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平衡問
-
2 # 詹思丁
感謝邀請。本問題非常有意思,今天的世界早已超越一般的熱兵器,現代戰爭甚至不需要士兵真正上戰場廝殺,科學技術與軍事的結合成了戰爭勝負的關鍵。那麼相比之下,在冷兵器時代,士兵在戰爭中必須要面對面的廝殺,這時士兵個人的武藝水平對戰爭影響大嗎。我的觀點如下。
第一,就小範圍來說,影響很大,但就戰爭全域性來說,影響非常有限。戰爭不是個人或者少數人之間的武力對抗,而是大規模的集團對抗,所以首先要明白,在少數人之間的比武鬥毆的方式,在戰爭中不一定能派得上用場。在戰爭中當士兵開始面對面廝殺的時候,就對抗計程車兵個人來說那就可以簡化為是與對方比武鬥毆,這時候誰的武藝高強,取得勝利,或者可以以一當十。但戰爭畢竟不是少數人的對抗,而是大規模的集團間的殊死搏鬥,戰爭需要統帥、將領和士兵,三類人分工明確,同時戰爭參與方在戰爭開始前還需要有成熟的計謀和規劃,無論是誰都要按個按照事先的計劃行事,還要有明確的目標。而這些都是個人比武鬥毆不具備的,這時決定戰爭勝負的就變成了計謀合理性、統帥水平,外部環境等等,士兵個人的武藝水平的重要性就變得很小。少數人的成敗對整個戰爭的走向就沒有了大的影響。
第二,我們也不能完全忽視士兵個人素質的提告,包括武藝水平。子冷兵器時代,雖然統帥的指揮和計謀非常重要,但是也必須由士兵去具體實施,如果士兵的素質不過關,無法完成任務,那麼可能就對戰爭造成不利影響,如果這樣計程車兵過多,那麼對戰爭全域性的影響就會變大。所以要使士兵具備最起碼的戰鬥素質,是軍隊工作的重要人物之一。作為士兵本人也要自覺訓練,讓自己的武藝水平等得到提高。
總之,我認為,在冷兵器時代戰爭中士兵的武藝水平對戰爭總體沒有決定性影響,但我們不能由此忽略訓練,就好比足球賽,作為集體專案, 重點是看臨場教練的指揮和場上十一個隊員相互的默契和配合,加上對教練戰術的執行力。但場上一兩個技術高超的球星往往能在危急時刻力挽狂瀾。所以武藝高強計程車兵加上戰爭需要具備的一切條件就成了戰爭成敗的保障。
-
3 # 徒勞無功著
非常大。斯巴達勇士300人就可以殺3000人乃至更多,就是因為這300個個個都是體能超強的原因。然後有人就會說了,當年戚繼光說過,在大兵團作戰中,個人的實力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呵呵……那為什麼不讓女人也上啊!(不是歧視女性的意思,是說相對而言,男性在體能上要強於女性的)。老戚說這話是有用意的,就是你武藝再強,也不要傻不垃圾地個人逞能,要協調和配合作戰,否則不僅害你自己還害了同伴!不要說冷兵器時代,就是熱兵器時代,短兵相接的時候,體能也是最重要的指標之一 ,看看二戰就知道了!
-
4 # 兵說
遠端沒有用,近戰是有用的。古代正規軍作戰,一般都是弓弩先行,特別是在平原地帶。需要偷襲的地方,就不能用弓弩了,反而暴露目標。如果列成陣列作戰,在雙方陣營直接碰撞的時候,個人武藝沒什麼用處,更強調誰力氣大。武藝高強但是力氣小,那也白搭。
如果部隊打散了,就要看個人武藝和體能了。面對面的刀劍互砍,還是很可怕的,力氣不夠的,根本接不住,直接被砍倒。有武藝的可以躲過或者刀手並用,總之近戰拼刺刀,有功夫的還是好一些。沒經過任何訓練的普通人,第一招就會被正規軍直接砍翻,專業不專業,差別還是很明顯的。
如果是巷戰和突襲戰,武藝就非常管用了,巷戰和突襲戰人數少,強調的是速度和機動性,而不是重灌甲和規模。突襲戰經常是幾十個人一個單位來執行任務,如果每個人的體能和武藝都強國敵人一截,哪怕只強過對手20%。50個人就相當於敵人60個人的戰鬥力,500人就能打敗600人。其實古代戰爭中,強者和弱者差距很大,絕不是20%。這就是為什麼幾萬關寧鐵騎能衝殺幾十萬農民軍的原因。
袁崇煥組建的關寧鐵騎都是遼人,身高馬大,在加上多年訓練,面對缺乏專業訓練的農民軍,優勢就非常大。大宋的軍隊跟遼金血戰,總是損失很大,農耕和遊牧的身體素質還是有區別的,再加上對手是騎兵,又快又猛,總的來講武藝還是管用的。電影《忠烈楊家將》裡就反映了古代戰爭的殘酷。
但古代真正主要拼的還是戰術和裝備,士氣。個人的武藝不是決定戰場的主要因素,如果對方人很多,而且齊心有鬥志。人少的這部分就算個個武藝高強,也是頂不住的。
-
5 # Renai55ance
你要看你的戰法了,要知道,在面對結陣狀態下的軍隊時就像面對一堵牆,個人武藝派不上用場,但要是能衝散的話,那就可以無雙了
用途還是有的,還不小。
十字軍騎士都是精通武藝的人,上一代騎士在實戰中終結一些技巧,然後傳給下一代,這樣積累下來,就成了一種非常實用的武藝了。
十字軍的宿敵馬穆魯克也是一樣,馬穆魯克的訓練內容非常多,從馬術到射技都有,到接觸火器後,馬穆魯克還要使用學習火槍。
與十字軍、馬穆魯克一樣,波蘭翼騎兵也要學習數種武藝,要學習使用騎槍和馬刀,而對馬術要求相當高,據說(忘了出處了)兩個翼騎兵互相沖鋒時,可以在接觸前一瞬間停下。
除去這些騎兵,步兵也需要很多武藝,比如戟兵
像這種還有很多,像武裝劍配盾、大劍等,都是戰場武藝。
西方如此,東方也是如此,看看本子的武士,中國的武狀元,從戰國時期的“善戰射者”,到二戰的刺刀術,其實都是武藝。
-
6 # 青梅煮酒論劍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先來看下戰國時魏武卒的挑選條件。
《 荀子·議兵篇》說:“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意思是說士兵披上三層重甲和鐵盔,能開十二石之弩,每人背五十隻弩矢,拿著長戈或鐵戟,腰帶利劍,攜帶3天的作戰糧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當時挑選魏武卒的標準就是力量大且體力好,而不是有這多高的個人武藝。
至於原因很簡單,一場大的戰役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結束,打到後面,比拼的就是雙方士兵的耐力,在這種時候你就算武功再高,但是沒有充足的體力去使用,那後果可想而知。因此高超的個人武藝能夠在戰爭前期讓你更好的存活下來,但是,充足的體力才是讓你笑到最後的資本。
不僅如此,條件允許的話在交戰前往往還會進行箭雨覆蓋。在成千上萬只利箭的掃蕩下,能不能活著基本就是靠裝備和運氣,而不是個人武藝。
文丑這個名字大家想必都不陌生吧。作為袁紹手下的頭號大將,他想必也是有著超出常人的勇武的,但是大家知道他是怎麼死的嗎?
《三國志·武帝紀》記載:“有頃,騎至稍多,或分趣輜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馬。時騎不滿六百,遂縱兵擊,大破之,斬醜。”當初顏良兵敗被殺,曹操沿著黃河西進,袁紹則派文丑追擊。當時文丑手下騎兵眾多,曹操手下的人馬,卻不足六百。為了破敵,曹操以糧草為餌,文丑軍果然中計,紛紛搶奪糧草。曹軍抓住機會,奮力殺敵,不但以少勝多,還斬殺了文丑。從文丑之死就可以看出一旦作戰人數多起來,那麼個人武藝就沒大用了。
雖然個人武藝在大軍團作戰中作用不是很明顯,但是別忘了,在古代軍隊中還有一隻相當重要的兵種是小規模作戰的,那就是斥候。
《釋名》曰:“五百斛以上還(環)有小屋曰斥候,以視敵進退也。”斥候就是中國古代軍隊中的偵察兵,它肩負著為軍隊探路的使命,人數不會太多,分為騎兵和步兵,一般有行動敏捷的軍士擔任。
斥候由於身份的原因,都是走在隊伍最前面的,及其容易率先碰到敵軍的斥候或是直接碰到敵軍,而這種時候有一身好武藝是相當關鍵的,因為遇到的斥候或是前來追擊的敵人往往不會太多,只要你武藝夠高,那麼就很容易殺出包圍圈甚至反殺對面,賺取軍功。
總得來說,在冷兵器時代,個人武藝作用還是有的,但是比較容易在小規模廝殺中發揮出來,若是想在在大規模作戰中存活下來,靠的還是過人的體力。
回覆列表
冷兵器時代,軍隊打仗,個人武藝武功基本上沒有用,只有打輸時逃命有點用。軍隊打仗,講求集體統一行動,個人的力量很渺小。古時候打仗,首先就是列陣,推進到合適距離,雙方開始下箭雨,長槍盾牌壓住陣腳,再推進就開始戰車衝殺,奇兵衝殺,步兵衝殺。在這種打仗面前,除了孫悟空,沒有哪個各人敢單獨去衝殺,衝上去就是銅牆鐵壁頭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