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品讀二十四史

    根據《三國志》記載,建興十二年(234)春,諸葛亮率蜀軍從斜谷出兵,駐紮在五丈原,目的是以此為跳板,進攻魏國。

    魏國對此非常重視,派出了最能打的司馬懿迎戰。司馬懿的魏軍駐紮在渭南一帶,跟蜀軍對峙。

    這不是蜀軍第一次北伐了,之前的幾次北伐,蜀軍有輸有贏,可都無一例外的主動撤軍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後方糧草供給不上,而魏軍又不是一下子能被擊敗的,諸葛亮很苦惱。

    這次諸葛亮學聰明瞭,他開始學曹操屯田了,他把軍隊分成兩部分,一部分跟魏軍對峙,一部分開荒種地,想要實現軍糧的自給自足,達到長期跟魏軍作戰的目的。

    可惜啊,當年八月,在跟魏軍僵持一百多天以後,諸葛亮病死在了軍中。蜀軍無主,只好撤退回家了,蜀國也喪失了這次北伐的大好機會。

    蜀軍撤退的時候,魏軍吸取前幾次的教訓,並沒有追擊,只是在對手徹底撤離以後,司馬懿才趕到蜀軍的駐紮地巡查,之後他感慨,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

    如此而已

  • 2 # 汐水柔情

    據史書《漢晉春秋》《晉書》《資自通鑑》記載,死諸葛嚇走活仲達十萬大軍是確實存在的事蹟,但是更準的說法是:死諸葛驚走活仲達。

    在三國曆史後期最精彩的莫過於諸葛亮與司馬懿的對決,一個善攻,一個善守,是歷史上非常罕見的軍事對決,大家看《三國演義》對諸葛亮與司馬懿用兵有所瞭解,但是在歷史上諸葛亮與司馬懿正面對決一共只有三次,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第一次:誘敵深入,全殲司馬懿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魏國統帥曹真去世,換司馬懿,司馬懿深知不是諸葛亮對手,採取守勢,而諸葛亮糧草跟不上,常此耗下去,只能退兵,於是對司馬懿採取了誘敵深入,全殲司馬懿之計,諸葛亮派兵擊敗郭淮,趁機割取上封小麥,然後與司馬懿大軍相遇,一直撤退,司馬懿一直追,但是就是不肯攻擊諸葛亮,最後追到滷城,滷城之戰拉開序幕,司馬懿身邊的謀士賈詡、魏平嘲笑司馬懿畏蜀如畏虎,司馬懿忍受不了這種恥辱,派張頜從側面攻擊王平,自己正面迎接諸葛亮,結果是張頜戰敗,司馬懿自己也被打的破甲三千甲首,損失慘重,諸葛亮準備追擊,無奈李嚴運糧不濟,諸葛亮只能放棄這個機會趁勝追擊,不久諸葛亮退兵,司馬懿命張頜追擊,張頜被諸葛亮射殺;對於這段歷史大家可能不熟悉,但三國演義中火燒上方谷的片段大家熟悉吧,火燒上方谷的原型就是滷城之戰,只是沒有火燒一說;

    《資治通鑑》:建興九年(231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攻祁山,始以木牛運。時曹真病重,司馬懿都督關中諸將出拒。諸葛亮割麥於上邽(今甘肅省天水縣)。司馬懿追亮至滷城(今甘肅省天水市與甘谷之間),掘營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譏。同年五月,諸葛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司馬懿,漢軍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於是司馬懿退還保營。六月,李嚴因運糧不濟呼諸葛亮還師。張郃追亮退兵至木門,中箭身亡。

    第二次:司馬懿趁機偷襲諸葛亮,終慘敗而歸

    諸葛亮五次北伐,也是最後一次北伐,諸葛亮派虎步監孟琰駐武功水北,適逢水漲,阻斷了諸葛亮和孟琰的聯絡。司馬懿趁機出兵進攻孟琰。結果諸葛亮一方面派工兵架橋,一方面派弩兵向司馬懿的部隊射箭,司馬懿看到士兵損失慘重,橋快架好,只好撤退。之後魏、蜀兩軍相峙了百多日,其間諸葛亮多次派人挑戰,司馬懿軍始終堅守不出。其後諸葛亮故意讓人帶一套女人的衣服、頭巾送給司馬懿,表示司馬懿就像女人一樣,司馬懿只能千里請戰,給自己不出站找理由。

    第三次:死亡對決

    諸葛亮由於操勞過度,死於軍中,臨時之前,安排好後世,也留下了對司馬懿的最後一計,諸葛亮臨時前已經準備好一尊自己的木像,對姜維說,自己死後司馬懿必定摔大軍追擊,要楊儀和費禕統領各軍撤退。由魏延、姜維負責斷後。不久,諸葛亮在軍營中與世長辭。而楊儀、姜維按照諸葛亮臨終的部署,秘不發喪,整頓軍馬從容撤退。這才有了死諸葛嚇走活仲達十萬大軍的笑話,那麼具體過程是怎麼樣的呢?

    司馬懿認為諸葛亮已死,率軍追擊,姜維推出雕刻成諸葛亮模樣的木雕並率領大軍回返,司馬懿看到諸葛亮(木雕),認為諸葛亮裝死引誘魏軍出擊,趕緊飛馬撤退,奔行數里,司馬懿數次問左右將領:“吾頭尚在否”?眾將俱回:“尚在”。司馬懿不敢再追趕。於是蜀軍從容退去,進入斜谷後,才訃告發喪,而此事後來也被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 司馬懿聽聞蜀軍在斜谷發喪後自嘲道:“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其後,司馬懿視察蜀軍遺留的營寨,感嘆說:“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引用《晉書》《漢晉春秋》《資治通鑑》

    在中國歷史上一人嚇走十萬大軍,諸葛亮是唯一一個做到了的人。另外死諸葛驚走活仲達,還是一個成語比喻人雖然死了,但餘威還在,用餘威嚇退敵人。可見司馬懿在歷史上是多麼的怕諸葛亮,率領十萬大軍,既然怕一個死人,中國歷史上恐怕也只有司馬懿能做到這麼猥瑣了,我想不出第二人。

  • 3 # 亭殿閣

    在《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楊儀等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於是儀結陣而去,入谷然後發喪。宣王之退也,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之時,“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為了使得使得渭濱附近的百姓不會受到兩軍交戰的的影響,又能夠擁有足夠的糧草維持漢軍與魏軍的持續作戰,諸葛亮索性讓漢軍與渭濱居民一起屯田,對渭濱居民秋毫無犯,此舉可謂仁義之典範,與當初魏雍州刺史郭淮因為缺糧而強徵當地民眾糧草形成鮮明的對比。然而此舉也讓漢軍處於比較危險的境地,漢軍的行軍動向完全暴露在當地居民眼皮底下,只要漢軍稍微有動向,夾在渭濱居民中的魏國奸細就會直接報告給魏軍,因此,在諸葛亮病逝以後,司馬懿很快得到訊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追擊撤退的漢軍。

    諸葛亮在臨終之前作出的部署是這樣的:“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意為讓魏延負責斷後,姜維跟在魏延後面輔助,假如魏延不肯斷後,那就不管他了自己撤退。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然拒絕斷後,率軍離開了,當時沒有人知道魏延想幹嘛,而此時司馬懿追兵已經逼近漢軍,當時負責統領大軍的楊儀驚慌失措,一旦被司馬懿追上,漢軍有覆滅的危險,北伐軍全軍不到十萬,魏延又帶走了2萬斷後部隊擅自離開,楊儀手下不過八萬兵馬,司馬懿的追兵不下十五萬,以步兵為主的漢軍肯定跑不過擁有數萬騎兵的魏軍,漢軍此時兵力劣勢又群龍無首,打肯定打不贏,但是逃,也逃不掉了,這的確是在諸葛亮的意料之外。

    按照諸葛亮原先的設想,魏延如果不肯撤退,那麼肯定會堅持繼續北伐,那就讓魏延這2萬兵馬去與司馬懿繼續交戰,就算打輸了,這段時間,主力部隊早就安全撤回了,這樣一來最少不至於全軍覆沒,不管魏延撤不撤,司馬懿肯定會追的,這不就是諸葛亮生前夢寐以求的與司馬懿決戰的機會麼?以魏延的軍事能力,說不定真能創造奇蹟以少勝多打敗司馬懿呢,所以說,無論魏延是戰還是撤,漢軍主力都能夠保全。

    出乎諸葛亮意料的是,魏延的舉動比他想象中還要瘋狂,他既不率軍斷後,也不留下來與司馬懿對峙,而是率軍消失了,後來大家才知道,消失的魏延居然跑到漢軍的後方斷絕閣道,阻斷漢軍退路,魏延這樣做,是想逼迫楊儀將軍權交給自己。“哈哈,我要讓你們知道,沒有我魏延,你們根本不是司馬懿的對手!沒有我魏延斷後,你們根本就抵擋不了司馬懿的追兵,到時候你們還不是得乖乖讓出軍權求我回來對付司馬懿!”魏延正打著這個如意算盤,可他發現居然一直沒有人來求他出面對抗司馬懿,漢軍已經全身而退。

    原來當司馬懿即將追上漢軍之時,姜維急中生智,讓楊儀“反旗鳴鼓”假裝要主動進攻司馬懿,姜維原本只是負責輔助魏延斷後的,然而此時全軍總指揮楊儀居然接受了姜維的指揮,司馬懿見漢軍主動進攻,害怕中計,於是率軍後撤,姜維乘機帶領漢軍全身而退,而當地留下一句諺語“死諸葛走生仲達”。

    需要說明的是,這個故事不只是記載於漢晉春秋,在另外幾本史書中,比如《晉書》、《資治通鑑》都有相關記載,所以其真實性,還是毋庸置疑的。

    參考文獻:

    《三國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桃木可以做傢俱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