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徐文山

    如果當年韓信選擇三國鼎立,不會有什麼好結局的。要麼先是項羽被殲,他與劉邦爭天下,他會敗給劉邦的。要麼是劉邦和項羽合夥消滅他,項羽再做第二個他。劉邦很可能會穿插“坐山觀虎鬥”這個遊戲。

    韓信被劉邦重用後,確實“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一步步打敗項羽,幫劉邦奪得天下。但這其中的功勞不是他一個人的,還有劉邦優秀的政治助手張良,組織和後勤助手蕭何,以及有勇有謀的陳平、勇猛強悍的䙪噲等其他文臣武將。

    韓信後來勢力不斷增大,重兵在握,有離劉自立的基礎。但他一旦擁兵自重、自立為王。他原來的那些戰友,張良、蕭何、陳平等,沒有一個支援他,都能團結一致地幫劉邦幹倒他。假如先死的不是項羽,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他,很有可能被劉邦這夥人玩了,單獨或與劉邦聯合攻打韓信,韓信被滅後就輪到他了。

    所以當年韓信就是與劉邦分庭抗禮自己單幹,也沒什麼好的結果。

  • 2 # 妙趣侃歷史

    結局有兩種,一是天下三分而立,暫時停戰,接著是無休止的齊楚漢三王爭地戰。二是韓信被劉邦秘密殺掉,消失得無影無蹤。

    三分天下

    韓信拜將後,劉邦的戰略路線是他領兵牽制項羽,而韓信則帶兵北上收復趙、魏、齊、燕等小集體。在齊國失利後,項羽就有些慌,想說服韓信不要針對他,三分天下。

    如果韓信接受建議,在北邊稱王是有可能的,在戰爭過程中會不斷收納新兵,這些兵就是他的基礎,以他的軍事能力,組建自己的軍隊,招納人才不在話下。

    此時的項羽就有了喘息的機會,劉邦內傷。暫時停戰是最好的處理方式。北韓信,南項羽,關中巴蜀一帶為劉邦三足鼎立。再接著韓信和項羽打劉邦,劉邦和項羽打韓信,劉邦和韓信打項羽,隨意組合,活脫脫改版“三國演義”。

    這樣子,統一天下的宏願就要推遲了。

    韓信被秘密處理掉

    劉邦其實沒有韓信想的難麼信任和器重他的,不然就不會每次偷兵符都成功了。當然韓信身邊有劉邦眼線,還是厲害的人物,一旦覺察出韓信的反叛之心,就地處理。

    然後劉邦再調一大將到齊國,繼續開戰,對付項羽,可能少了韓信軍事力量會較弱,但憑藉劉邦的高情商,蕭何的慧眼,優秀的將領還是會層出不窮的。只是漢的統一可能會稍微晚幾年。

    小總結

    韓信如果真自立為王,無外乎就這兩種結局了,一種體面的死去,一種無聲的死去。當然,歷史是沒有如果的,各種假設只是想參與歷史,讓歷史更加有趣。

  • 3 # 如史如畫

    如果韓信選擇三國鼎立,那麼就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一,韓信勝利

    韓信是秦末最優秀的軍事家,百戰百勝,連項羽都敗在他手上。如果加上韓信在齊國時擁有的三十萬軍力(當時他的軍隊數量是劉項之和),就是相當於當時天下最完美的元帥加最最多的兵力,那還有不勝利的道理嗎?二,項羽覺悟,最終勝利

    在范增被陳平玩死之前,項羽一直是一個不屑於玩政治手段的人。范增一死,項羽終於認識到自己之前的錯誤,派人去和韓信聯盟。可正史上,韓信並沒有原諒項羽,如果韓信選擇獨立,估計會假裝先答應和項羽聯盟,這樣一來戰局就會脫下去,項羽有足夠的時間養兵籌劃,再加上項羽豐富的戰鬥經驗,勝利估計也會向他招手。三,也是最可能的一種情況,還是劉邦勝利

    所謂薑還是老的辣,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任憑韓信和項羽怎樣的進步,劉邦陣營也會想出應對的方法。

    范增曾評價劉邦,非盡吞天下不休,說明劉邦的野心非常大。前面兩位,韓信志向是想帶兵打仗,做一方諸侯,項羽是想搞分封制,學周武王,這兩者情況都沒有當帝王的野心大,帝王是真正的一統者,中央集權。劉邦用人手段也不是吹的,他手底下人才頗多。英布,彭越投靠他,死心塌地為他賣命。張良,是中國謀聖。蕭何鞏固後方,能力相當於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反觀韓信,項羽陣營則沒有這麼多優秀的人才。

    具體而言,誰勝誰負,還得看天時地利,個人認為劉邦贏的機率稍微大一點。

  • 4 # 王蒙文學研習會

    韓信有會被劉邦的部下殺死,或者被項羽殺死

    三足鼎立

    韓信想要獨立出來,最好的時機就是在掌管齊國時,這時的韓信攻佔的城池比項羽和劉邦加起來的多要多,無疑這是他稱霸的最好時機,歷史上確實有人讓韓信獨立,但韓信沒有聽,如果要獨立這時他是齊王,可以獨立。

    首先韓信的部下大都是漢王的人,除了他的謀士,當時還有樊噲在韓信身邊,如果他獨立樊噲會第一個站出來,他也可以直接殺掉樊噲,但這樣做就會激發漢軍將士的仇恨,這對他是不利的,項羽也不會允許他獨立的。

    被霸王殺死

    這時漢王被圍困在榮陽,項羽佔有優勢,這時韓信獨立的訊息傳到項羽這裡,霸王會向劉邦發起總進攻,然後在滅掉韓信,後者劉邦會和項羽聯手去攻打韓信1,但可能性比較低,當時項羽佔有優勢,沒必要和劉邦聯手,同時這時范增被逼走,項羽中計,對劉邦恨之入骨,不可能和劉邦聯手,在彭城之戰時劉邦是諸侯聯軍中的領導人,韓信又是漢軍的大將軍,可以說韓信是帶領著五十六萬人的大將軍,就算帶領不了這麼多人,但漢軍的十幾萬人是歸韓信帶領的,但卻被項羽帶領的三萬人馬打得落荒而逃,這裡已經證明了韓信不是項羽的對手,所以霸王不需要聯手。

    被劉邦部下殺死

    韓信部下大部分是漢軍,他們效忠的是漢王,所以如果韓信獨立,之前的部下就會叛亂逃亡,這樣韓信軍心不定,很難保持獨立,就算韓信殺掉了叛亂的漢軍那實力也會下降,不能夠維持他的城池,所以他實力就會減小,這時他就更不是項羽的對手。

    如果韓信獨立是幫助了項羽更快的取的天下,霸王是被七十萬大軍圍攻而自刎,不是韓信殺掉的,垓下之戰韓信帶領著十幾萬漢軍與霸王對戰,敗退,然後十面埋伏擊退項羽,不是擊敗是擊退,然後在烏江霸王自刎,所以韓信獨立無疑給霸王助攻。

  • 5 # 半旅

    當年韓信攻破齊國後,向被項羽圍困的劉邦請命封為代理齊王,管理齊國,劉邦心裡就埋下了怨恨,你不來救我,卻想佔山為王,但迫於韓信當時的勢力只能答應並去掉了代理,直接封為齊王。這時候韓信潛意識是想稱王,但意識層面卻沒有這麼想,不自知。

    當項羽派人前去說服韓信自立為王,與劉邦成三足鼎立之勢,項羽這樣做當然是為了自保,韓信念於劉邦的重用而拒絕,再後來的蒯徹同樣陳述局勢利害說服韓信自立為王,韓信同樣以對劉邦的道義拒絕了。但當劉邦與韓信約定一同進攻楚王時,韓信卻按兵不動,這就加劇了劉邦滅掉韓信的念頭。韓信是矛盾的,準確地講是不識局勢。待到高帝建立漢,任人唯親,封侯封將,齊王被貶為楚王,再被貶為淮陰侯。這時候的韓信已經清楚地知道劉邦忌憚自己,為時尚未晚。

    當時北邊匈奴單于冒頓崛起,殺父殺兄佔母,行事兇殘有謀,南下逼近關中,最近的部落距離關中僅僅七百里。加上當時趙國丞相陳豨管理邊境,而陳豨本人仰慕信陵君魏無忌養士的行為,自己家養門客佔據了大大小小的府衙旅館,而這事被趙國的相國周昌知道報與高帝,高帝恐懼陳豨握有兵權又在邊境多年,如今又大規模養食門客,懼怕事變,就去招回陳豨,而陳豨稱病不去,與王黃一起叛變。而陳豨的叛變離不開韓信,韓信根據自身的經歷勸說陳豨病變,並說服王黃,曼丘臣同陳豨一同攻打劉邦,但自己卻遲遲按兵不動。

    之後韓信假傳聖旨,釋放了囚犯奴隸,讓這些人刺殺呂后,太子,但被韓信門下曾經得罪韓信的舍人出賣訊息告知了呂后,呂后夥同蕭何設計,說是高帝已平定陳豨,大宴群臣,你即使有病也應強撐來賀喜,後被斬首於長樂宮。

    縱觀韓信的軍旅生涯,當項羽尚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韓信自己統兵千萬,劉邦羽翼尚豐時,沒有聽項羽,蒯徹的勸說,自立為王,三分天下,卻在自己被削去兵權而寓意謀反,毫無大局觀念,即便當時韓信自己有神鬼莫測的用兵能力,又有蒯徹這樣世間的有名辨士,但自身卻毫無半點成就帝王霸業的思緒。同項羽一般,皆有婦人之仁,念於劉邦的重用而錯失大業機會,念於蕭何的舉薦而失去性命,真真不是成也蕭何敗蕭何,只怪自己不自知,不識局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武強年畫門神的造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