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古代北韓處處模仿中國的禮制,但處處都學得不像。他們那些廟號、諡號純粹都是瞎求胡來。

    按道理來講,古代北韓絕大多數時候都是中國的藩屬國,他們的國王大概就相當於咱們中國古代的郡王這個品階。

    一個常年外藩的郡王,能被皇帝多待見呢?當然不可能。古時候,北韓國派來使臣到中國,負責接待的都是鴻臚寺或禮部的六七品官員。

    前些年,南韓派使團來,咱們外交部副部長接待,南韓還不滿意,覺得被輕視了。外交部副部長,在古代至少也是正四品,接待個外藩郡王,算給他天大個臉了,還不知足,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做為藩屬國,早先時候,是不允許搞什麼廟號的。

    北韓政權最早僭用廟號,是唐朝時候,新羅國給武烈王金春秋上了個廟號叫“太宗”。真是混蛋,什麼玩意兒也敢叫“太宗”?

    三十多年後,這事被捅到了唐朝,正是唐中宗李顯在位時期,得知這群不知死活的渣渣們居然敢衝撞李世民的廟號,李顯很憤怒,專門遣使去新羅國問罪。口敕曰:意思就是,你們那死貨算個什麼東西,也敢與我大唐太宗皇帝使用同一個廟號?

    北韓國君臣商議後,這樣回覆:這樣,新羅就沒有改正錯誤。

    而後,在高麗王朝時期,屢屢僭越使用帝禮,還敢自稱為“朕”,被臣民們稱為“皇上”、“天子”等等,正妻稱“皇后”,儲君叫“太子”,首都稱“皇都”,君主死後都有廟號,甚至還膽敢穿黃袍和祭天。

    北韓史書中有這樣的情節:高麗仁宗時期,也就是南宋與金朝時候,北韓國民在狂僧妙清的蠱惑下,居然還跪求國王稱帝建元,甚至想拉攏偽齊前後夾攻,征服金國。到了中國元朝時期,就給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渣渣們來了個狠的,完全控制了高麗。那時候的半島雖然仍然是藩屬,實際上和元朝其它行省沒有太大區別,北韓國王的權力被壓縮到了極限。

    什麼廟號啦、稱號啦,所有的僭越行為全部被廢除掉了。

    所以,高麗晚期的文史資料中提到那些國王也不敢說廟號,高麗最後一位有廟號的高麗國王是“元宗”。

    此後,真到高麗政權覆滅,廟號制度也沒有恢復。

    明朝時候,李芳遠奪取了政權,國名北韓,規矩就定下了:

    “生為中國外藩,死為三韓帝王”

    北韓國王生前做明朝的藩王,死了以後,仍然上廟號。李芳遠給他死了的老爹上了個廟號“太祖”,又開始了私上廟號。

    萬曆年間,明朝援助北韓與日本作戰,正在戰爭時期,當時擔任贊畫北韓軍前事務的丁應泰上書,說自己得到了一本北韓書《海東紀略》(實際上是《海東諸國紀》),這本書中的內容暴露了北韓三大罪:

    1.勾結日本人,妄想復辟高麗;

    2.尊奉日本,大書日本年號,小書明朝年號;

    3.廟號中妄稱太祖,世祖等,大不敬。

    北韓人得知後,驚恐萬狀,北韓國王把國政交由太子處理,“今聖旨未下, 方在竢罪待命之中”。君臣開始緊急商議如何應對辯誣。北韓大臣柳成龍建議在奏書中迴避此事,若明朝詢問,再“以言辭委曲對之”。

    其他的大臣則認為,北韓有大量書籍流入明朝境內,明朝人很清楚北韓搞廟號的事情,不如據實認罪候處。 北韓君臣最後還是決定如實認罪。

    北韓嚮明朝陳奏,說廟號這事情是從新羅和高麗時代延續下來的錯誤,決無僭妄之心……

    北韓使者到了北京四處活動,上下打點,拉攏大臣,終於扳回了局勢。明朝君臣商議,萬曆皇帝就把丁應泰攆回了原籍,原諒了北韓。

    北韓搞的那些廟號基本上都透露出其文化方面的各種狂妄自大和半吊子水平。

    比如說“真宗”,玄、真,並非廟號常用,在中國古代,只有唐玄宗和宋真宗,因為他信奉的是道教,而北韓是以儒立國,哪來的道教?純粹是胡來。

    北韓在同一朝還有端宗和正宗,這是同義詞,在廟號的規則中也是不這樣使用的。

    北韓還有好多祖。比如世祖、宣祖、仁祖、英祖、正祖(以前是正宗)、純祖等。

    世祖:是想類比於明成祖,把奪位當成了開創。

    宣祖:是平定了倭亂,恢復了國土。失而復得,還靠的是別人,哪有什麼功勞,不害羞;

    仁祖:這是明朝覆滅了,北韓改尊清朝為宗主國,人家清朝稱祖是因為開拓,北韓也不知道湊什麼熱鬧;

    英祖和正祖:這是高宗稱帝以後,追尊自己的祖先為祖;

    純祖:這是因為哲宗是以旁支繼承了王位,追尊大宗以彰顯自己繼位的合法性。

    總的來說,古代北韓的那些所謂的廟號,基本上都是在胡來。

  • 2 # 雲中史記

    明朝萬曆年間,明朝和北韓之間發生了一件大事,北韓王國朝野上下是人心惶惶。

    當時正值明朝援助北韓抗擊倭寇的戰爭時期,明朝兵部主事丁應泰在北韓負責勘戰,呆了一陣子後回國,在向朝廷做述職報告的時候,向皇帝上奏了一份奏摺,痛斥北韓有違臣國之禮,有狼子野心,證據就是他得到的《海東紀略》。

    在這本北韓人寫的書裡,丁應泰指出了三大北韓的罪狀,主要是企圖恢復古代高麗國的國土、用大字書寫日本年號小子書寫明朝年號,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北韓歷代國王去世後妄稱廟號,這是典型的僭越,非常的大不敬。

    北韓那邊很快獲知此時,君臣十分驚恐,經過反覆商討,決定“坦白從寬”,在廟號這個事情,乖乖認罪,以求明朝寬大處理。

    北韓方面準備了一份奏摺,大意主要是說,廟號這事是遙遠的新羅時期就傳下來的傳統,我們實在無知,一直用著,實屬不該,請求天朝懲罰。然後話鋒一轉,再反覆歌頌天朝對北韓的大恩大德,表示我們對大明始終忠心不二之類云云。

    這份奏摺,北韓君臣在措辭上反覆修改了多次,即使使臣已經到了兩國邊境上了,北韓宮廷方面還“八百里加急”又送來了一份新奏本(就比老奏本多了16個字)。

    北韓使臣帶著奏本,到了北京城後,迅速開始頻繁的外交活動,拜會大明的各位大佬高官,反覆陳情,此外,他們還把奏本抄錄了許多份,呈遞到明朝各個中央部門,以發起更大的輿論攻勢。

    隨後,天朝廷議後認為:丁應泰這事兒做的不好,讓北韓上下十分惶恐,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皇帝下旨安慰北韓君臣一下。

    最後,萬曆皇帝下了個奏摺,把丁應泰貶回原籍聽候處理,至於北韓方面,皇帝也是好生安慰,並讓使臣轉達給北韓國王:天朝知道你的忠誠,沒事了,以後繼續忠誠就好了。

    於是,這事兒就這麼有驚無險的過去了,不過,北韓人鬆了一口氣之後,開始追查丁應泰在北韓期間是如何能得到這本書的,最後負責接待丁應泰的2個北韓官員(一個負責翻譯,一個負責嚮導)倒了大黴,一個被處死,一個被流放。

    透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北韓國王擁有廟號,是很早就開始的了,這本質上是對天朝為核心的東亞秩序的一種僭越,不過大明朝以及後來的清朝基本上沒怎麼管。

    北韓在高麗王國時期,高麗國王不管是做遼國還是宋金的藩屬國,一直都有廟號的傳統,諡號也是自擬,對此,中央一般不干預,不過元朝建立後,蒙古人對北韓的控制非常嚴厲,北韓的地位從一個自由自在的域外王國成了一個勉強保持一定自治地位的地方政權,元朝將高麗王國的官制、禮制等等全面降格,高麗的“六部”只能稱為六曹,尚書也改稱為六曹判書,高麗王后也改稱為王妃,高麗國王的廟號被廢止,諡號則由元朝授予。

    明朝建立後不久,李成桂在北韓建立了李朝,又逐漸恢復了廟號,後來,在元朝的習慣基礎上,北韓國王去世後,一般北韓自己先擬諡號廟號,天朝賜予諡號後,再把天朝的諡號加在自己擬的諡號之前,至於廟號這事兒,明朝基本上沒什麼干預,畢竟這也是北韓關起門來自娛自樂的家務事,只要不涉及雙方交往的禮制上,明朝懶得管。

    至於北韓國王世系裡,為什麼有那麼多的祖,其實一共也就9個(追封的不算),而北韓王朝立國500多年,這幾個祖並不多,中原王朝一般200多年國祚,開國一般也得3-4個祖,北韓這些祖,除了開國的幾個,有幾個是因為各種因素而加上的,比如平定倭亂收復故土的宣祖,改尊清朝為宗主的仁祖,或者為了顯示合法性而被追封的,還有的幾個是北韓國王稱帝后,把幾個覺得偉大的國王進行了追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有人說是他們自己打敗的自己,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