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商務新觀察
-
2 # 今天說說
這個問題只是從單純的數字來看,沒有進一步深入的分析,如果從一些社會責任等方面考慮,大家就不會有什麼驚訝的感受了。
-
3 # 躍到巔峰
謝謝邀請,我們只看到了銀行的盈利,卻不知銀行的付出,銀行除了正常業務,開會加班業務學習是常事,銷售自己產品(非常不易)的同時還要收回不良貸款(包括信用卡預期),遍佈海內外的數萬家網點和人員的管理及各種運營費用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人民幣國際化,不是簡單的口號,需要銀行來具體推動實施,當中國的銀行網點在國外能像國內一樣,遍佈大街小巷時,才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成功之日,其它都是權宜之計(如目前的與外國貨幣交換),而這需要中國幾家大銀行共同努力,承擔重任的同時還要面對同行業的激烈競爭,工行之所以利潤總額高是業務(海內外)量大、市場競爭的結果,不像兩桶油和菸草是壟斷的結果。
-
4 # 假裝我有女朋友san
銀行本來是分配貨幣的必經之路,但卻以盈利為目的,那麼可想而知社會企業努力的一部分還是被這樣的渠道收走,銀行家曾說過,銀行就像用手抓肥豬肉,一定會留一手油,當銀行暴利的時候,那也必然是其他企業都收縮的時候,對社會並不是很好,所以過去才有美國總統把銀行家都叫來關小黑屋的故事
-
5 # 不執著財經
近日,國有六大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和郵儲銀行)的2018年業績報陸續出爐。據2018年報顯示,工商銀行等國有四大行合計淨利潤近萬億元,平均每天利潤為26億元。
其中,素有“宇宙第一大行”之稱的工商銀行,截止2018年末資產總額達276999.54億元,淨利潤為2976.76億元,2018年淨利潤增速4.06%,按照一年365天計算,相當於工商銀行在2018年的利潤每天超過8億元。也因此,成為名副其實的最會賺錢的國有大型商業銀行。
工行的影響力也是全球矚目的。根據英國品牌評估機構Brand Finance釋出的“2017全球銀行品牌價值500強”榜單中,中國工商銀行以478億美元的品牌價值位居榜首。其他進入前十名的還有美國富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美國大通銀行、中國銀行、美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美國花旗銀行、香港匯豐銀行和西班牙國際銀行。
那麼,工商銀行為何會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呢?一方面,作為全球最大的商業銀行,工商銀行伴隨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高速發展一起成長。中國經濟體量全球第二,中國經濟增速在大經濟體中位居第一,有這樣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決定了工行業績增長的基礎。可以說,中國的經濟體量以及經濟增長速度,是工行成功的核心基礎。
另一方面,作為傳統銀行,工行也並沒有墨守成規。在發展過程中,工行本身的服務,以及產品創新也是有目共睹的,信用卡、私人銀行、網路支付、移動支付等相對新型業務也在不斷出現。能夠滿足客戶的全方位需求。而且在上市之後,工行在管理體制上,完全接軌國際最先進管理模式,這是非常重要的。
不過,工商銀行等國有四大行合計淨利潤近萬億元,平均每天利潤為26億元。其背後也存在著一些隱憂:首先,國有四大行都賺得盆滿缽滿,實體經濟就肯定會分得很少,長此以往未必是好事。資料顯示,中國工商銀行在2018年的世界500強排行榜上位居第25位。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上榜的8家銀行平均利潤96億美元,而中國10家銀行的平均利潤高達179億美元,遠遠高於全部入榜中國公司的利潤水平(31億美元)。與此同時,中國這10家上榜的銀行總利潤更是佔了111家中國內地上榜公司總利潤的一半以上。對比來看,美國上榜銀行的總利潤僅佔126家美國入圍公司的11.7%。顯然,國內銀行業在分割社會財富時拿得太多,不利於實體經濟的發展。
再者,銀行業的不良率的上升,同時存貸差也呈現逐步收窄趨勢,給這些銀行的未來業績產生影響。一方面,由於國內經濟下行和房地產調控深入,房地產和製造業不良貸款率將會明顯上升。可能很多問題在經濟上行時沒有發現,但在下行時卻集中爆發。另一方面,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銀行的存貸差也在收縮,這會大大壓縮傳統銀行的利潤空間。
最後,在很多金融科技領域,銀行要面對第三方科技金融公司的嚴峻挑戰。毫不誇張的講,由於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的崛起,正在迫使傳統銀行業績轉型和升級。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現如今拼命“讓銀行的客戶不接觸銀行”, 雖然目前其業務還只是集中於消費領域、支付領域,但已經有新的動作,準備向公司結算支付等業務進軍,這對銀行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工商銀行等國有四大行合計淨利潤近萬億元,平均每天利潤為26億元。特別是工行已經成為“宇宙第一大行”,主要得益於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傳統銀行的快速業務升級。不過,存貸差的減少、科技金融公司的競爭,以及實體經濟不景氣,導致不良率上升等,都預示未來的國有銀行所面臨的挑戰仍很艱鉅,國有銀行業要想長期日賺鬥金很可能會面臨不小挑戰。
回覆列表
近日,國有六大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和郵儲銀行)的2018年業績報陸續出爐。據2018年報顯示,工商銀行等國有四大行合計淨利潤近萬億元,平均每天利潤為26億元。那麼,“宇宙無敵”的工商銀行盈利情況如何呢?
工商銀行其中,有“宇宙第一大行”之稱的工商銀行,截止2018年末資產總額達276999.54億元,淨利潤為2976.76億元,2018年淨利潤增速4.06%,按照一年365天計算,相當於工商銀行在2018年的利潤每天超過8億元。也因此,成為名副其實的最會賺錢的國有大型商業銀行。
工商銀行的全球影響力對於工商銀行的盈利能力確實是讓人佩服,之所以有如此的賺錢能力,與工商銀行的規模實力和品牌價值密切相關。
根據英國品牌評估機構Brand Finance釋出的“2017全球銀行品牌價值500強”榜單中,中國工商銀行以478億美元的品牌價值位居榜首。其他進入前十名的還有美國富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美國大通銀行、中國銀行、美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美國花旗銀行、香港匯豐銀行和西班牙國際銀行。
另據印度媒體釋出的一份商業價值諮詢評估報告顯示,在銀行品牌價值方面,中國的銀行憑藉雄厚的資產實力和卓越的品牌價值,首次超過了美國的銀行,成為全球領軍者。
從財富500強來看,中國工商銀行在2018年的世界500強排行榜上位居第25位。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上榜的8家銀行平均利潤96億美元,而中國10家銀行的平均利潤高達179億美元,遠遠高於全部入榜中國公司的利潤水平(31億美元)。與此同時,這10家上榜的銀行總利潤更是佔了111家中國內地上榜公司總利潤的一半以上。對比來看,美國上榜銀行的總利潤僅佔126家美國入圍公司的11.7%。
由此可見,工商銀行的全球影響力之巨,看到這裡想必大家對於其日賺8.18億元的能力毋庸置疑吧。
工商銀行的未來挑戰其實,也不僅僅是工商銀行,目前國內銀行業整體上都面臨著諸多挑戰。尤其是來自於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的客戶爭奪戰,與日俱增。用建設銀行首席財務官(CFO)許一鳴的話說,銀行業主要依靠利差和淨息差作為盈利手段,但目前利差下降趨勢越來越大。
許一鳴表示,金融科技帶來的非對稱性競爭是銀行業面臨的重大挑戰。他認為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現如今拼命“讓銀行的客戶不接觸銀行”,使得銀行利差下降,雖然目前其業務還只是集中於消費領域、支付領域,但已經有新的動作,準備向公司結算支付等業務進軍,這對銀行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透過許一鳴的字裡行間看得出來,充滿了些許抱怨,甚至可以是憤憤不平,在他看來是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截流”原本屬於銀行的客戶。殊不知,越來越多的年輕客戶已經理財網際網路化了,就連去銀行的次數都已經很少了,可謂不去銀行很多年。
但我認為,未來隨著利率市場化的向前邁進,利差下降必定會成為利率市場化過程中的一個必然現象,而且利率市場化越高,利差下降趨勢就越明顯。如果繼續一味地抱怨沒用的,只有不斷地提升自身的客戶體驗服務,進行業務創新才能留住客戶,也才能贏得未來的市場。對於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拼命“讓銀行的客戶不接觸銀行”的說法,大家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