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護士吳華

    《見識》這本書是吳軍博士結合他在矽谷和谷歌等團隊管理的經驗,以及在羅振宇得到app的分享所著,現分享書中精華給你。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這首詩,我們很喜歡,我們很遺憾,似乎這樣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因為焦慮和忙碌無時不瀰漫在我們每一個人身邊。但是,有一個人,有一本書,告訴我們:不是我們做得太少,而是做得太多,人生需要做減法!

    我們要說的這本書叫《見識》。作者吳軍,博士,著名自然語言處理和搜尋專家,矽谷風險投資人。他根據“得到”APP使用者最為關心的內容,整理成《見識》一書。在書中,他重點講述了對人生的看法,比貧窮更可怕的是缺乏見識、缺乏愛、缺乏規矩。一個人最終能走多遠,取決於見識。而最重要的見識,就是要洞察人性,打破固定思維,學會如何做減法。

    下面為大家分享書中的三個重點。

    ---------------------------------------------------------------------------------------------------------------------------------

    向死而生,活在當下

    誰都不想死,但是我們不得不接受這個現實,就是人不得不死。明白了我們的生命終究是有限的,那麼就應該明白我們不可能什麼事情都做,總想滿塘的魚兒都抓完,世上的鈔票都賺到。

    至於做什麼事,作者吳軍說,他的態度是向死而生。首先,我們已經知道,現在平均壽命也就74歲,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還有多少天可能做事情,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就不值得了,比如谷歌“科學瘋子”庫茲韋爾每天一把維生素,一定要堅持活到他所謂的人可以永生的年代。

    非常非常多的人,在生命的前幾十年裡,從未意識到生命是有盡頭的,而又在最後的幾周,垂死掙扎,妄圖延長几分幾秒。我們親眼看到有很多得了絕症的人,為了多活幾天,花掉的錢超過他之前一生治病的總和。我們還看到很多老人,吃藥比吃飯還多。

    仔細想想,在健康的時候,我們浪費掉的時間又豈止短短的幾周幾天呢?子女只要把玩遊戲刷微信的時間拿出1%陪父母,父母只要把忙碌的工作減少5%陪孩子,享受天倫之樂的時間不是增加了很多?人們常說,意外和明天,不知哪個先來,向死而生,活在當下,才是正確的人生態度。

    其次,搞清楚什麼事情必須做、什麼事情可以不做。作者吳軍說,那些對社會、對歷史並沒有什麼貢獻的事,他都捨棄了,比如離開騰訊、離開谷歌,因為那些事情,別人也能做。而有些事情,別人無法替代,比如將知識、感悟寫下來,寫成《見識》這本書。

    當然,每個人有每個人自己必須做的事,不可能都像作者那樣,因為普通人還要靠工作吃飯。但我們應該分配多少時間和精力給工作,還是要做減法的。《此生未完成》的作者餘娟,死前才明白,她拼死完成的論文、博士、榮譽都不重要,而唯有她的生命,她未完成的和家人的陪伴才是最重要的。

    ---------------------------------------------------------------------------------------------------------------------------------

    抓緊時間,要做減法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大意是,生命是有限的,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追求無限的知識,是要失敗的。作者羅軍從《莊子》中學習到了“做減法”的智慧。很多人問他怎樣才能做更多的事情,他的回答和大家想的恰恰相反:少做事,甚至不做事。

    他如何做到的呢?首先,跳出常人思維,換一個角度思考,判斷事情的重要性。人們會經常不自覺地陷入常人思維。比如工作中遲到的總是那幾個人,還總是那些無聊的理由,什麼臨時接電話啊,碰到熟人啊,買東西啊。其實,你不去做的話,難道天還能塌下來嗎?

    時間是有限的,你不可能有更多的時間,你需要做的,只能是跳出原有的思維方式,少做事。你只要想到很多事情根本無關大體,就不要去做他們。比如那些吃飯、聊天等無意義的應酬,其實前人早就提醒我們,浪費別人的時間,無異於謀財害命。你雖然只是花了幾小時,卻是被拿走了一部分生命。

    其次,少做事,就是敢於捨棄。書中舉了兩個女孩為出國考英語的例子。一個三本大學生,一個護士。大學生在單位並不忙,但有很多雜事,下班又有很多聚會,她認為這些都很重要,不得不做。

    護士工作很忙,還有夜班,但她把剩下的時間全部備考,所有應酬一律取消。兩年後,那個大學生一本單詞還沒背熟,而大專畢業的護士錄取為碩士,後來做到一家全球500強公司的經理。

    這兩個人,並不是誰比誰聰明,也不是誰比誰努力,這裡面是捨棄的智慧。做得越多,時間越少,什麼都想做,什麼都做不好。我們周圍也是這樣,有的人今天看到別人寫作月入十萬,立即報個寫作課,明天看到誰誰理財收入超過工作收入,趕緊報個理財課,後天看到誰說手繪也能賺錢,又蠢蠢欲動。

    這些人,不能說一定做不好,但達到心中的目標幾乎是不可能的,不信可以看一看那些牛人大咖,蓋茨我們只會給他貼上軟體標籤,不會給他貼上作家,巴菲特只會給他貼上投資,不會給他貼上蘋果,蘋果只能貼給喬布斯。

    ---------------------------------------------------------------------------------------------------------------------------------

    不給選擇,效果更好

    適度的選擇給我們自由,但是過多的選擇會適得其反。《見識》這本書非常推崇這一理念,這是作者從親身經歷中總結的智慧,他認為這是商業經營和管理的秘訣。作者羅軍在騰訊時,一個秘書就公司組織大家旅遊的福利,提供了兩個地點,但羅軍只選擇了一個。

    他說如果給大家兩個選擇,最後肯定大家都有抱怨或後悔的地方,因為沒有一個地點能滿足任何人。常言道,人比人,氣死人,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最後反而會吃力不討好。後來,只給一個地點,不給員工選擇的機會,結果兩批人都十分滿意。

    不僅在地點上不要給人選擇,在時間上也是這樣。比如我們組織一個線下活動,考慮周到的人會給出幾個時間,像週一到週日。那有些人可能選擇工作日,他們可能習慣週末休息,也可能多數人只有週末有時間,還有的人呢,他可能甚至只有星期一有時間。

    即使你按傳統少數服從多數定在週末,那少數人也會覺得自己的意見沒有被考慮,還可能有人因為要調整時間以適應多數而抱怨。所以,最好的方法無疑是隻給一個時間。即使有人不能參加,也只會遺憾,而不存在責怪或者抱怨。有一個成語就是說這回事——眾口難調。怎麼調?就是不給選擇,因為我們不是神,沒有能力讓所有人滿意,何況也不是人人都信神。

    ---------------------------------------------------------------------------------------------------------------------------------

    人的天性是喜歡增加而不是減少,喜歡獲得而不是捨棄,但是,捨得,其實是大智慧,做減法,會讓我們過得更好。

    今天分享了其中三個重點。

    第一個是向死而生,因為我們最終都要死掉,所以要明白哪些事情重要,哪些不重要,活在當下,就是延長生命;

    第二個是你不可能有更多的時間,你需要做的是跳出原有的思維少做事,對於無關大體的東西要捨棄;

    第三個是在經營和管理上,要不給選擇,適度的選擇給我們自由,但是過多的選擇會適得其反。

  • 2 # 濃眉小眼才可愛

    美國管理暢銷書作家帕特里克.蘭西奧尼,著有《該死的會議:如何開會更有效》一書,這本書提供的開會模式,經過了故事主人公的重要檢驗,使它真正的商業領域中具有極高的實用性,還有他的經典著作《團隊協作的五大障礙》,都是在實踐中的經驗之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個股民,一個操作成功率高過七成,另一個不足五成,是否可以由此斷定前者更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