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為什麼很短時間就亡了,可以有一下幾點。
六國雖然在軍事上已經被你打趴下了,那些王、那些貴族要不死了,要不給你弄到咸陽去了,但是每一個六國的原住民心裡其實想的,我是楚華人,我是齊華人。因為時間太短,他是同一代人,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你想消除掉他對原來國家的那個情感認同,太難了。
當然你秦始皇有軍事實力的時候,鎮得住的時候,大家也不敢說什麼;可是整個國家萬一風吹草動,這種情感聯絡的力量就會呈現出來。比如說陳勝吳廣起義,他手下有一個大將叫周市,這個人是楚華人,他帶兵也打到了原來六國當中魏國的那個故地,他就要當魏王,他有這個想法。但是他敢嗎?他不敢。最後沒辦法,只能怎麼樣?在民間把原來魏王的一個公子,叫魏咎給找出來,扶上王位,然後這個周市只敢自己當一個丞相。
項羽那兒也是這個問題,項羽其實根正苗紅,是楚國的貴族了吧,他爺爺是項燕。但是怎樣?他想當王的時候,他旁邊有一個老師叫范增,鴻門宴上大家知道這個老頭,很厲害的,他就阻止了。說你不能當這個王,你得把原來楚王的那個嫡系子孫給找出來。
找來找去,找出來個誰呢?是楚懷王的孫子,叫熊心,楚王家族姓熊。熊心這個毛孩子在幹嗎呢?在農村裡放羊呢,就這麼一個放羊的小孩,那個時候也沒有親子鑑定,到底是不是楚懷王的嫡系子孫,其實也不知道。但是沒辦法,人家熊家才是楚國正根的王,你項羽要想在出國動員民力,你還真缺不了這杆大旗。
尤其是楚懷王,楚懷王大家知道,就是屈原老覺得很哀怨的那個王,不要去秦國,我對你很忠誠,你怎麼看不起我,寫《離騷》就是跟這個楚懷王講的。後來這個楚懷王到秦國,後來沒讓他回來,所以楚懷王是秦楚仇恨的一個重要的標誌性人物,所以把他的孫子扶上臺,項羽的軍事力量才有了一些正當性。所以你看,這個情感力量很重要,秦始皇這股力量他沒有辦法把它幹掉。
而更要命的是,秦國親手在這個自己新組建的系統當中,培養了自己的掘墓人,誰呀?就是那些基層的公務員。因為你想,秦國總部派人來當縣官,當分公司的總經理,你只能派一個人,你總不能連中層幹部也派吧?那這些人怎麼產生?一定是在當地產生,而且是當地的那些世家大族,他們有威望、有號召力,還有一些文化和行政經驗,你只能靠他們。
可是這些人心裡想,我這個仕途上面有天花板的,我不是秦華人,我又升不上去;而且我的情感認同又是針對當地,而不是那個千里之外的咸陽。所以一旦當地豪強崛起的時候,這個就是陳勝吳廣之後的一個全國性的普遍現象,就是底層的公務員配合造反的豪強,殺秦國派來的縣官。
比如說劉邦手下那個著名的丞相蕭何,就是劉邦老家沛縣的底層公務員;還有繼任漢朝丞相的那個曹參,有一句成語不是叫蕭規曹隨嗎?這兩個人都是沛縣的底層公務員,結果都去幫劉邦去造人家秦國的反,這是秦始皇親手放出來的一個魔鬼,當地認同仍然強於全國性的認同。
那秦始皇漏算的第二點呢?是沒搞明白原來六國的那些貴族、王族的真正作用,表面上他們很無能,因為他們發明不了一套制度,跟你秦國競爭。可是很多他們當地的那些問題,是他們在處理,而且是長久以來積累了一套低成本的處理方法。比如說趙國和燕國,雖然打仗打不過你秦國,可是北方匈奴的邊患可是他們死死地扛住的,比如說趙國的著名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就是為了防備匈奴。現在整個國家機器被你秦國接管了,你來啊,原來我處理的問題你來處理啊。
你想,原來趙國的那些北方邊境的當地的老百姓還是官員,對付匈奴可是有一整套辦法的。好,現在官員沒了,趙國的那些貴族也沒了,你來處理。你處理不了,你沒有相關的知識,你只好用笨辦法、蠻力氣。
所以你看,秦國原來在滅六國的時候有兩支重要的軍事力量,一個是王翦、王賁父子,一個是蒙驁、蒙恬父子。現在怎麼辦?你只好把他們和他們的直屬部隊一直派到北方去抵抗匈奴,而且加上修長城,長城本質上也是為了防範匈奴,對吧?一共加起來80萬人,這可都是秦國的主力軍。
再看南邊,楚國原來跟南方的什麼百越、南蠻作戰,它也有一套低成本的方法。你作為一個外來人秦華人,現在歸你處理了,你處理看看。所以秦華人只好再用蠻辦法,派了50萬大軍南征。北邊80萬,南邊50萬,加起來可就是130萬的主力部隊遠在邊關。那請問,你內地的城防有什麼力量來承當呢?怎麼看得住那蠢蠢欲動的六國呢?
當然秦始皇也有自己的算計,他把六國原來府庫裡的武器全部運到了咸陽,化成了鐵水,鑄成了十二個金人,就是鐵人。秦始皇說,你沒有武器,你還跟我來什麼勁,你還打什麼仗?但是你也漏算了,民間有武器,至少老百姓一家一戶還有一把操刀吧,那玩意兒掄圓了也能上戰場。更何況,實在把老百姓逼急了,木棍削尖了也不是不能當武器。
所以後來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全國打亂,攻下秦國管轄的那些縣城,簡直就勢如破竹,動不動就攻下縣城,殺掉縣官,繼續往西打,一個多月就打到了咸陽城下。所以你想,它內地已經空虛到了什麼程度。我們覆盤的時候,清晰地能夠看到這個規律,就是當你原來那麼大的軍事力量,你用高成本去處理原來本地化的問題的時候,你的成本,你負擔不了。這也是我們講,為什麼秦國是死於大有大的難處,這是第二個原因。
那秦始皇漏算的第三點,是你原來的那套制度,你覺得很好,很有自信。可是一旦在全國推廣,它能不能起到原來的作用,這可不一定。物理學上有一個常識,就是一個系統之內,一個引數如果大到一定程度的話,這個系統會崩潰的。秦始皇熟悉的那套制度,原來僅僅在秦國這個小地方執行它有效,比如說你徵發一個民夫到邊關戍守,在秦國那麼個小地方,從老家走到邊關,三天可能就夠了。
可是當你把這套制度推廣到全國的時候,會出問題的。比如說陳勝吳廣為什麼造反?因為他們是安徽的農民,你把他徵發到北京,當時的漁陽,那要走多遠的距離啊,那要走多少天?這當中的不確定性就會充分地放大。可是你原來的法律制度沒有改,你一直規定誰失期就當斬,就是按照規定的日子你沒走到,我就殺你的頭。
按說這只是一個嚇唬你的法律,可是當他面對這麼大的不確定性,幾乎人人都要被你殺,所以陳勝吳廣只好揭竿而起。你看,這就是制度沒有根據它的管制的市場的規模隨時變化,而產生的一個結果。
而這樣的事情可不是一個孤例,劉邦為什麼要造反?他是亭長,底層公務員,帶領一幫徵發的民夫向邊關走。沒走到,也是失期當斬,那怎麼辦?只好大家逃亡。劉邦說,你們都去吧,我一個人頂著這個雷。大家說,我們也不走,我們也沒地兒去,跟你一起當強盜吧,於是在芒碭山落草為寇,然後才有漢高祖斬白蛇起義,這後面這一大套故事。這些人是因為你制度的僵化而走到你對立面的,所以後來很多史學家批評秦朝殘暴,其實哪裡是殘暴,它就是制度不能與時俱進的一個結果。
其實回到原來秦國那個小地盤裡看,它有些制度還挺人性化的。你比如說它徵發民夫,往往是從23歲開始。按照當時人的觀念,20歲男子成丁,就是成為可以為國家負擔義務的人。但是為什麼20歲成丁,23歲才徵發他呢?因為當時有一個觀念,叫三年之耕,而有一年之蓄。什麼意思?就是一個男子耕作三年,存的餘糧可以多吃一年。所以你看,20歲你成丁,你自己種糧食,你攢糧食,攢到23歲的時候,你看,你已經有一年的餘糧,這個時候你為國家服務。你看,它考慮得挺周到啊。
再比如說,它徵發的人都是國家頒給你土地,你是中產階級,你家裡是有老婆、有孩子、有房有地的人,對吧?你為國家打仗,然後國家賞給你什麼爵位、賞賜、土地,你家裡有老婆,你肯定就不容易造反。
可是當你管理全國那麼大的地盤的時候,當你的成本支出你已經無法負擔的時候,它就要多徵發人,結果就徵發什麼人?叫閭左。閭左是什麼?就是在門口左邊住著的那些人,什麼人?窮人,無產階級。無產階級你把他搞急了,他失去的只是鎖鏈,得到的將是整個世界,他就跟你玩兒命。
所以閭左之人是不能徵發的,但是當你的地盤大到一定程度,成本負擔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就必然會走上這一步。所以秦帝國是怎麼死的?它不是因為殘暴而被害死的,它是因為自己從一個瘦子變成一個胖子,活活得把自己撐死的。
秦國為什麼很短時間就亡了,可以有一下幾點。
六國雖然在軍事上已經被你打趴下了,那些王、那些貴族要不死了,要不給你弄到咸陽去了,但是每一個六國的原住民心裡其實想的,我是楚華人,我是齊華人。因為時間太短,他是同一代人,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你想消除掉他對原來國家的那個情感認同,太難了。
當然你秦始皇有軍事實力的時候,鎮得住的時候,大家也不敢說什麼;可是整個國家萬一風吹草動,這種情感聯絡的力量就會呈現出來。比如說陳勝吳廣起義,他手下有一個大將叫周市,這個人是楚華人,他帶兵也打到了原來六國當中魏國的那個故地,他就要當魏王,他有這個想法。但是他敢嗎?他不敢。最後沒辦法,只能怎麼樣?在民間把原來魏王的一個公子,叫魏咎給找出來,扶上王位,然後這個周市只敢自己當一個丞相。
項羽那兒也是這個問題,項羽其實根正苗紅,是楚國的貴族了吧,他爺爺是項燕。但是怎樣?他想當王的時候,他旁邊有一個老師叫范增,鴻門宴上大家知道這個老頭,很厲害的,他就阻止了。說你不能當這個王,你得把原來楚王的那個嫡系子孫給找出來。
找來找去,找出來個誰呢?是楚懷王的孫子,叫熊心,楚王家族姓熊。熊心這個毛孩子在幹嗎呢?在農村裡放羊呢,就這麼一個放羊的小孩,那個時候也沒有親子鑑定,到底是不是楚懷王的嫡系子孫,其實也不知道。但是沒辦法,人家熊家才是楚國正根的王,你項羽要想在出國動員民力,你還真缺不了這杆大旗。
尤其是楚懷王,楚懷王大家知道,就是屈原老覺得很哀怨的那個王,不要去秦國,我對你很忠誠,你怎麼看不起我,寫《離騷》就是跟這個楚懷王講的。後來這個楚懷王到秦國,後來沒讓他回來,所以楚懷王是秦楚仇恨的一個重要的標誌性人物,所以把他的孫子扶上臺,項羽的軍事力量才有了一些正當性。所以你看,這個情感力量很重要,秦始皇這股力量他沒有辦法把它幹掉。
而更要命的是,秦國親手在這個自己新組建的系統當中,培養了自己的掘墓人,誰呀?就是那些基層的公務員。因為你想,秦國總部派人來當縣官,當分公司的總經理,你只能派一個人,你總不能連中層幹部也派吧?那這些人怎麼產生?一定是在當地產生,而且是當地的那些世家大族,他們有威望、有號召力,還有一些文化和行政經驗,你只能靠他們。
可是這些人心裡想,我這個仕途上面有天花板的,我不是秦華人,我又升不上去;而且我的情感認同又是針對當地,而不是那個千里之外的咸陽。所以一旦當地豪強崛起的時候,這個就是陳勝吳廣之後的一個全國性的普遍現象,就是底層的公務員配合造反的豪強,殺秦國派來的縣官。
比如說劉邦手下那個著名的丞相蕭何,就是劉邦老家沛縣的底層公務員;還有繼任漢朝丞相的那個曹參,有一句成語不是叫蕭規曹隨嗎?這兩個人都是沛縣的底層公務員,結果都去幫劉邦去造人家秦國的反,這是秦始皇親手放出來的一個魔鬼,當地認同仍然強於全國性的認同。
那秦始皇漏算的第二點呢?是沒搞明白原來六國的那些貴族、王族的真正作用,表面上他們很無能,因為他們發明不了一套制度,跟你秦國競爭。可是很多他們當地的那些問題,是他們在處理,而且是長久以來積累了一套低成本的處理方法。比如說趙國和燕國,雖然打仗打不過你秦國,可是北方匈奴的邊患可是他們死死地扛住的,比如說趙國的著名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就是為了防備匈奴。現在整個國家機器被你秦國接管了,你來啊,原來我處理的問題你來處理啊。
你想,原來趙國的那些北方邊境的當地的老百姓還是官員,對付匈奴可是有一整套辦法的。好,現在官員沒了,趙國的那些貴族也沒了,你來處理。你處理不了,你沒有相關的知識,你只好用笨辦法、蠻力氣。
所以你看,秦國原來在滅六國的時候有兩支重要的軍事力量,一個是王翦、王賁父子,一個是蒙驁、蒙恬父子。現在怎麼辦?你只好把他們和他們的直屬部隊一直派到北方去抵抗匈奴,而且加上修長城,長城本質上也是為了防範匈奴,對吧?一共加起來80萬人,這可都是秦國的主力軍。
再看南邊,楚國原來跟南方的什麼百越、南蠻作戰,它也有一套低成本的方法。你作為一個外來人秦華人,現在歸你處理了,你處理看看。所以秦華人只好再用蠻辦法,派了50萬大軍南征。北邊80萬,南邊50萬,加起來可就是130萬的主力部隊遠在邊關。那請問,你內地的城防有什麼力量來承當呢?怎麼看得住那蠢蠢欲動的六國呢?
當然秦始皇也有自己的算計,他把六國原來府庫裡的武器全部運到了咸陽,化成了鐵水,鑄成了十二個金人,就是鐵人。秦始皇說,你沒有武器,你還跟我來什麼勁,你還打什麼仗?但是你也漏算了,民間有武器,至少老百姓一家一戶還有一把操刀吧,那玩意兒掄圓了也能上戰場。更何況,實在把老百姓逼急了,木棍削尖了也不是不能當武器。
所以後來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全國打亂,攻下秦國管轄的那些縣城,簡直就勢如破竹,動不動就攻下縣城,殺掉縣官,繼續往西打,一個多月就打到了咸陽城下。所以你想,它內地已經空虛到了什麼程度。我們覆盤的時候,清晰地能夠看到這個規律,就是當你原來那麼大的軍事力量,你用高成本去處理原來本地化的問題的時候,你的成本,你負擔不了。這也是我們講,為什麼秦國是死於大有大的難處,這是第二個原因。
那秦始皇漏算的第三點,是你原來的那套制度,你覺得很好,很有自信。可是一旦在全國推廣,它能不能起到原來的作用,這可不一定。物理學上有一個常識,就是一個系統之內,一個引數如果大到一定程度的話,這個系統會崩潰的。秦始皇熟悉的那套制度,原來僅僅在秦國這個小地方執行它有效,比如說你徵發一個民夫到邊關戍守,在秦國那麼個小地方,從老家走到邊關,三天可能就夠了。
可是當你把這套制度推廣到全國的時候,會出問題的。比如說陳勝吳廣為什麼造反?因為他們是安徽的農民,你把他徵發到北京,當時的漁陽,那要走多遠的距離啊,那要走多少天?這當中的不確定性就會充分地放大。可是你原來的法律制度沒有改,你一直規定誰失期就當斬,就是按照規定的日子你沒走到,我就殺你的頭。
按說這只是一個嚇唬你的法律,可是當他面對這麼大的不確定性,幾乎人人都要被你殺,所以陳勝吳廣只好揭竿而起。你看,這就是制度沒有根據它的管制的市場的規模隨時變化,而產生的一個結果。
而這樣的事情可不是一個孤例,劉邦為什麼要造反?他是亭長,底層公務員,帶領一幫徵發的民夫向邊關走。沒走到,也是失期當斬,那怎麼辦?只好大家逃亡。劉邦說,你們都去吧,我一個人頂著這個雷。大家說,我們也不走,我們也沒地兒去,跟你一起當強盜吧,於是在芒碭山落草為寇,然後才有漢高祖斬白蛇起義,這後面這一大套故事。這些人是因為你制度的僵化而走到你對立面的,所以後來很多史學家批評秦朝殘暴,其實哪裡是殘暴,它就是制度不能與時俱進的一個結果。
其實回到原來秦國那個小地盤裡看,它有些制度還挺人性化的。你比如說它徵發民夫,往往是從23歲開始。按照當時人的觀念,20歲男子成丁,就是成為可以為國家負擔義務的人。但是為什麼20歲成丁,23歲才徵發他呢?因為當時有一個觀念,叫三年之耕,而有一年之蓄。什麼意思?就是一個男子耕作三年,存的餘糧可以多吃一年。所以你看,20歲你成丁,你自己種糧食,你攢糧食,攢到23歲的時候,你看,你已經有一年的餘糧,這個時候你為國家服務。你看,它考慮得挺周到啊。
再比如說,它徵發的人都是國家頒給你土地,你是中產階級,你家裡是有老婆、有孩子、有房有地的人,對吧?你為國家打仗,然後國家賞給你什麼爵位、賞賜、土地,你家裡有老婆,你肯定就不容易造反。
可是當你管理全國那麼大的地盤的時候,當你的成本支出你已經無法負擔的時候,它就要多徵發人,結果就徵發什麼人?叫閭左。閭左是什麼?就是在門口左邊住著的那些人,什麼人?窮人,無產階級。無產階級你把他搞急了,他失去的只是鎖鏈,得到的將是整個世界,他就跟你玩兒命。
所以閭左之人是不能徵發的,但是當你的地盤大到一定程度,成本負擔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就必然會走上這一步。所以秦帝國是怎麼死的?它不是因為殘暴而被害死的,它是因為自己從一個瘦子變成一個胖子,活活得把自己撐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