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竹先生L

    鴉片戰爭使中國喪失了獨立自主地位,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巨大變化。從半殖民地化來看,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和貿易等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的破壞,中國在政治上已經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國家地位。特別是列強建立的租界,完全獨立於中國行政系統和法律許可權以外,是“國中之國”,成為列強推行侵華政策的基地。從半封建化來看,鴉片戰爭後,以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為主要標誌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一方面,東南沿海地區以棉紡織業為主的家庭手工業受到外來商品的巨大沖擊,另一方面,以絲茶為主的農產品日益商品

    第一次鴉片戰爭

    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鴉片戰爭(Sino-British Opium War)改變了中國的歷史,也改變了香港的命運。

    嘉慶中葉後,清朝的統治日趨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國”自居,虛驕自大,閉目塞聽。而同一時期的歐美列強卻有長足發展,並把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作為他們擴大海外市場的主要目標。而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業國家,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國”思想,一直以來華人對外來的產品的需求很小。外國商人為攝取暴利,從華南將大量鴉片走私輸入中國,鴉片的輸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餘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鴉片戰爭爆發之前,已猛增到四萬零二百箱。鴉片的泛濫,影響了民眾的身心健康,使吏治敗壞導致中國白銀外流,政府財政收入短絀。道光延續自雍正以來的禁菸政策,但鴉片走私不但不見收效,反而日益猖獗。事態的發展引起的朝野人士的警覺。道光下令封疆大臣討論禁菸的看法,朝野對禁菸的看法不一,最終打動道光帝的是當時湖廣總督林則徐的禁菸奏摺。林則徐一針見血地指出:鴉片不禁,幾十年後會弄的國貧民弱“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這種局面顯然是道光帝無論如何也不想看到的,“兵”“銀”是封建統治的兩大死穴。道光十八年十一月(1838)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

    林則徐1839年3月抵達廣州,隨即開展禁菸,嚴查煙販,整頓水師,曉諭外商呈交鴉片。同年6月3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燬二萬餘箱(200多萬斤)鴉片。中國的禁菸措施,遭遇英國政府的強烈反對。1840年6月(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艦船和四千餘名官兵組成的英國遠征軍封鎖了廣州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在林則徐的部署下,廣州軍民嚴陣以待。英軍無隙可乘,逐北犯廈門,也未得逞。又進犯並攻陷浙江定海,繼而又前往天津海口,將英國外交大臣的照會送交直隸總督琦善,琦善受命前往天津虎門口外的穿鼻,與英軍統帥談判,議定草約,稱為《穿鼻草約》。中國割讓香港,賠款六百萬圓,英國歸還定海,兩國國交平行等。清政府大為震怒,於是清政府於道光二十一年一月對英宣戰,並派皇侄奕山為靖逆將軍,率兵赴廣東作戰。次月,英軍攻佔虎門炮臺,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戰死。琦善被鎖拿入京問罪。同年四月,廣州城郊三元里發生民眾自發抗擊英國侵略者的鬥爭,顯示了華人民反抗外來入侵的勇氣。

    同年夏秋,英軍繼續擴大戰火,先後攻陷福建廈門,浙江定海,鎮海和寧波。皇侄奕經奉命赴浙江主持軍務,連遭挫敗,逃至杭州。道光二十二年,英軍攻陷吳淞口炮臺,守將陳化成戰死。之後,英軍一度侵佔上海,寶山,又闖入長江,攻陷鎮江,切斷京杭大運河南北交通,繼而直抵江南重鎮---南京城下。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在英軍的炮口下,被迫簽定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是清政府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嚴重損害中國的主權。他規定中國割讓香港,賠償二千一百萬銀元,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口岸城市對外通商,此外英國還享有協議關稅,而透過《南京條約》補充檔案《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的簽訂得到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優惠國待遇和開設租界等特權。美國,法國隨之也接蹱而至,先後脅迫清朝政府與他們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道光二十九年,葡萄牙驅逐中國在澳門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強佔了澳門。

    鴉片戰爭的結果是使中華帝國關閉自守五千年的古老大門,從此被英國的尖兵利炮開啟。從此再也不能複合,美國總統泰勒隨即派全權大使乘軍艦到廣州,清政府已成驚弓之鳥,急忙跟他簽訂《望廈條約》。

    法國軍艦開到廣州海面示威,宣稱將北上攻擊舟山群島,道光帝連忙跟他簽了《黃埔條約》。幾個華人聽都沒聽過的西方國家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時,普魯士(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荷蘭,丹麥,瑞典等等,“一些中國曾經聽說過,或從沒有聽說過的彈丸小國,在過去就是前來進貢也不夠資格的,現在排隊而來。”(柏楊的《華人史綱》下卷)他們一一和中國簽訂了條約,而且均享有和《南京條約》中英華人一樣享有的特權。中華帝國頓時陷入半殖民地狀態。五千年來,從未受此侮辱。

    鴉片戰爭的影響

    ①社會性質變化。鴉片戰爭後,中國領土、領海、司法等主權遭破壞。外國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社會矛盾變化。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 2 # 使用者92780611160

    19世紀初,英國已經基本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資本主義最強大的國家。為了其自身利益最大化,對中國發動了鴉片戰爭。鴉片戰爭“敲開”了中國的大門,侵犯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成為了中國近代史上“恥辱”的開始。戰爭前的滿清政府一直自認為我們是世界上最強的國家,“地大物博,唯我獨尊”。戰端一開,真的讓所以大清國民眾,明白了我們就是“井底之蛙”,不得不睜開眼睛重新來看清世界的形勢,明白了什麼才是真正的世界強國。

    戰爭開始前,滿清政府沒有近代意義上的外交,也沒有主權的概念。長期的“自我封閉”也矇蔽了華人的眼睛和理念,如果當時中國的社會體制還是“一塵不變”,即使當時的英國沒有發動鴉片戰爭,也會有其他的“列強”國家在“垂涎”著中國。在一定程度上鴉片戰爭,喚醒了大家的民族意識。更讓大家各階層人民感覺到了亡國的危機感。

    “落後就要捱打”這是鐵的證明。腐朽封建制度無法戰勝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滿清政府的腐敗,開始了中國被各國列強蠶食和統治的工具,中國的領土、領海和貿易等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破壞,中國逐漸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鴉片戰爭後有一些“知識分子”們開始拋棄陳腐的觀念,關注了世界,探求新的強國之路,萌發了向西方先進科技學習的新思想。而原來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和農民階級的矛盾,轉變成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華人民的革命任務,也由反封建轉變為既反封建又反侵略的任務中。

  • 3 # 黛莉雪之源

    第一,落後就要捱打,要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得發憤自強。在鴉片戰爭中國是落後的,武器落後,科技落後,經濟落後,最根本的還是社會制度落後。要發憤自強就要改造社會,發展社會生產力,加強國防。

    第二,腐敗的清政府是不能領導中華民族在反對外國侵略的鬥爭取得勝利的,要取得反侵略鬥爭的最終勝利,就必須推翻清王朝尋求新的階級領導力量(當然這種領導力量最終是無產階級)。

    第三,廣大人民群眾是反侵略鬥爭的主力軍,只有堅決地依靠他們,才能在反對外國侵略鬥爭取勝。

  • 4 # 繞指柔152582473

    鴉片戰爭是一場英國(日不落帝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以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國門,也是中國近現代史的開端。1840年英國政府以虎門銷煙為藉口派出大軍遠征中國,鴉片戰爭由此開始。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中國的失敗告終。中英兩國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清朝末年人們思想禁錮 政治腐敗 國庫空虛 軍備廢馳,清廷長期實行閉關鎖國的對外政策嚴重阻礙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國內階級矛盾日益激化。

    鴉片戰爭 西方國家以科學技術打破了清廷“天朝上國”的美夢。

    縱觀整個戰爭過程皆是因清廷的腐敗無能。落後就要捱打,拋棄陳舊思想觀念 放眼世界 探求符合中國國情的強國之路!

    中國夢 我的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甄嬛傳》裡的太后精明一世,為何沒察覺甄嬛懷的不是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