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知道怎麼取名152

    如果1944年盟軍在挪威和巴爾幹半島登陸,會被打的很慘的。

    原因:巴爾幹半島臨近羅馬尼亞,是德軍的重要原油基地,怎麼可能會讓你隨意登陸,而且那裡已經超出了大部分盟軍飛機的航程,讓蘇軍支援嗎?不可能,前線缺人......。

    至於挪威,可得而犯焉?雖然那裡近於巴爾幹,但是挪威也是一個重要的鎢砂產區,那裡有重型海岸炮,可以打二十多千米,你還登陸?

  • 2 # 闊海6013

    二戰時期,由中、美、蘇、英、南斯拉夫、保加利亞等多個國家,結成同盟,對法西斯軸心國德

    、意、日,進行大規模反擊。歐洲戰場,盟軍實施霸王行動,近三百萬部隊,分別在馬哈灘、猶他灘、金灘等幾個登陸點,一舉登成功。但灘頭的損夫巨大!

    盟軍為什麼不選擇在巴爾幹半島登陸呢?巴爾幹半島位於南斯拉夫,為反法西斯盟國,如選擇在巴爾幹半島登陸,可以很快與打到(德國鄰國)保加利亞的蘇聯軍隊會師,更有效地配合作戰,且越過保加利亞,便可直接攻入德國。戰線比西歐短,灘頭損失會小,可以比從諾曼底登陸,更早的搶佔地盤,更早的結束戰爭!

    個人認為;在盟軍反攻前,德軍就己侵佔南斯拉夫,盟軍登陸時德軍己撤離(相關資料記載,德軍一位高階軍官說,盟軍登陸時,德軍己從南斯拉夫撒離),應屬盟軍誤判,而未選擇在巴爾幹半島登陸!

    為什麼盟軍不選擇在挪威登陸呢?挪威地處日德蘭海峽的入海口,為天然良港。是德國鐵礦石海運的咽喉要道;是盟軍與軸心國爭奪的戰略要地,早在1940年德國發起威塞演習行動時,與英軍交火後,就佔領了挪威全境;挪威國力弱,在作了一段抵抗後,傀儡政府就宣佈向德軍投降了。鑑於挪威當時各方面的現實狀況,顯然盟軍不宜選擇在挪威登陸!

  • 3 # 戰略論

    按照問題的意思應該是指盟軍放棄在義大利和法國的登陸,而轉向巴爾幹半島和北部的挪威,那麼我們來分析下盟軍在這兩個地區可以得到什麼。

    如果盟軍選擇在巴爾幹半島登陸,最開始應該選擇登陸希臘的最南端,因為這樣可以儘可能得到多的空軍掩護,而且由於寬度較窄德軍也無法投入大量的地面部隊發起強大反擊,隨後盟軍地面部隊會向內陸登陸,進攻基本會分為兩個方向,一個是進軍南斯拉夫和那裡的鐵托遊擊部隊匯合進而向德國本土推進;另一個是進軍保加利亞進而向羅馬尼亞進軍,佔領羅馬尼亞的油田。介於盟軍在西線所採取的戰略,在巴爾幹半島依舊會延誤其戰略,即在寬廣戰線上進行全面的推進。

    從戰略上來看,盟軍開闢巴爾幹戰線意味著威脅到在蘇聯境內作戰的整個東線德軍的側翼,尤其是在烏克蘭的德軍面臨著前後夾擊的危險,這很有可能會迫使東線德軍進行全面的戰略撤退,尤其是放棄北面的波羅的海地區,以撤退到防線大大縮短的地帶,更加謹慎的選擇會直接選擇在奧地利-捷克-德國一線進行據守,這裡是寬度最窄的地帶,不過這個可能性很小,希特勒不會放棄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的油田,東線的防線至少要將這些油田包含在內。即便如此,盟軍在巴爾幹可開闢的戰線寬度也遠不如實際的西線戰場,這意味著盟軍地面部隊的數量優勢發揮不出來,無法牽制更多的德軍,只有開闢更長的地面戰線才能迫使德軍的兵力愈加分散,防禦愈加薄弱。

    至於登陸挪威問題,且不說登陸挪威的成功問題,挪威對於德國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鐵礦石,佔領挪威則意味著切斷了德國鐵礦的來源,長遠來看會最終極大的削弱德國的戰爭能力,不過就短期的軍事角度而言,佔領挪威實在意義有限,最大的意義就是可以從地面進入芬蘭從而使芬蘭徹底退出戰爭,不過即便盟軍不進攻芬蘭,在1943年後芬蘭也已經開始和德國保持距離了,退出戰爭只是時間問題。除此之外,登陸挪威再無其他意義,並不能牽制太多的德軍兵力。

    對於盟軍來說,打敗德國最快的方法就是儘可能開闢更長的戰線來分散德軍的力量,尤其是緩解東線蘇軍的壓力,這也是蘇聯最迫切的要求,登陸巴爾幹和挪威無法牽制大量德軍,自然也就無法削弱德軍的防禦力量,戰爭持續的時間會延長。介時盟軍會發現他們還是需要在西線發起登陸,才會達到其戰略目的。

  • 4 # 兵器世界

    這個想法不切實際。

    分兵兩路在巴爾幹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登陸會嚴重分散盟軍的兵力,以諾曼底登陸盟軍300萬人的兵力投入來看,英美聯軍的力量並非沒有上限,兩路分散很有可能任何一個戰役企圖都完成不了。

    除此之外,參考義大利戰役的教訓,複雜地形並不適合盟軍大兵團發揮優勢,盟軍登陸義大利本打算一路向北攻佔整個義大利,然後繞道奧地利直搗黃龍,也就是趕在蘇軍之前攻入波蘭腹地快速消滅納粹德國,阻止蘇軍對東歐的佔領。可結果如何世人皆知,德軍利用義大利半島狹窄、複雜的地形節節抵抗,僅在古斯塔夫防線和安齊奧海灘就阻止了盟軍長達4個月有餘的攻勢,且有上萬名盟軍陣亡,這個事實證明從狹窄半島登陸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義大利戰役證明,再複雜地區作戰,機械化部隊和龐大兵力資源都不算優勢。幾十年後北約攻擊南聯盟和阿富汗都是以空中打擊為主。

    義大利戰役期間負責抵抗的凱瑟琳C集團軍兵力羸弱,起初不過21個殘缺的師和370架作戰飛機,安齊奧海灘登陸戰開始後希特勒調來大批援兵,主要是幾個剛從庫爾斯克扯下來的黨衛軍,但這依舊不能改變實力差距。凱瑟琳對面的亞歷山大將軍麾下的第15集團軍,在技術兵力上佔有壓倒性優勢,包括4000架飛機和3000艘戰艦,共計擁有19個齊裝滿員的師。不過,盟軍的坦克和龐大兵力被複雜地形分割無力速戰速決、戰略轟炸也難以發揮優勢,僅在安齊奧海灘發起進攻的5個盟軍師就差點全軍覆沒!換做是在巴爾幹半島登陸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

    兩個半島登陸確實意義重大,但卻難以實現戰役目標。

    巴爾幹和斯堪的納維亞(挪威)確實是德軍的軟肋,相比義大利這條直搗黃龍的捷徑,巴爾幹方向有德軍重要的戰略資源石油,斯堪的納維亞也有純度高達70%的鐵礦石,任何一樣都是德國持續戰爭而必不可少的,可以說:失去了這兩個地區的資源,用不了一年德軍就要用拳頭作戰了!但是攻佔瑞典的鐵礦山和羅馬尼亞的油田真的就有這麼容易嗎?恐怕不見得。

    瑞典的鐵礦山在該國北部,也就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寒冷的北部地區,鐵礦中心基律納市在北極圈以北145公里,人口僅有幾萬人。而且基律納西部是平均海拔1000多米的斯堪的納維亞山脈,要從海上登陸挪威建立基地然後攻佔瑞典鐵礦山,英美盟軍必須要穿過高山和雪域叢林,其難度絕對比克萊斯特攻佔高加索要困難得多。而且,德軍海上狼群也不可忽視,駐紮在挪威各個機場的空軍也能威脅到盟軍的海上補給線,就算是成功攻佔基律納,如何應對德軍的反撲也是個問題。總之登陸挪威絕對沒有登入諾曼底輕鬆。

    巴爾幹方向的石油資源集中在羅馬尼亞的普羅耶什蒂油田,以及匈牙利、奧地利的部分小型油田,這裡距離巴爾幹半島海岸線相去甚遠!盟軍不可能深入亞得里亞海走捷徑取道南斯拉夫,只能先攻佔希臘然後再幹掉保加利亞,之後才能深入羅馬尼亞腹地,想也知道這一路打過去至少需要3~4年才能做到,像登入諾曼底那樣大半年結束戰爭是不可能的。因為保加利亞一直沒有派軍隊到蘇聯作戰,軍隊作戰能力實力可觀,加上當地德軍共有不下40萬可動員兵力,統治南斯拉夫的烏斯塔莎也有20多萬兵力可用。再加上巴爾幹多山且交通原始更不利於盟軍機械化部隊作戰,可以說從這裡登陸正是德軍期望的。

    二戰盟軍利用了希特勒寸土必爭的愚蠢,採取重點突破、直搗柏林的作戰方針,不可能採用先攻佔巴爾幹和挪威的策略。

    考慮到整個二戰德軍分佈之廣,盟軍並不打算和偏遠的德軍正面作戰,而是集中兵力在東西兩個方向擊垮德軍主力,以最快的時間攻佔德國本土結束戰爭,此外還要避免希特勒將偏遠地區的佔領軍調回加強本土防禦。

    1945年德軍投降之時,挪威和丹麥方向還有將近40萬德軍、奧地利和捷克方向還有上百萬的中央集團軍和A集團軍群、義大利北部的C集團軍群還有20餘萬人、蘇聯庫爾蘭半島上還有10多萬德軍負隅頑抗,這都是盟軍故意不去招惹的德軍部隊,倘若他們全部調回德國本土決戰,那將是盟軍的噩夢,因此避免攻擊挪威和巴爾幹,取道距離最短的法國擊敗德國是整個二戰的戰略方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藥物可以在不產生依賴的情況下,緩解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