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從小我就愛讀歷史

    歷史上一個國家的來亡,一般有以下三原因:

    第一。天災不斷,百姓無法生活下去。水災,旱災讓百姓流離失所,沒有糧食吃,最終只能是為盜為匪,甚至是起義。

    第二。外族入侵,入主中原的王朝總是被遊牧民族所欺負,因為地形原因,加上少數民族騎兵比較厲害,再加上中原王朝當時已經腐敗不堪,積貧積弱。最終導致王朝被滅。

    第三。土地兼併嚴重,百姓沒有田種,沒有飯吃,統治階層依然壓榨不斷,官逼民反,推翻中央政府。

    第四。王族內亂,為奪皇帝位,統治權,王公貴族相互攻伐。最終被耗空,耗弱。

    西晉王朝的北邊全是少數民族,在長期的民族融合中,有很多少數民族也逐漸的進入了中原地區,並形成了聚居的形勢。而且很多少數民族中的佼佼者還實質性的掌握了一些權力。為日後的起步做亂奠定了基礎。

    西晉王朝是由司馬氏建立的,司馬懿有很多個兒子,以及他的弟弟們的兒子,在西晉建立後都被封了王,這些王侯人在地方,但心中卻記掛著皇帝位。為爭權各王之間互相攻伐,卻還打著保衛皇帝的旗號。

    少數民族勢力,看到中原一片混亂,趁機各自自立建國。西晉疆土都被少數民族政權所佔有了。皇族,百姓都遭到了少數民族的屠殺。晉朝皇帝只好南遷至建康,東南士族王氏,擁立了新皇帝司馬睿,史稱東晉。

    西晉的來亡,主要是由第二,第四條原因構成。同時第一,第三是輔助原因。

  • 2 # 北案羽裳

    一位哲人說過:一切重大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一般都會出現兩次。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是笑劇,魏晉時期的改朝換代就是這樣的。

    公元220年,曹丕逼漢獻帝讓位,取得漢室江山。這是第一次。不到半個世紀,司馬炎又迫使魏元帝曹煥禪讓交出帝位,這是第二次。曹丕當然想不到,他的王朝如此短命,故計重演的司馬炎更不會想到,他的王朝不僅也壽命不長,還荒堂至極,以近乎鬧劇的形勢告別了歷史舞臺。

    後人對造成西晉如此短暫時間快速滅亡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其始作蛹者,就是西晉王朝的開創者,晉武帝司馬炎。

    曹魏正史10年(249年)高平陵之變後,曹魏的的大權逐漸被司馬氏控制。司馬懿父子,先後廢曹芳,殺曹髦,立曹煥,事實上已完成了對曹魏政權的控制,晉代曹魏就是時間的問題了,於是司馬昭立司馬炎為世子,公元265年迫元帝曹煥禪位,司元炎進帝位,是為晉武帝。司馬氏歷40餘年,經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祖孫三代終於篡魏,這就是當年曹魏篡漢的翻版。曹魏篡漢用了二代20年時間,而司馬氏代魏用了三代40年時間。然而歷史往往都是公平的,報應馬上就接踵而來了,晉武帝司馬炎死後僅僅1年時間,他的兒子司馬衷就被廢,被廢又復立,復立後又被殺,他的王朝也四分五裂,萬劫不復。

    導致這一切發生的,不是別人,正是司馬炎自己埋下的。司馬炎錯在哪裡了呢?就是"恢復封建"。 西周時期實行的封建制度是被秦始皇推翻的,之後秦漢都實行的是郡縣制,只有在西漢初年實行了封建和郡縣並存制,然而實際效果很不好,封的異姓王造反,同姓王叛亂,從高祖到武帝用了近一百年時間,才解決了這個問題,從此有漢一朝不再封建,漢朝只封侯,不封王,不建國,封也只是虛封,被封者只有爵位,沒有治權,更沒有軍隊。到了最後,只有一個例外就是曹操,既封爵,又有權,結果大家都知道,曹操篡漢自立了. 所以曹丕時吸取教訓,因此他所封的國王都只有王爵,沒有王權和王臣,所以也可以認為曹魏的封王是把各位國王軟禁在封地,有位無權,做不成任何事。然而王爺們是造不了反了,可負面作用也顯而易見,司馬氏篡權的過程中,沒有任何一位王爺有實力能站出來保衛中央,一點忙也幫不上,曹魏的皇帝真正成為了“孤家寡人”。司馬炎認為必須吸取曹魏的歷史教訓,在他上位的伊始,就開始了大封同姓王,當年,就有27名王族被封王。這些被封了王的,還擁有自己的軍隊,其中大國擁有軍五千,次國三千,小國也有軍隊一千,他們不但可以有軍隊,甚至還可以入朝為官,成為載輔。異姓的世族則封為公侯,也都是實封,擁有軍隊,他們被封為郡公,縣公,都擁有實權。司馬炎認為,只有讓他們擁有實權,這些王公才能肩負起保衛中央的大任,既然他們都從帝國這裡都得到了好處,那麼保衛皇家的義務便是他們義不容辭的了。然而,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他死後1年就爆發了八王之亂!一個由女人玩弄權術而引爆的長達16年之久的大動亂,兄弟相爭,骨肉相殘,這場動亂在此不必詳述了。最終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西晉被王八之亂折騰的奄奄一息,最終被兇奴人所滅。 西晉從武帝建國至滅亡,只經歷了短短51年,其間的八王之亂大傷元氣。

    正如西晉亡國皇帝司馬鄴回答兇奴皇帝劉聰吋所講,八王之亂是司馬氏自相殘殺,自已為外族的入侵掃清了道路。可見,西晉亡於內訌,外族入侵只是順勢推了一把而己。而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正是司馬炎當年的大封皇族,這是不是就印證了“因因果果,歷史就是因果的輪迴”。

  • 3 # 歷史的小學生

    門閥政治,晉武帝司馬炎雖然下達過令群臣“舉清能,拔寒素”的詔書,但實際上,從司馬炎開始,這份詔書就形同虛設,因為他自己就是東漢中葉以來有名的世家大族。由於當時的國家政權大多掌握在世家大族的上層人士手中,所以,由他們舉薦的官員多是出身於這一階層,那些寒門子弟根本沒有機會身居要職或者進入權力中樞。晉武帝的舉賢詔書反而成為他們趁機攫取官位的機會。這些世家大族要不與皇親司馬氏聯姻,要不就想方設法攀親戚,搞得整個西晉統治機構完全被世家大族所佔據。司馬炎也是熟視無睹,聽之任之。長期以往,普通百姓、寒門子弟上升無望,又不得不忍受他們的殘酷剝削,社會階層嚴重割裂,社會矛盾急劇尖銳。

    腐朽統治,由於西晉恢復了王、公、侯、伯、子、男的爵位,大多世家大族都被封爵晉侯,位高權重,地方官員對他們根本無權管理。這就導致了封建社會經常出現的土地兼併問題。很多百姓淪為世家大族的蔭戶和佃客,成了被他們世代剝削的物件。

    晉武帝本人極尚奢華,他在來滅吳之後,後宮姬妾達萬人,因為數量實在太大,根本記不住姬妾的名字,晉武帝採取乘羊車隨意巡遊,羊停在哪,就寵幸誰的辦法。姬妾們為了吸引皇帝,就採取竹葉插戶,將鹽水灑到門口的辦法來吸引羊停下來。除此之外,賣官鬻爵盛行於整個西晉,晉武帝司馬炎就是帶頭人。當時有些正直官員面斥司馬炎,將他比作東漢末年的桓、靈二帝。然而,桓、靈二帝賣官得來的錢都入了官庫,晉武帝賣官得來的錢卻全部進入了自己腰包,所以,他還不如桓、靈二帝。

    至於官員比富,競相奢華更是成為西晉社會的一大特點。有一次晉武帝去駙馬家,有一道菜是蒸河豚,晉武帝品嚐後,覺得味道很是不同,就詢問原因,駙馬回答道是用人乳蒸的;官員曾子劭“食必四方珍異,一日之供,以錢二萬”;大臣石崇與王愷鬥富,而石崇財富的來源則是他任荊州刺史時搶劫的過路客商。晉武帝不僅不管不問,而且任憑官員以鬥富為樂。因為他覺得官員沉迷於奢華生活,必然不會心生異心,對司馬氏的江山構不成威脅。在晉武帝的縱容下,西晉官員“奢侈之費,甚於天災”。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無不以崇尚節儉,嚴遵綱紀為先,而晉武帝卻恰恰相反,在這樣一個開國皇帝的帶領下,西晉的極速滅亡也就好理解了。

    分封制度,晉武帝司馬炎認為,曹魏之所以亡國,主要原因就是沒有使分封各地的曹氏子孫掌握重兵,所以,當司馬氏篡權時,只能坐以待斃。為了避免重蹈覆轍,晉武帝不僅在全國分封五十七個王,而且給予他們掌握重兵的權力。由於司馬氏是以曹魏官員的身份代魏稱制,所以,晉武帝對非宗室以外的州郡官員非常不放心,擔心他們手握重兵會威脅司馬氏的天下。於是,在給予諸侯王典兵的的同時,裁撤了州郡官員的全部兵員。尚書左僕射山濤就勸諫晉武帝“不宜去州郡武備”,但司馬炎根本聽不進去。由於這些諸侯王人人覬覦帝位,手中的重兵就成了他們爭奪帝位的利器,最終導致了“八王之亂”的發生。

    “八王之亂”平息後,使西晉王朝元氣大傷,恰恰給了北方遊牧民族侵擾中國的機會,中國正式進入了“五胡亂華”的混亂局面。由於州郡官員手中無兵,當劉淵、石勒、汲桑、王彌等起兵亂華時,“郡國多以無備,不能制服,遂漸熾盛”,最終釀成了亡國的悲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旋流曝氣器優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