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現在很多人寫文章,各種自媒體、公眾號、大V,每個人都在表達意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乏一些很精彩的東西,但是什麼樣的作品、觀點可以像名著一樣?如果做不到,為什麼?

11
回覆列表
  • 1 # 安邦治國

    問者:問什麼樣的作品才能流芳千古?

    我所認為的經典,可以傳世,大概有這麼幾種:

    1.】時代呼聲

    首先要反映本身時代的一些特點,他不能是某個個人的抒發情感的產物,而是一個時代的呼聲。

    譬如魯迅先生的《孔乙己》、餘華的《兄弟》等作品,他們都從不同程度,不同方面上反映了當時中國中國人的一些精神狀況和生活的狀態。不僅具有文學意義上的價值,還有可以讓我們直觀的去感受那個時代社會風貌是如何的,對其歷史研究也有些“以詩求史”的意思。

    也就是說他們並不是個人發牢騷說今天的菜漲價了,明天的肉掉價了,而是切切實實的憑空構建出一個社會環境,一個世界不展開來讓你深入其中,瞭解到當時的社會環境是如何。文學意義上,這既是個人才華的運用,也是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應運而生。

    譬如《文言語言專題研究》、《中國修辭通史》等作品。不提其中存在的諸多學術性的專有名詞,只提它單在某個領域涉及之深,都讓普通人無法企及。這個經典是不接觸大眾的,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而且學術性研究一般都比較枯燥,除去對這領域具有濃厚的興趣,正常情況下,普通人根本無法讀懂這類經典。

    這類學術性經典著作,他一般都是“術業有專攻”者的最愛。不同於一般文學經典著作,它給人類社會的推動是無比巨大的,涉及已經不單單是文學一類,而是專注學術性的文字表現方式。文字的表達方式是次要,重要的是其中的學術研究價值。

    就像是錢鍾書的《圍城》、馬克李維的《偷影子的人》等作品。他們這些作家去描寫一個地點、人物、故事,所構成的環境在讀者腦中並沒有形成準確的“世界”環境,只是在探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或者說是個人成長的經歷所思所考。

    其實最想舉的例子還是曹雪芹先生的《紅樓夢》,還有魯迅先生在《故鄉》描寫豆腐西施的場景,人物形象活靈活現,那種真摯的感情也好,複雜的人性也好,都是躍然於眼前的。這就考驗作者的人情練達與個人思考之間研究是否透徹,筆力能否直戳人心。

    另外我們所熟知的詩詞歌賦皆是經典,“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意氣風發,“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哀怨,“四萬萬人齊下淚,何處是神州?”的憤懣。“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辰。”的逍遙等等。

    這些動人之至直觸心頭的筆尖,讓你讀著就恨不得仰天大笑,恨不得雙目含淚,怎能不說是經典呢?

    文/張安國

    點關注 不迷路

  • 2 # 小城故謚

    司馬遷的《史記》被後人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這是魯迅評價《史記》的話,“史家之絕唱”是評價《史記》的史學價值,說它是歷史著作中的“絕唱”;“無韻之離騷”是評價《史記》的文學價值,說它可以和屈原的《離騷》媲美。

    《史記》的文采歷來為中國文學界所稱頌,它開創了中國傳記文學的先河。

    司馬遷像一個出色的畫家,以他那十分傳神的畫筆,為我們勾畫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畫像;又像一位善於捕捉瞬間的雕塑家,以他那鋒利的刻刀,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個風采各異的雕像。

    在《史記》這座人物畫廊裡,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歷史上那些有作為的王侯將相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計藏身的士人食客、百家爭鳴的先秦諸子、“為知己者死”的刺客、已諾必誠的遊俠、富比王侯的商人大賈,以及醫卜、俳優等各種人物的風采,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啟迪。

    司馬遷創造性地把文、史熔鑄於一爐,為我們寫下了一部形象的歷史。所以,魯迅先生稱讚《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對古代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首先,從總體上來說,《史記》作為中國第一部以描寫人物為中心的大規模作品,為後代文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基礎和多種可能性。

    《史記》所寫的雖然是歷史上的實有人物,但是,通過“互見”即突出人物某種主要特徵的方法,通過不同人物的對比,以及在細節方面的虛構,實際把人物加以型別化了。《史記》為中國文學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

    在後代的小說、戲劇中,所寫的帝王、英雄、俠客、官吏等各種人物形象,有不少是從《史記》的人物形象演化出來的。在武俠小說方面,除了人物型別,它的體裁和敘事方式也受到《史記》的顯著影響。

    中國傳統小說多以“傳”為名,以人物傳記式的形式展開,具有人物傳記式的開頭和結尾,以人物生平始終為脈絡,嚴格按時間順序展開情節,並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評論,這一切重要特徵,主要是淵源於《史記》的。

    後世小說多以《史記》為取材之源。其中比較典型的有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孫皓暉的《大秦帝國》和寒川子的《戰國縱橫》。戲劇方面,由於《史記》的故事具有強烈的戲劇性,人物性格鮮明,矛盾衝突尖銳,因而自然而然成為後代戲劇取材的寶庫。

    在傳記文學方面,由於《史記》的紀傳體為後代史書所繼承,由此產生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傳記。

  • 3 # 淡淡一掬水

    啟迪人認識自然和啟發人看待人生的文章經久不衰,因為這類文章就總結歸納這方面問題給後人看的。

    但經久一千年而不被質疑的文章是不存在的。因為一千年以前的人基於一千年前的現狀和在他之前的經驗積累寫出來的,對他以後的情況只能大概估計一個趨勢。前知一千年人後知一千年的神人是沒有的。人對自然和人生的看法是不斷積累的過程。以一千年以後有了豐富知識的人看待一千年以前人看問題,總能找出不足來。因為一千年前的人,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的認識,還沒有達到後一千年人歷史發展階段。

    農業文明時代生產方式和生產力長期固定不變,唐朝寫的詩清朝人讀來也會親切可親。但工業文明時期生產方式變動較快,昨天的荒原,今天變成工廠,唐朝的文學作品就不適應於工業化時代了。在全球一體化、生產方式變為數字化經濟時代,再用唐詩感染人,真正會有隔世感,一個整天捻斷幾根鬍鬚才覓得一個恰當詞句,真是瞎耽誤功夫,吃完肯德基快餐,還要趕一場資訊釋出會呢!哪裡有跟你“咿咿呀呀、之乎者也”的閒工夫?

  • 4 # 文德

    我們知道曹雪芹為了紅樓夢嘔心瀝血,批閱十載,這是要寫出流傳千古的作品要花費的時間。誠然,不乏有李白王勃之類的天才,隨手一寫便是精彩的詩篇。可絕大多數名作還是靠精心打磨而成的。這還只是寫作品花費的功夫,在寫這些作品之前的積累又是多麼漫長的過程呢?然而,你看現在網路上的文章,有多少是花時間反覆修改的,又有多少是隨手寫下便發表了的。而寫這些東西的人又看過多少書,積累了多少人生經歷呢?新奇的觀點也許會讓人眼前一亮,但要經歷得住時間考驗的必然是那些深入人心的東西,這些東西也許是骨感的現實,也許是瑰麗的想象。這些東西都是建立在對現實的洞察與感受之上的,有了這些東西,寫作的技巧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

  • 5 # 外星尊者

    太輕浮,自以為是,這個問題太大太遙遠了,

    即使你寫得再好,現在己經是著名的學者,也難寫出流芳百世之佳作,口氣大隻是學而不識之徒,

  • 6 # 不負時光的少年

    說真的,沒有什麼能一直讓人們記住的作品,除非是一些必須要記住的,因為人類只會記住他們需要的,就算是需要的東西,也是佔時的,因為時代在變,人也在變,時代和人都在變,那事就會變,事變了,大家的需求就變了,需求變了,人類就會去尋找新的事物

  • 7 # 荒唐鹽

    名著是什麼,反映出當代人民的夙願,反映出當代人民的精神和生活狀態,讓後人讀到你的作品能夠了解到我們這個年代的東西。

  • 8 # 來自生活的真諦

    文學作品說到底不能脫離實際生活,不能脫離作家要表現的當地歷史文化和人文特點,而許多文學作品,之所以如過眼煙雲般地一閃而過,歷史無名,主要是缺少深度,缺少歷史內涵,缺少文化厚度。何謂文化,我認為文化就是各種綜合性知識的積累。例如陳忠實、賈平凹、莫言、餘華、王蒙、汪曾祺、遲子建、馮驥才等等,例如對我影響最深的路遙的作品,例如我們山西的先鋒作家呂新。他們能寫出給人以啟迪,能催人奮進的作品。正如許多大作家站在故鄉的立場上描述一個時代的風雲變幻一樣,從中折射出整個社會波瀾壯闊的變化和縮影。[加油][給力]

  • 9 # 追逐夢想的的人

    秦始皇,他修建了長城,讓我們國家免受邊緣國家的侵擾,另外他還任用名將蒙恬打敗了匈奴。這些非常偉大的功績,我們都不能遺忘。

  • 10 # 千里嬋娟moon3542

    李白、杜甫、蘇東坡等大文豪的作品,別說流芳千古,就算上億年,也依舊不朽。只要人類存在,他們的作品就存在。永垂不朽的,是他們那偉大而崇高的靈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年過四十歲,沒老婆,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