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向青山
-
2 # 子屠龍
“永別了,美麗的敘利亞!”東羅馬帝國皇帝希拉剋略,看著被阿拉伯人擊潰的軍團,傷感且惆悵。
敘利亞有多重要?簡直太重要,因為這塊富庶土地的支撐,阿拉伯人才能順利佔據整個新月地區。
更重要的是,阿拉伯人真的是沒有攻佔東羅馬帝國,儘管他們滅掉顯赫一時的波斯帝國,儘管他們徹底擊潰東羅馬海軍,儘管他們屢次進攻東羅馬都城……
阿拉伯人的強悍,確實一度嚇壞東羅馬帝國,後者的皇帝曾經跑路,讓東部領土自生自滅。
幸好,阿拉伯帝國內部紛爭不斷,並且把注意力放在對阿富汗的征服上,這樣東羅馬帝國就得到喘息的機會。
但是,阿拉伯人並沒有忘記東羅馬帝國,他們打算攻佔君士坦丁堡,兵鋒長驅入歐洲。公元678年,阿拉伯軍隊圍困君士坦丁堡,幸好此城善於陸地防守。
打了幾場仗後,阿拉伯人也發現陸戰很難攻克城池,而海上攻擊卻比較容易,何況東羅馬帝國的海軍主力已經被摧毀。
隨後,3支強大的阿拉伯艦隊駛入金角灣,準備對君士坦丁堡發動海面攻擊。阿拉伯人沒想到,君士坦丁堡內的“希臘火”這麼厲害,徹底摧毀阿拉伯海軍。
“希臘火”是東羅馬帝國的最高國家機密,受到最嚴密的保護,只有極少數人掌握生產技術。裝有“希臘火”的船隻也是特製的,要滿足船小靈活、防衛強大的要求。作戰時,先由弓箭手發射箭雨掩護,然後由專業士兵開啟發射。
“希臘火”有點像現代的火焰噴射器,更奇妙的是遇火即然,阿拉伯人的水上大木船成了最佳的物件。阿拉伯艦隊的被摧毀,意味著678年攻滅東羅馬帝國的失敗……
公元717年,阿拉伯帝國湊足20萬大軍,包括將近2000艘戰艦,浩浩蕩蕩地殺向君士坦丁堡。
這次阿拉伯人吸取上次海戰的失敗,使出吃奶的力搞好各種預案,心想不用再怕“希臘火”了。
可惜他們運氣不佳,當時東羅馬帝國的皇帝是賢君——利奧三世,他擁有長期同阿拉伯人周旋的豐富經驗。
戰爭爆發後,部分阿拉伯艦船被鬼使神差般誘導如金角灣,再次被“希臘火”燒了個乾乾淨淨。失敗的心理陰影,直接導致其他艦隊拒絕再進入港口。
這一年的冬天非常冷,阿拉伯的軍營裡凍死大批牲畜,士兵們開始面臨饑荒。第二年的積雪融化,又導致軍營爆發疫情,更不好的是身強力壯的保加利亞人來攻擊。
阿拉伯人在陸地上擋不住內外夾攻,在海面上又無所作為,結果再次選擇放棄君士坦丁堡。自此之後,阿拉伯人再也無力滅亡東羅馬帝國。後來阿拉伯帝國滅亡了,東羅馬帝國還好好的。
-
3 # 成都地產逍遙君
最終滅亡東羅馬帝國的是奧斯曼土耳其,而阿拉伯帝國的崛起則沉重打擊了東羅馬帝國的力量。
在阿拉伯人手上,拜占庭帝國丟失了兩塊最重要的領土——作為帝國糧倉的北非以及亞洲軍事樞紐的敘利亞,如同我們後來所見,有著燦爛輝煌文明的大馬士革後來作為倭馬亞王朝的首都而存在,以此為據點向安納托利亞和西地中海發動連綿攻勢。
拜占庭受挫的第一個原因就是時運不濟。在查士丁尼去世後,帝國國力迅速下降,莫里斯皇帝因軍隊叛亂而殞命,這下受過莫里斯恩惠的波斯沙王庫斯勞正好有藉口討伐篡位者,攻下了耶路撒冷和埃及,因此希拉剋略是以中興之主的身份而登場的。
波斯和拜占庭為了爭奪中東霸權而進行了多次戰役,雖然最終拜占庭獲得了勝利,但也因此元氣大傷,需要整頓內政,恢復生產來進一步恢復國力。在這種情況下,阿拉伯軍隊以雷霆之勢發動了進攻,在這種攻勢下,波斯滅亡了,拜占庭嚴重受挫。
第二個原因就是在民族血統和生活習俗上北非的柏柏爾人和同為閃含語系的阿拉伯人相對希臘人更加親近,前兩者有著類似的部族制度和遊牧社會習俗。不光光是柏柏爾人地區,在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土地上,拜占庭人也是十分鬆垮的,集中於城鎮,疏鬆於人口更多的鄉村。正是這種原因,加上伊斯蘭教的同化,後來的柏柏爾人才會願意充當阿拉伯人入侵伊比利亞的主力。
第三就是阿拉伯軍隊的強悍,包括對沙漠氣候的更強適應力,虔誠的信仰帶來對聖戰的渴望,基於個人對宗教事業貢獻而分配的物質獎勵,種種都是拜占庭軍隊所不具備的。
-
4 # 蘭臺令君
感謝邀請!首先我們先要搞清楚一個問題那就是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從來沒有被阿拉伯人攻佔,相反阿拉伯帝國滅亡的時候,東羅馬帝國依然屹立不倒。君士坦丁堡的兩次陷落一次是由於遭到十字軍東征的洗劫而,另一次則是發生在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徹底滅亡了存續千年的東羅馬帝國。
曾經輝煌的拜占庭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拜占庭曾在偉大的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大帝的統治下,幾乎恢復了羅馬帝國全盛時期的領土,然而查士丁尼去世後沒多久,空空如也的國庫無法繼續製成帝國統治如此廣大的地區,倫巴第人、斯拉夫人和波斯人相繼佔領了羅馬人的故土。東羅馬帝國奉東正教為正統,而阿拉伯帝國則以伊斯蘭教作為國教,兩國在思想意識形態上具有本質上的對立。
東羅馬與阿拉伯的戰爭
從公元7世紀到11世紀,東羅馬帝國與阿拉伯帝國之間爆發了一些列的戰爭,史學家也將其稱為:“阿拉伯—拜占庭戰爭”。在最初的幾個世紀裡,東羅帝國處於被動防守的狀態,為了避免與阿拉伯騎兵展開強大的遭遇戰,他們通常採用堅壁清野的方式推到軍事要塞中固守待援。然而這一情況在公元861年後發生了反轉,阿拉伯帝國隨著阿拔斯王朝的腐敗而衰落,而東羅馬帝國則在馬其頓王朝的治理下蒸蒸日上。公元十世紀中下葉,東羅馬帝國連續從阿拉伯人手上奪回了北敘利亞和大亞美尼亞地區。公元十一世紀東羅馬帝國與阿拉伯帝國一直在敘利亞邊境上征戰不休,但長期的戰爭使得兩國的國力到達了極限的狀態,誰都沒有能夠佔到便宜,兩國的國境線也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接下來咱們來說說兩次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公元1202年到1204年,教皇英諾森三世組織第四次十字軍東征,這軍隊主要由法國和義大利的貴族組成,目的是要攻佔穆斯林所控制的埃及。但由於軍隊沒有足夠的金錢向威尼斯商人支付渡海費用,十字軍按威尼斯貴族將領的建議轉去攻打扎拉城(現克羅埃西亞的扎達爾)。並利用拜占庭國內的糾紛轉而攻打君士坦丁堡,在搶劫和破壞後血腥屠城三天。大戰過後,威尼斯佔去拜占庭帝國八分之三的領土(包括愛琴海,亞得里亞海沿岸許多港口和克里特島)。而十字軍則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國和兩個附庸於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國的國家,分別是雅典公國和亞該亞公國。由此可見,被偽裝成聖戰的十字軍東征,實際上是一場徹頭徹尾騙局。
東羅馬帝國的滅亡
曾幾何時,奧斯曼帝國的君主們認為攻陷君士坦丁堡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就算打下來付出的代價也過於巨大,得不償失,因為這座城池擁有高大而堅固的城牆,讓人心生敬畏。然而隨著火炮技術的快速發展,城牆對於奧斯曼人來說已經不是難以逾越的障礙,奧斯曼軍隊攻克了千年名城君士坦丁堡,東羅馬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率眾進行巷戰壯烈犧牲,東羅馬帝國至此畫上了句號。
-
5 # 愛講故事的耿耿啊
科技的落後
社會制度的停滯不前
伊斯蘭國家的崛起割斷了拜占庭和東西方的貿易之路
帝國內部的政權鬥爭
回覆列表
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公元395年――公元1453年。
滅了東羅馬的是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土耳其信仰伊斯蘭教,但並非阿拉伯人,而是西遷的突厥人後裔。
東羅馬帝國曆經12個王朝,全盛時期與大唐和阿拉伯帝國並稱“三大帝國”,東羅馬帝國雖然國力不如阿拉伯帝國,但總算擋住了阿拉伯的鐵騎。
真正使東羅馬帝國元氣大傷的是持續200年的十字軍東征,天主教徒們雖然號稱討伐伊斯蘭,收復耶路撒冷,但對東羅馬也不手軟,照樣搶劫。
公元1299年,奧斯曼一世在小亞細亞建立奧斯曼帝國,而此時的東羅馬帝國只剩下巴爾幹半島一隅之地。
也就是說奧斯曼崛起之時,東羅馬早已今非昔比。
至公元1453年奧斯曼攻陷君士坦丁堡前夕,東羅馬僅剩君士坦丁堡周圍的領土。
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的象徵意義更大,從此千年拜占庭徹底滅亡,東正教的中心轉移至沙皇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