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戰略論
-
2 # 和諧攝製A
希特勒德國,最高組織機構,是二戰中比較成功的典例,但是有美蘇英等國的反對,全球這麼強的國家,針對一個德國,即使戰敗,也不能因為高層組織機構的缺陷而論,從國家經濟實力,到能源供給德國真是無能為力,他們是想復一戰的仇,及一切不平等的條約。任何一個國家沒有一個鐵腕人物,是做不了大事的,德國成為納粹戰車上的工具。把戰略戰術,運用的恰到好處,按當時的科技,這已經是極限了。
-
3 # 度度狼gg
很深刻的戰爭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國防軍最高統帥部的英文縮寫為“OKW”,它成立於戰爭爆發前的1938年2月,從理論上說,它是納粹德國武裝力量的最高指揮機構,可以指揮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OKH)、海軍總司令部(OKM)和空軍總司令部(OKL)等三軍司令部,三軍再各自建有自己的總參謀部。
(最高統帥部總監凱特爾)
OKW是一個對戰爭進行全盤戰略指導的“戰時大本營”角色,同時對陸海空各軍種進行協調指揮,而實際上,這一機構成為了“最高統帥”希特勒繞過陸軍總參謀部直接發號施令的工具。
一戰德國戰敗以後,它禁止擁有有空軍和海軍,因此陸軍“總參謀部”實際就是德國軍隊的頭號首腦機關,同時在陸軍的傳統中,總司令部並不負責作戰計劃制定和作戰具體指揮,這項工作是由陸軍總參謀部負責的,因此陸軍總參謀長才是全陸軍中地位最重要的人物。
(最高統帥部作戰部長約德爾)
而“總參謀部”的建立原本是普魯士陸軍最偉大的一項發明,它的精髓在於將戰爭的決策模式從“統帥決策型”向“軍官團決策型”轉變,甚至有人說“總參謀部也許是19世紀最偉大的軍事創造”,然而希特勒徹底踐踏和粗暴破壞了這一原則,其手段就是另行建立了最高統帥部。
1933年1月德國總統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總理並授權其組閣,1934年8月興登堡去世後希特勒又兼任總統,改稱“國家元首兼帝國總理”併兼任“武裝力量最高統帥”。1938年2月,希特勒宣佈自己為全體武裝部隊的最高統帥,標誌著他的權力達到了一個頂峰,擁有了指揮海陸海空三軍的實際權力,為了徹底掌握武裝部隊指揮權,他隨即著手建立了所謂的“最高統帥部”。
說白了,希特勒建立的OKW成為二戰德軍事實上的總參謀部,而傳統的陸軍總參謀部基本成為了擺設。(最高統帥部情報部長卡納里斯)
最高統帥部在希特勒之下,設定“最高統帥部總監”一職(也有譯成長官),下轄作戰部(約德爾上將)、情報部(卡納里斯海軍上將)等單位,負責掌握納粹德國的戰爭總體情況和統一戰略佈署。考慮到二戰德國戰場主要在東線的實際情況,陸軍在所有軍種中應該佔據主導地位,而空軍和海軍負責加以配合,這也是普魯士傳統的“陸軍決定論”觀點的體現,因此,OKW不應過分干涉陸軍總參謀部的專業部署和作戰指揮。
可惜的是,在希特勒的強力干預下,OKW與陸軍總參謀部及其背後的普魯士軍官團關係日趨對立,在爭奪陸軍指揮權問題上的矛盾愈發尖銳,尤其是OKW和戈林、鄧尼茨等新派力量聯合起來試圖加強海空軍的地位,進一步弱化了陸軍總參謀部的職能。最要命的是,自毛奇以來陸軍總參謀部所擁有的作戰指揮權已不復存在,在戰爭中期以後,完全憑藉希特勒的個人直覺進行作戰部署。
等於二戰時期德軍的指揮體系倒退回一戰前的“統帥決策型”。(納粹德國的實際戰爭決策圈)
再退一步,哪怕OKW的職業軍人們能堅持自己的專業和操守,也能為陸軍總參謀部爭得應有的權力,然而OKW的總監凱特爾元帥幾乎成為了希特勒的“應聲蟲”,他毫無保留地完全順從希特勒,同意他撤掉那些功勳卓著的將領,甚至贊同處死許多高階軍官,而這些軍官的唯一罪名只是未能服從希特勒,他的絕對服從使OKW成為了希特勒的“副官處”,極大地助長了前線的災難。
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前,凱特爾私下裡認為夏季進攻可能會失敗,但他不敢向希特勒直諫。當第6集團軍被圍困的時候,凱特爾卻反過來支援希特勒駁回曼施坦因和保盧斯等人的突圍請求,他透過這樣的方式來保護自己的地位,儘管他也知道那樣的決定是危險的。
應該說,凱特爾雖然出身德國陸軍,但是他和他領導的OKW反而成為了希特勒打垮德國陸軍的幫兇,最後自己也因此在1946年上了絞刑架。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OKW的存在,使德國陸軍總參謀部和普魯士軍官團對戰局的事實影響非常有限,而戈林的空軍和希姆萊的武裝黨衛軍卻又只聽命於OKW,進而不斷削弱陸軍的作戰指揮權,希特勒終於透過OKW實現了“外行領導內行”的局面。斯大林格勒戰役後,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在與希特勒進行了一場激烈爭吵之後被解除職務,不久以後陸軍總參謀部便被告知其職權範圍僅限於東線,其它戰場的陸軍事務劃歸OKW管轄。
於是重點來了,希特勒不僅自兼德國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還透過OKW把陸軍作為一個整體分割開來,其後果是所有的作戰部門全部喪失獨立的戰役能力,一切權力集中在希特勒手中。
而他並沒有專業的軍事素養來支撐作戰指揮,從而加速了德軍在兩條戰線上的崩盤。(最高統帥部的實際當權派)
-
4 # DingdingCat
okw和滿清的軍機處有幾分類似。明朝以後已經是高度中央集權了, 滿清還不放心,再設軍機處,成為皇帝傳聲筒。所以說一幫人說滿清皇帝勤政,能不勤政嗎? 所有事都管。
由於希特勒對國防軍的不信任,okw成為控制軍隊的工具。19世紀下半葉以後成為全世界軍隊學習榜樣的參謀總部體制已經扭曲的不成樣,參謀總長的權威更是蕩然無存,而一戰時魯登道夫成為事實上德國的主宰。 作為希特勒意志的提現,okw只能蒐集合乎希特勒需要的情報,制訂讓希特勒滿意的計劃,已經不可能根據客觀情況來制訂修改作戰方案。
回覆列表
德軍的軍事機構分為以下幾大部分:國防軍總司令部(負責東線以外所有戰場)、陸軍總司令部(負責東線戰場)、空軍總司令(總參謀部、航空隊、國土防空)、海軍總司令、後備軍總司令。這些機構分別負責各自領域作戰,直接聽命了於希特勒的領導。
我們會發現一個非常奇怪的事,就是德軍陸軍有兩個領導機構,一個是東線戰場的陸軍總司令部,另一個是負責除東線戰場之外的其他戰場的國防軍總司令部,如西線、挪威、芬蘭、巴爾幹、非洲、義大利戰場。兩個總司令部只負責各自範圍內的戰事和軍隊,無權過問其他戰場,也就是說關於陸軍總體兵力的分配權力掌握在希特勒的手中,陸軍總司令部失去了對陸軍的控制權,他們無法對陸軍兵力和物資的分配施加任何影響,這必然導致陸軍總司令部和國防軍總司令部之間發生衝突,兩者誰也無法在宏觀上做出合理的兵力分配方案,甚至哪怕是向希特勒提出相關的建議,他們只能不斷的根據自己的情況向希特勒索要兵力,這在不斷勝利兵力充足的前期還勉強可以,等到了形勢惡化,到處陷入危機時,問題就出現了。
原本建立國防軍總司令部是為了整合三軍的力量,至於一個統一的領導機構之下,即陸軍總司令部和海、空軍總司令部都要服從國防軍總司令部的指揮,由國防軍總參謀部制定統一的戰爭指導計劃。但是情況並非如此,由於三軍司令部的阻撓,國防軍總司令部並沒有發揮想象中的作用,反而被希特勒利用來分解陸軍總司令部的權力,成為希特勒奪取陸軍控制權的工具。國防軍總司令部的建立不僅沒能達成建立一個統一的戰爭指導機構的目的,反而讓德軍的指揮體系更加混亂,尤其是對於起決定性作用的陸軍而言。
這種組建兩個獨立的陸軍指揮機構的做法從根本上削弱了德軍陸軍的戰鬥力,哪怕只是組建一個統一的陸軍參謀部來為希特勒提供合理的陸軍兵力使用計劃也比前者要好很多。在最關鍵的戰爭指導問題上,德軍那些專業的指揮機構毫無作用,完全由由希特勒一人決定。就算希特勒再有軍事天賦和軍事能力他也不可能做到,更不用說後期希特勒還親自幹預集團軍甚至師、團一級的戰役指揮。最後希特勒只能是選擇被動的硬性防禦,他無法做出合理的取捨,他也沒有這種能力,只能全力守住一切,而德軍有沒有這樣的實力,最終的結果就是“試圖守住一切的人,終將失去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