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南讀
-
2 # GATS
金道人
趙匡胤和趙普兩家關係本來就很好,類似世交,而且在陳橋兵變的時候趙普本身也是十分重要的推動者,作為北宋的開國功臣,北宋初期的許多政策乃至戰略都有趙普的身影。
比如先南後北,先易後南的國策都是出自其手,雖說這個戰略承襲自後周王樸的定邊策,但同樣的戰略實施的結果卻各不相同。
後周世宗皇帝柴榮雖然採取了王樸的策略,先期向南出兵南唐,耗時三年才攻取南唐十三州,耗費無數兵馬人力,直接導致柴榮感覺北方比南方容易,也從北方出兵進攻北漢和契丹。
一日下雪夜裡趙匡胤跑到趙普家中商量,說要學周世宗先北後南,結果趙普卻說如果先滅北方北漢,就會直接和党項人以及契丹人接壤,到時候需要多少錢糧人馬來駐防。趙匡胤一聽立刻就打了哈哈,說我只是試探下你而已。最終趙匡胤採取了趙普的建議,這就是十分出名的雪夜問策。
在國家戰略層面上,趙普確實是要強於柴榮。即便現在許多人都是英雄無敵的柴榮的粉絲,不斷聲稱若是柴榮不早死燕雲早回到漢人手裡了。可是若是能清醒些去看,世宗北伐取燕雲的可能性依舊渺茫,即便在二十多年後趙光義的雍熙北伐,錢糧充足,出動人馬超過三十萬依舊慘敗而歸。
不得不說,趙匡胤與趙普的戰略十分準確,當然這戰略也成了貫穿了整個北宋的國策,當然這戰略也不是簡單的用兵先後,其中還包含了幾個層次的策略。
首先就是用兵先後,趙匡胤定下先巴蜀,後廣南,江南,最後再北方的用兵順序。
然後就是先富而後北,就是積極民事,積蓄錢糧兵馬,國力強大以後再興北方之兵。可見趙匡胤確實很忌憚遼國的國力,甚至設下封樁庫,待庫滿則與遼國談判用錢贖回燕雲,談判破裂就用這裡面的錢糧興兵攻取燕雲。
最後一層就是未興兵北上之前就與遼國修好,待遼國有天災或者人禍出現再伺機北上。
趙匡胤與趙普的戰略也影響了整個北宋的政策,乃至對此戰略之下的燕雲之地都心心念到了病態的地步,甚至出現了聯金滅遼最後導致滅國的地步。
金道人
453粉絲 · 2210贊
相關問題
歷史上趙匡胤為何能成為帝王?
擁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大宋王朝的幾大武將結局都怎麼樣了?
宋朝的兩位親兄弟,趙匡胤和趙光義究竟差距在哪裡?
-
3 # 尋根拜祖
這就是著名的的“雪夜定策”,參與人除了趙匡胤和趙普,還有趙光義。就在這個大雪紛飛的夜裡,三人商定了平定天下的基本國策:先南後北,先易後難。即先平定西蜀、南唐、吳越、荊南、湖南和南漢,最後揮師北上消滅北漢,收復燕雲十六州。
一、雪夜定策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建隆二年的一個冬天,大雪紛飛的夜晚。趙普回家後,認為這樣的天氣,趙匡胤應該不會夜訪了。於是他換下朝服,準備休息。就在這時候,門外傳來急促的敲門聲,趙匡胤竟然冒雪來訪。
趙普就問趙匡胤,為什麼冷的夜晚,怎麼還來了?趙匡胤就回了句名言:吾睡不能著,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來見卿。這句話後來被改編成: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趙普一聽就明白了,皇帝這是嫌周邊的小國礙事,想要統一全國。於是他問趙匡胤有什麼計劃,趙匡胤反問趙普:你覺得先打北漢怎樣?
趙普說:北漢背靠契丹,打它百害而無一益。即使打下來了,我們將直接面對契丹和西夏,還不如留著北漢,作為我們西北兩面的防禦屏障!
趙匡胤深以為然,於是君臣定下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統一全國戰略。
二、後人的質疑我們知道,北宋在統一南方後,北伐的程序屢屢受挫,燕雲十六州成了大宋永遠的痛,進而導致後來金華人能輕而易舉挺進中原,滅了北宋。
所以,後人以陸游為代表,認為北宋之所以有這個結果,根源就是當年趙匡胤“先南後北”的錯誤決策。他認為,北宋在統一南方的過程中,耗盡了國力,軍士疲憊,已經沒有力量對付北方的戰事,結果導致對契丹用兵屢屢受挫,再也無法實現對燕雲十六州的收復大業。
與趙匡胤相反,當年周世宗柴榮,定下的統一全國的策略是先北後南。那麼到底哪一個策略更可行呢?後人一直爭論不止。
筆者認為,哪一種策略更合適,除了趙普分析的因素外,還要考量兩個問題:
一是戰爭的永續性;
二是戰爭的國力保障。
第一個因素,顯然南方更容易打,而北方不說強大的契丹,即便小小的北漢,也讓大宋足足崩掉了幾顆牙才拿下來。顯然要想拿下北方,戰爭持續的時間會比較長,南方相對容易。如果先北,甚至都存在長期陷入,對契丹和北漢的戰爭中無法解脫的局面。
第二個因素,北宋當時地盤很小,無論人口和經濟規模,都無法支撐長期的戰爭。而南方廣大的富庶之地,恰恰可以補充北宋的這個短板。
結合著兩個因素,我覺得陸游的說法不成立。軍士疲憊根本不是長期戰爭不利的理由,相反,如果統一南方,大宋國力雄厚,兵源充足,將帥之才也不會短缺。統一南方等於使大宋得到了源泉,已經保證立於不敗之地了。
北宋後期的羸弱,並非統一南方的消耗,而是由於北宋對武將束縛手腳的戰爭指揮方式,以及趙光義個人無能的軍事指揮。
所以,我個人認為,趙匡胤先南後北的策略沒有錯。事實上,當年柴榮北伐,因為身體原因半途而廢,並不能證明他的先北後南就是正確的。
三、燕雲十六州在趙匡胤的計劃中嗎王立群老師在講座中,曾經提出過這樣一個觀點,說趙匡胤的“先南後北”,這個“北”就是指北漢,不包括控制在契丹人手中的燕雲十六州。個人認為這個說法似乎不通。
1.如果單純打北漢,以趙匡胤的實力,一定比統一整個南方要容易得多,跟“先易後難”的說法矛盾。
2.北漢和契丹是利益共同體,趙匡胤打北漢,等於威脅到了契丹的利益,誰都明白,趙匡胤打下北漢後,下一個目標一定是燕雲十六州,不需要說。3.趙匡胤對燕雲十六州“贖買”的計劃,也正說明了燕雲十六州是趙匡胤北伐的終極目標。所以,我認為,趙匡胤先南後北,這個“北”,重點恰恰就是指燕雲十六州,北漢只是順帶要掃除的障礙。
以上個人觀點,敬請指教!
回覆列表
趙匡胤和趙普兩家關係本來就很好,類似世交,而且在陳橋兵變的時候趙普本身也是十分重要的推動者,作為北宋的開國功臣,北宋初期的許多政策乃至戰略都有趙普的身影。
比如先南後北,先易後南的國策都是出自其手,雖說這個戰略承襲自後周王樸的定邊策,但同樣的戰略實施的結果卻各不相同。
後周世宗皇帝柴榮雖然採取了王樸的策略,先期向南出兵南唐,耗時三年才攻取南唐十三州,耗費無數兵馬人力,直接導致柴榮感覺北方比南方容易,也從北方出兵進攻北漢和契丹。
一日下雪夜裡趙匡胤跑到趙普家中商量,說要學周世宗先北後南,結果趙普卻說如果先滅北方北漢,就會直接和党項人以及契丹人接壤,到時候需要多少錢糧人馬來駐防。趙匡胤一聽立刻就打了哈哈,說我只是試探下你而已。最終趙匡胤採取了趙普的建議,這就是十分出名的雪夜問策。
在國家戰略層面上,趙普確實是要強於柴榮。即便現在許多人都是英雄無敵的柴榮的粉絲,不斷聲稱若是柴榮不早死燕雲早回到漢人手裡了。可是若是能清醒些去看,世宗北伐取燕雲的可能性依舊渺茫,即便在二十多年後趙光義的雍熙北伐,錢糧充足,出動人馬超過三十萬依舊慘敗而歸。
不得不說,趙匡胤與趙普的戰略十分準確,當然這戰略也成了貫穿了整個北宋的國策,當然這戰略也不是簡單的用兵先後,其中還包含了幾個層次的策略。
首先就是用兵先後,趙匡胤定下先巴蜀,後廣南,江南,最後再北方的用兵順序。
然後就是先富而後北,就是積極民事,積蓄錢糧兵馬,國力強大以後再興北方之兵。可見趙匡胤確實很忌憚遼國的國力,甚至設下封樁庫,待庫滿則與遼國談判用錢贖回燕雲,談判破裂就用這裡面的錢糧興兵攻取燕雲。
最後一層就是未興兵北上之前就與遼國修好,待遼國有天災或者人禍出現再伺機北上。
趙匡胤與趙普的戰略也影響了整個北宋的政策,乃至對此戰略之下的燕雲之地都心心念到了病態的地步,甚至出現了聯金滅遼最後導致滅國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