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伱沒治了
-
2 # 天慧星33拼命三郎石秀
大明王朝及漢族的覆滅不是滿清決定的!首先明朝末期天災人禍!大旱大洪天年,等天災全碰上了!各地百姓年無收成,朝廷無存糧,民眾自然鬧事!最後李闖王一振高呼起義開始!再加上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大開邊門!清軍入關撿了現成!
-
3 # 神往桃源
標題觀點不妥當。應當改為“漢人是怎樣失去政權的”。因為清朝是中國的一個朝代,只是滿人當政就是了。漢人只是換了統治者,並沒失去土地,農民還是種自己的地。
-
4 # 明月清風閣
既然提到清朝得國的話題當然就要先提一下明朝。(時間順序)
明朝的滅亡並不是清軍和各路起義軍步步緊逼。而是由它二百多年的弊端和幾個“會玩”的統治者造成的。 明朝的滅亡在朱元璋時期就埋下了伏筆。這位白手起家的偉大帝王。在做穩皇位之後幹了很多實事,同時也幹了很多糊塗事。且不說廢除宰相制度。因為這個事的確有它的好處。也不說恢復違反人倫的殘忍殉葬制,和各種殘忍統治的手段。因為這些對龐大的明帝國來說都無傷大雅。朱元璋建立了藩王制,類似於西周的分封制。可這些藩王大部分實權很小。也就是駐守北方邊境的朱棣掌握一些軍隊。朱棣“清君側”成功後,為了防止歷史的重演,也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又強化了這一策略簡單講就是給這些皇親各地建王府,當地賦稅供他們吃喝玩樂。越是奇葩愛玩的藩王皇帝越喜歡,也越放心。於是又給了他們在當地更大的福利。可苦了當地的父母官和百姓。當時嘲諷這些藩王為“賢王”。
另一個就是朱元璋建立的軍戶制,衛所制。朱元璋稱帝后,利用軍隊實行衛所屯田。對軍士進行剝削。據《明史·食貨志》載,明政府規定,邊地的軍隊“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內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種”。屯軍要向政府交納賦稅,稱為“屯田籽粒”。洪武年間規定軍屯“畝稅一斗”。軍屯的稅糧是明政府的主要收入之一。也怪是老朱太摳門,認為給這些士兵發土地,就不用給軍餉。閒時種地自給自足,亂時打仗,還要給朝廷交賦稅。可很多地都被衛兵所的軍官貪並了!很多軍士受不了壓迫紛紛逃亡。老子是兵,兒子就是兵,幾代下來哪還有什麼戰鬥力。明朝後期用兵基本都是招募制。還不能廢除他祖宗定下來的規矩。
像那幾個奇葩的木匠皇帝,不上朝皇帝,豹房皇帝,煉丹皇帝等就不批評他們的作風問題了。因為有明朝先進的內閣制度頂著他們也不至於亡國。但要說一下明英宗,明英宗不聽勸阻,勞民傷財非要玩一把御駕親征的癮,結果土木堡一 役大敗皇帝被俘。因為當年朱棣為了奪王位僱傭朵顏騎兵,成大事之後把朵顏三衛防京重戍“送”了出去,導致京師防線過了長城基本上沒意思作用了。才有了太師大軍向楚地挺近,于謙死守京師。
土木堡一役,皇帝被俘,精銳之師亡之八九。但更嚴重的時打斷了大明王朝的骨氣。從此一蹶不振。因為恐懼明朝強大的國力 ,明英宗被放了回來。回來後經過“奪門之變”重掌大權。這一點可能是他祖先明成祖留下的基因吧!再登大位後不禁不勵精圖治,一雪前恥。反而大殺功臣,繼續重用宦官奸佞。
明朝自此日漸衰落! 其實明朝還是有中興機會的,張居正改革就是很好的說明。張居正理政十年:整飭吏治,重新整理頹風;整肅教育,延攬濟世之才;革新稅賦,梳理財政。實行清丈土地和一條鞭法,使得國家財政好轉,人民的稅負得到一定的減輕,大大緩和了當時社會矛盾,但是改革一直受到地主階級和保守派的阻撓,在張居正死後,除了一條鞭法之外,其餘改革政策均被廢除。明朝的救命稻草被連根拔起!
時間到了天啟年間,由於東林黨爭,天啟對朝政失去耐心,魏忠賢拉攏齊楚浙黨,得勢專權,是為閹黨,閹黨掌“東廠”,又於內閣六部,四方總督巡撫,安置其黨羽。一時特務橫行,爪牙遍佈天下,殘害忠良,東林黨人上疏數其奸惡,均遭殘酷迫害。隨著魏忠賢勢力膨脹,大批官僚黨羽在許多地方為他建立“生祠”。閹黨專橫跋扈,一時無他。明朝此時已經從根上懶到了骨子裡,已經迴天無力! 崇禎皇帝繼位後,本來面對的就是一個爛攤子。卻急功近利迅速 肅清閹黨,誅殺“九千九百歲”魏忠賢。魏忠賢雖然手段殘忍,臭名昭著。但在用兵上果斷英明,不徇私情。重要能臣幹吏,財政上不斷盤剝中上層地主階級,一時穩定了被遼東戰事拖垮的財政。魏忠賢死後,東林黨一家獨大,遇到大事後 上的奏章基本都是空話連篇,迂腐之見取中庸之道。難怪崇禎在位時期換了五十多位內閣大學士也無濟於事。東林黨只剝削農民,不管商人,百姓苦不堪言,加上天災四起,到處都是流民。崇禎死前哀嘆:“文臣皆可殺”!崇禎本身極度猜疑,志大才疏。當時手下還有一批能臣,比如孫承宗、孫元化、盧象升、洪承疇、吳三桂、袁崇煥、曹文昭、孫傳庭,不是讓他冤殺就是被他坑死。如果崇禎甩手放權讓這些將領自己幹,也不至於那麼快把自己掛到煤山上! 明朝的覆滅還有一條重要的原因,從秦帝國以來歷代王朝都跑不了的,那就是“土地兼併”!明末土地兼十分並嚴重,土地大量集結在大地主及貴族的手上。使得農民流離失所。饑民暴動,增加了社會的不安定性,成了農民軍的主力。天災也是一大原因,但歷朝歷代都是如此,沒必要過分強調。小冰河就不要提了,據考證小冰河最冷的時期是清朝康熙中葉!
然後就是闖王李自成進京了。進京之後雖然軍紀嚴明,但“追餉”一策實為下策。當時社會主體還掌握在世家大族,地主階級,士大夫手中。實在是得不償失。而李自成的部下劉宗敏又犯了一個致命性的錯誤,霸佔了當時的遼東總兵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吳三桂當時手握重兵,還有精銳關寧鐵騎。李自成還抓吳三桂老父,拷打逼銀,抄了吳三桂世代積累的家產,撅了吳家祖墳。李自成曾多次招降,吳三桂再三猶豫,曾一度有投降李自成的念頭。本來家人作為人質都在李自成手裡,如此一來吳三桂就沒有了後顧之憂。兩面受敵的吳三桂,對內不敵李自成,對外難擋多爾袞。李自成自絕門戶。吳三桂放棄聯李抗清策略投靠清朝。打出“復君父之仇”和李自成在山海關交戰,正打的難解難分,吳三桂慢慢被消耗弱勢的時候,攝政王多爾袞經過晝夜急行軍率領八旗趕到。李自成部大敗而逃。當時文人戲稱為“吳三桂獻關,衝冠一怒為紅顏”。之後雖然李自成號稱有百萬大軍,可大部分都是拖家帶口,戰鬥力比較低,能打仗的沒有多少,八旗軍面前基本就是如卵擊石。下面就是清朝了 進過後金部進過幾十年的發展,經濟繁榮,軍事強大。明朝越剿越盛,直致的有機會來個小中興明朝完完全全被遼東戰事拖垮。1636年,滿州降服漠南蒙古。同年皇太極稱帝且改國號“金”為“大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號為崇德。1637年,降服李氏北韓。1640年,松錦之戰爆發,洪承疇在松山被俘,祖大壽在錦州投降。松錦之戰標誌著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在關外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1643年皇太極病死,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由其叔多爾袞攝政。清軍是以為明朝復仇之名出師,從努爾哈赤以來女真人覬覦中原良久。天賜良機自然不會走了。攝政王帶領八旗入關後迎順治皇帝進京,孝莊皇后帶著年幼的小皇帝入主中原。然後清軍南下剿滅農民軍和南明。直到1683年,清朝攻克臺灣,明鄭結束,1684年設立臺灣府。 清軍入關後歷經20多年的戰爭,基本佔領中國大陸。 自此開啟了大清二百多年的統治。是自元朝以來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大一統的王朝。如有疏漏,煩請斧正!
-
5 # 小草講歷史
第一:清軍是團隊,而像南明和農民起義軍就是一盤散沙
第二:清軍很會用人,像吳三桂等人。而南明和農民起義軍雖然有人才,但是內鬥不止
第三:南明和農民起義軍雖然人比清軍多,但大部分領導層都多私心,不像清軍一樣以統一天下為目標
第四:當時,老百姓只要能吃飽飯,過上幸福的生活就可以了。而清軍就能做到,他們能結束戰亂,而且當政的人比較清明,而不像起義軍張獻忠那樣屠川。
-
6 # 穆桂英大戰西門慶
漢人受儒家思想毒害,首先失去的是進取的血性,然後頹廢的面對別人一步一步的壓迫瓜分而不思反抗,最後成為滿人的奴隸!!!
-
7 # 歷史小達人
清軍本來沒有打算步步緊逼,可惜南明君臣不和,派系複雜,既有朝廷軍隊,又有起義投降的軍隊,並且相互猜疑,政令不一,各個利益集團各自為政,如同一盤散沙。清軍看到這個情況,才步步緊逼,導致很多明軍投降,與其說明朝是被清朝步步緊逼而亡,還不如說是被自己人拖垮的。
回覆列表
1:皇帝無能。
2:黨爭嚴重。
3:明朝天災嚴重,也可能是天意
4:明朝亡於內亂也就是李自成,並不是滿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