是在老二睡覺的時候老大突然開門跑進來大叫,我嚴厲的告訴老大“不要叫,妹妹睡著了。”大概有兩三次這樣。有一次我出去,看見老大上床去打了老二一巴掌,並且說:“都是因為你,媽媽訓我。”我看到後,沒有啃聲,覺得很不可思議,想想是自己的過錯才導致老大過激的行為。後來,忍下來,耐心的跟老大講解:“你喜歡妹妹嗎?你看,妹妹還小,每天需要睡覺,如果我們吵醒妹妹,就得照顧她,就沒有時間和你說話了。你小時候也是媽媽照樣照顧,妹妹很快就會長大,長大了你就不悶了,可以和你玩。你和媽媽一起照顧妹妹。”等等。這些講解是日日功,並且,孩子會看父母的對她的態度,才知道媽媽說的是真是假,孩子才願意配合。如何改善二孩爭執的狀況,不然長久下去,家裡孩子爭吵不斷,孩子心理也不健康,很多時候老大會因為父母的批評而變得不自信。我見到過太多的二孩家庭,老大放不開,什麼都不敢做,深層原因就是長期沒有的得到父母的認可。
父母不要動不動就批評老大孩子會看大人的態度,是否對老大關懷和認可,這很關鍵的。如果父母一看到老大老二打起來,為一個小玩具爭執起來,就開始批評老大,無緣無故的讓老大讓著老二,那就錯了。縷縷不顧及老大的心理,老大會受傷,因著受傷就要和老二爭執,一方面發洩自己憋屈的情緒,一方面故意搗亂引起父母的關懷。動不動因為一些小事上批評老大,老大會反感父母,不聽父母的話,心理更容易受傷,自卑,慢慢會不願和人溝通,憋在心裡,長久下去心理會出問題。
父母不要以大人的樣式要求老大孩子永遠是孩子,有時候父母會認為老大比老二大,就應該讓著老二,其實是錯的,即便是讓著,也要提前溫和的與孩子交流,在事情發生時可以提醒一下老大,讓老大自主選擇,不要逼著老大讓老二,不要部分青紅皂白批評老大。
不要認為老大,你那麼大了,還那麼不懂事,孩子懂不懂事,主要看父母對孩子的反應。
孩子還小,父母理所當然照顧老二心理的時候,也應該想著老大。同樣,心理的照顧不分年齡。
恰恰在這個時候學習給老二立界線老大老大搶玩具,父母要細心觀察孩子之間的問題,既然生了孩子,就要細心的照顧孩子各方面的成長,不單以給孩子吃喝拉撒睡的照顧,還有心理、心智的成長,情商智商的培養父母都應該花時間,花精力去做。這些遠遠大於對肉身的百般照顧。
觀察孩子的狀況,父母要提前跟孩子立界線,如果不能溫和的調解,那麼就在事情發生之前立規矩。
比如:老大的玩具是什麼,哪些是老大的。哪些是老二的,要分開。並且不斷的對老二強化,這是你的玩具,玩完要收起來,不能搶你哥哥/姐姐的玩具。一定要提前告訴孩子,不斷強化意識。這樣,老二還無緣無故的搶玩具,老大會因為老二的不懂事反擊老二,也搶玩具,那麼,這時父母就可以出面,堅定的告訴老二“不可以搶,這是你的。如果你想玩,你要跟哥哥/姐姐說,自己表達,哥哥/姐姐同意了,你就可以玩。不同意,就不要玩。”
這樣,老二可能會哭泣,以哭泣博得父母的同情,想讓父母破壞規則讓著老二。這樣的話,父母一定要堅持,只需要堅持一次,孩子就記住了,不要輕易改變選擇,立下的規矩需要第一次堅定的捍衛。讓孩子看到:“父母是說到做到的。”並且是提前早就說好了的。孩子就願意順服無話可說,也不會受傷。
這樣,對孩子是一種認識和成長,因為,在家可以無理取鬧博得一些安慰,而出去社會,沒有人會因為你的哭泣別人主動幫助你。
操練父母始終如一父母應該為自己合理的培養孩子所立的界限始終如一的執行,直到孩子能分辨的時候,不需要規矩約束自己也能夠做到,父母就可以不用那麼刻意了。
父母常常容易犯的錯誤是,心情好的時候,能夠忍耐著說教孩子,孩子錯了,破壞了規則,也放孩子一馬。心情不好的時候,特別嚴格的要求孩子,言語表情會讓孩子感到懼怕。也會讓孩子琢磨不透,久而久之孩子會隨著父母臉上的表情來察顏觀色,心驚膽戰的生活。
父母出於對孩子愛的管教。有愛、有原則,孩子並非不懂事。關鍵是父母的態度和方法。為了孩子,父母需要學習的犧牲的有很多,當看到孩子的進步,父母那些犧牲就不算的什麼,反而是一種安慰和成就,是甘心樂意的。
-
4 # 壹父母
有兩個孩子的家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手足之爭。幾乎沒有不打架的兄弟姐妹,這是天性,也是自然規律。
其實,很多時候二寶之間的競爭,對於他們的成長來說並非全是壞處,相比獨生子女,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去發展競爭能力以及解決衝突和矛盾的能力。
大多數覺得兩個孩子難以平衡的父母,通常都犯了一個錯,就是總想當一個“公正的法官”。事實上,做到絕對的一碗水端平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沒有意義。
兩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性格、想法和需求也是不一樣的,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去對待他們,反而會製造更多的不公平。
很多時候,父母退後一步,不要總是嘗試做裁判,儘可能地把解決問題的“球”又拋回給孩子自己,這樣也更有利於孩子能力的發展。你最多就是在旁邊做一個安全保障員,如果兩個孩子真的打架了或是存在安全風險,你再介入。
很多時候,你也無法做一個公正的裁判,你看見的,未必是事情的全部。比如,大孩子打了小孩子,但有可能是小孩子先發起了挑釁,如果在不瞭解事情全部資訊的情況下,貿然指責大孩子,其實對大孩子來說也不公平,同時也助長了小孩子“耍小心眼”的習慣。
當然,如果你是一個願意和孩子做遊戲的父母,在兩個孩子爭搶玩具時,你還可以“唯恐天下不亂”地加入戰局,你可以表現得誇張一點,笑著說,該輪到我玩了。
兩個孩子剛開始可能會突然愣住,但很快他們就會化敵為友,結成同盟直接向你發起進攻了。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一場風雨欲來的爭端,在你的智慧下,化成了三個人的笑鬧。
回覆列表
我家的姐姐比弟弟大兩歲,現在一個六歲一個四歲,我家姐姐比較懂事,基本不搶弟弟玩具,兩歲之前弟弟要搶我就問一下姐姐能不能跟弟弟分享,不能的話就哄哄弟弟。兩三歲之後吧,弟弟就有意識了,知道搶了,兩個人經常因為東西打架,要是一起發現要玩的,就是誰搶到誰玩,一個人先玩了另一個再搶,我就會揍搶的那個孩子。現在兩個人在一起玩就比較和諧了,要東西的話都基本不會搶,都是商量著玩(主要是姐姐會哄弟弟,弟弟心比較軟,稍微說個好話弟弟就不跟姐姐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