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建傑212
-
2 # 瘦龍健康
有人說:長壽的老人好像都是瘦人。
細細一看還真的是,再想想,這樣的例子也並不少見:↓
就比如日本,肥胖率非常低,僅有3.5%左右(美國的肥胖率約是其10倍)。
他們是世界上最長壽的人,2014年,他們的平均壽命是84歲,其中男性80歲,女性87歲。
看到這裡,很多人就想,那身材和壽命之間有沒有必然聯絡呢?從科學角度總體來看:胖人和瘦人,到底哪個更長壽呢?
2018年2月,《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了一項相關研究,或許能給你一個明確答案。
JAMA研究:瘦子確實更長壽
來自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世界頂尖的私立研究型大學)的科學家,在1964年到2015年間,追蹤了超過190000名美華人的健康狀況。
這些受試者在最開始都沒有心血管疾病,研究人員在隨訪過程中,對包括身高、體重、身體狀況、死亡原因等都做了記錄和評估。
最終資料顯示:
▪40至59歲超重中年男性患中風,心臟病,心力衰竭或心血管死亡的可能性,比正常體重男性高21%,同樣的情況,女性高32%
▪40至59歲的肥胖中年男性患中風,心臟病,心力衰竭或心血管死亡的可能性,比正常體重男性高67%,同樣的情況,女性高85%
▪正常體重的中年男性,比肥胖男性壽命長1.9歲,比病態肥胖長6年
▪體重正常的中年女性,比超重女性壽命長1.4歲,比肥胖女性長3.4歲,比病態肥胖女性長6年
首席研究員,西北大學Feinberg醫學院醫學助理教授,兼心臟病專家Sadiya Khan表示:這樣的結果表明,健康的體重,不僅會延長壽命,還可以保證健康的長壽,即提高了整體生命質量。
當然,這並不是唯一的相關研究,早在2016年就有研究涉及體重和壽命的關係:
一個美國研究小組,追蹤了80266名女性,以及36622名男性的健康資料和體重指數。 結果發現:終身保持穩定瘦的人死亡率最低,兒童時期就很胖\終身肥胖者\中年時期發胖的人,這3類人有最高的死亡風險。在另一項國際小組的研究中,科學家對230項前瞻性研究進行了大型薈萃分析,在超過3030萬參與者中有超過374萬人死亡。 他們排除了吸菸人群,結果發現: BMI指數(身體質量指數,稍後詳述)在23-24之間的人,死亡率最低。
這些研究,都鮮明的顯示了正常的體重值和死亡率之間的微妙關係,那麼,體重達到多少才算是正常的呢?
什麼樣的體重才算正常
這就需要BMI指數,即身體質量指數來做評估咯(但它並不是唯一因素)。
BMI的計算公式是:體重(kg)÷ 身高^2(m)。
舉個栗子,一個人體重70KG,身高1.75M,那麼TA的BMI指數就是:
70/(1.75*1.75)=22.86
BMI的範圍可以大致劃分出超重人群和正常人群:
BMI≥40,屬於極端肥胖
BMI處於30-39.9之間,被定義為肥胖
BMI在25-29.9之間,是超重狀態
BMI在18.5-24.9之間,屬於正常範圍
BMI<18.5,過於偏瘦了
而研究中所說的瘦人,指的是BMI指數在18.5-24.9之間的,偏瘦和超重人群都不在今天探討的範圍內。
這個時候也有人會提出,記得以前有過一些傳言,說是胖點的人活得更長呀,這就要提到著名的『肥胖悖論』了。
『肥胖悖論』靠譜麼?
早在1999年,美國密西西比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在處理資料的時候,無意間發現:與正常體重相比,超重或者肥胖的腎衰竭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療後,具有更加明顯的生存優勢。這種奇怪的現象,後來被描述為『肥胖悖論』。
隨後,也有極少數的研究顯示,心血管疾病患者,好像也有『肥胖悖論』現象。
但肥胖悖論真的正確麼?實際上,它一直以來都飽受爭議。
除了前面說的很多權威研究外,也有科學家直接指出『肥胖悖論』研究本身的漏洞:
沒有考慮到,肥胖患者通常會接受到更多關照和治療;
忽視疾病也可能導致體重迅速減輕這個因果關係;
死亡率較高的吸菸者傾向於更瘦,但這些研究中通常都沒有排除他們;
這類研究僅關注確診後的肥胖患者和正常體重人群的生存差異,並沒有對比兩者的總體生存狀況;
……
劍橋大學流行病學博士Emanuele Di Angelantonio曾經這樣描述體重對壽命的影響:“平均而言,超重人群的預期壽命會減少1年左右,中度肥胖人群的預期壽命會減少3年左右。”健康和好的心態,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而瘦身,不過是這場減肥之旅的贈送品罷了。
希望所有小夥伴們,能慢慢減少一些不健康的習慣。少喝點酒,少抽點菸,少熬些夜,少生悶氣,靜心,安心,善待自己,善待家人。
回覆列表
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同意你的觀點。因為肥胖的人得病的機率要大的多,像三高,糖尿病等等。但是是否長壽,還要綜合各方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