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節 "谷花節"亦稱"花場節",是貴州中部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位於織全縣城南17公里的珠藏區的青山(又名鳳凰山)頂上的大片草地,是節日活動的中心花場,稱為"青山花場"。每年有來自織金、納雍、大方、黔西、普定、清鎮、安順、六枝、水城等縣的苗族和其他民族的群眾約五萬人參加。 農曆七月十三日後的羊日和第二天猴日在青山花場跳花;第三天雞日轉移到南面二公里的獨山花場跳花。節期共三天。節日起源有二說。一說明朝嘉靖年間,居住青山下名叫羅汪逞的苗族青年,在大方娶一彝族姑娘為妻,婚後多年不育。後從大方接來花樹,於七月十三日上青山跳花,次年果生一子。此日時逢"羊"日,從此即形成六月十三日後的羊日開始的花場節。 另說清朝光緒年間的一年七月,對值稻穀正在抽穗,連續久旱不雨,眼看稻子就要枯死了。苗家父老憂心如焚,派數百人尋覓水源,一連三天都失望而歸。苗家姑娘楊谷花隻身爬上青山找水,接連三個晝夜,終於在一片岩壁處聽到水流的聲響,人們根據她提供的線索,經過七個晝夜的苦戰,打穿巖壁,引出大股清泉。稻穀及時得水,很快由黃轉青苗家群眾欣喜若狂,在青山草坪上跳場慶祝,因泉水流出之日,正是七月十三,人們為表示對谷花姑娘的感激,每年此日上山跳場,親切地稱做"跳谷花",後來乾脆把這個日子命名為"谷花節"。 節日這天,苗家男女老少從四面八方湧向青山花場。姑娘們流著兩條辮子,在辮梢上扎著綵線,盤在頭頂,身上穿著刺繡或蠟染圖案的衣裙,腰上繫著一條方形的圍腰袋,手上撐著一把花傘。成群結隊的小夥子手拿蘆笙、口琴、二胡、簫笛等樂器,奏著優美動聽的樂曲,在姑娘的隊伍中穿來穿去,故意引起她們對自己的注意。姑娘們看見英俊的後生,也常常吹口弦作答。透過這種活動,許多男女青年正式接上了頭。在進一步接觸的基礎上,一些男女青年便相約到花場邊緣的草坡上,細語交談,輕聲唱起情歌。時至晚上,許多在花場上結識的情侶,雙雙對對並肩坐著,竊竊私語,淺唱低吟,山盟海誓,直至天明。次日,青山花場繼續跳花一天,沒有相中的男女,繼續另行物色物件。第三天在獨山花場跳花,主要是那些在青山花場已相識相戀的男女聚會話別,約定下次的相會時間和地點,故又稱此日為"送客日"。
杏花節 "谷花節"亦稱"花場節",是貴州中部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位於織全縣城南17公里的珠藏區的青山(又名鳳凰山)頂上的大片草地,是節日活動的中心花場,稱為"青山花場"。每年有來自織金、納雍、大方、黔西、普定、清鎮、安順、六枝、水城等縣的苗族和其他民族的群眾約五萬人參加。 農曆七月十三日後的羊日和第二天猴日在青山花場跳花;第三天雞日轉移到南面二公里的獨山花場跳花。節期共三天。節日起源有二說。一說明朝嘉靖年間,居住青山下名叫羅汪逞的苗族青年,在大方娶一彝族姑娘為妻,婚後多年不育。後從大方接來花樹,於七月十三日上青山跳花,次年果生一子。此日時逢"羊"日,從此即形成六月十三日後的羊日開始的花場節。 另說清朝光緒年間的一年七月,對值稻穀正在抽穗,連續久旱不雨,眼看稻子就要枯死了。苗家父老憂心如焚,派數百人尋覓水源,一連三天都失望而歸。苗家姑娘楊谷花隻身爬上青山找水,接連三個晝夜,終於在一片岩壁處聽到水流的聲響,人們根據她提供的線索,經過七個晝夜的苦戰,打穿巖壁,引出大股清泉。稻穀及時得水,很快由黃轉青苗家群眾欣喜若狂,在青山草坪上跳場慶祝,因泉水流出之日,正是七月十三,人們為表示對谷花姑娘的感激,每年此日上山跳場,親切地稱做"跳谷花",後來乾脆把這個日子命名為"谷花節"。 節日這天,苗家男女老少從四面八方湧向青山花場。姑娘們流著兩條辮子,在辮梢上扎著綵線,盤在頭頂,身上穿著刺繡或蠟染圖案的衣裙,腰上繫著一條方形的圍腰袋,手上撐著一把花傘。成群結隊的小夥子手拿蘆笙、口琴、二胡、簫笛等樂器,奏著優美動聽的樂曲,在姑娘的隊伍中穿來穿去,故意引起她們對自己的注意。姑娘們看見英俊的後生,也常常吹口弦作答。透過這種活動,許多男女青年正式接上了頭。在進一步接觸的基礎上,一些男女青年便相約到花場邊緣的草坡上,細語交談,輕聲唱起情歌。時至晚上,許多在花場上結識的情侶,雙雙對對並肩坐著,竊竊私語,淺唱低吟,山盟海誓,直至天明。次日,青山花場繼續跳花一天,沒有相中的男女,繼續另行物色物件。第三天在獨山花場跳花,主要是那些在青山花場已相識相戀的男女聚會話別,約定下次的相會時間和地點,故又稱此日為"送客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