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非得飛的魚
-
2 # 高貴不貴
熟悉漢朝歷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從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起,漢宣帝設立“西域都護府”以管轄這裡的30多個國家,從此西域被納入中央管轄,並逐漸成為中國的領土。
在歷史上,比較強大的王朝都對這一地區進行了有效管轄,漢朝和唐朝更是組織過大規模的出征。當然,出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元朝和明朝,也僅僅是停留在哈密一帶,難以繼續前進。
漢唐歷史程序中最有名的出征西域的大將分別是漢霍去病,唐侯君集,那我們來分別介紹一下這兩位大將的西征背景。
經過了文景之治的物質積累,武帝劉徹接過的顯然不是爛攤子。在他的治理下,漢朝的綜合國力日漸增強,衛青、霍去病叔侄倆領導了對匈奴的戰爭,尤其是霍去病,大敗匈奴併成功控制河西走廊,為大漢開拓出了河西四郡。
雖然他並沒有率軍打到真正的西域地區,但這場戰爭無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擁有河西四郡就意味著中原王朝打開了通往西域的門戶。在西域都護們的治理下,西域三十餘國君主紛紛表示願世代為大漢臣屬。
侯君集西征,熟悉玄奘法師事蹟的朋友應該都知道他和高昌王麴文泰的友誼,待他取經回國時才愕然發現高昌國已蕩然無存,這正是唐朝將領侯君集的功勞。在滅掉西域最強大的高昌國後,大唐在此設立安西都護府,正式將西域納入管理。
在魏晉之後,西域已經脫離中原王朝的統治數百年。這次西域的版籍能夠再次入朝,意義重大,而崛起於東方的大唐帝國也開始了長達百年的中亞爭霸戰。
-
3 # 滴水之悟
世界公認,漢民族中原王朝的歷史上,有兩個輝煌的朝代——漢朝和唐朝,合稱“漢唐雄風”。
漢朝的西征
漢武帝時期,培養了一批作風強硬、善打外戰的傑出將領,譬如“飛將軍”李廣、“烈將軍”衛青、“冠軍侯”霍去病,在這些漢族悍將的征戰下,外敵被史無前例地遏制住了。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漢元帝期間,漢匈兩國發生了“郅支之戰”——漢將陳湯對郅支單于呼屠吾斯發動的“斬首行動”。透過這場大捷,漢軍徹底殲滅了反漢的匈奴郅支部落,一舉確立了漢朝在西域的宗主國地位。但是漢元帝不僅沒有獎賞陳湯,還差點將他抓起來打入死牢。因為此次西征,陳湯系假傳聖旨,死罪。眼看要身陷囹圄,而且面臨殺身之禍,陳湯趕緊聯合甘延壽上書漢元帝,有理有據,做了自我辯護:
“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為一。匈奴呼韓邪單于已稱北藩,唯郅支單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郅支單于慘毒行於民,大惡逼於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並應,陷陣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懸頭槁於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陳湯的那句上書,為名垂青史增添了有力註腳。其中一句話,感染漢民族至今: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陳湯用“漢軍最遠西征”和“漢魂標誌語”來告訴世界:中國是大國,漢族是優秀民族,大國、優秀民族就應該是這個樣子——不管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只要你敢於冒犯,哪怕你遠在西天,跑到天邊,也必遭追殺,死路一條!
唐朝的西征
唐朝的對外戰爭幾乎都贏了,根本跟對手沒有關係,是唐朝本身太強了。
當時的突厥佔領了全部的蒙古高原,以泰山壓頂的氣勢,在唐朝的北方。並且古代遊牧民族的作戰能力是非常強悍的,當時突厥能做到精銳騎兵20萬。唐朝立國時直接到唐長安城下,與李世民簽訂城下之盟。被李世民認為是一生的恥辱。務必擊破之。然後僅僅在貞觀十六年,唐太宗抓住時機,趁著突厥內部有分裂趨勢,外部遭遇了嚴重的雪災,派大將軍李靖,帶領三路大軍,一鼓作氣滅掉西突厥。在冰天雪地中瘋狂追擊700km,將突厥首領頡利可汗俘虜回長安。這樣的一場滅國大戰,在任何朝代都是很難想象的。最後突厥的殘兵敗將,一路西遷,所向披靡。將中歐,中亞搞得雞犬不寧,後面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就是突厥人的後裔。
啟示之一,必須有強大的國力基礎。唐朝和秦朝其實是一樣的,都是尚武的王朝,並且朝廷對武將還是很重視的,使得唐軍戰鬥力極為強大,漢朝雖然打出了漢民族的血性,但當時國內經濟條件其實並不好,漢武帝最後窮兵黷武,整個漢朝國力大減。但是唐朝卻很不一樣,唐朝出兵征討四方,是有強大的綜合國力做支撐的,否則如何能征服像突厥和高句麗這樣善戰的國家呢。
啟示之二,必須重視武器裝備的發展。漢朝掌握核心科技,“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所以漢兵對敵,可以以一敵五,或以一敵三。唐朝在冷兵器時代到達了巔峰。明光鎧,弓弩都是極其先進的裝備,其中明光鎧堅不可摧而且在日光下會反射出耀眼的白光,能有效地干擾和震懾敵軍。弓弩在當時的世界更是絕無僅有的。而安西陌刀才是真正的大殺器,無堅不摧,與明光鎧真是攻防兩端的神器。
啟示之三,必須培養實力超強的武將。漢唐時期,層出不窮的軍事將領讓我們現在依然敬仰。衛青、霍去病、陳湯、李世績、薛仁貴、高仙芝等。
啟示之四,必須培養人民的尚武精神。漢唐時期的華人崇尚武力,以勇猛為榮,漢朝時期一個漢朝士兵比五個匈奴兵,可見當時的華人多麼熱衷於戰爭。唐朝時期我們剛剛從南北朝裡過來其當時的人血統摻雜了胡虜血統更是英勇好戰。當時都無敵手。
-
4 # 歷史的波瀾
主要是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外部威脅,是直接原因,漢代和唐代都定都於長安,由於地理位置原因,東部想要攻入長安十分困難,並且東部又是國土,基本不存在威脅。而西部屏障較少,比較容易攻入,並且漢代有匈奴,唐代有突厥,都是強大的對手,漢文帝時匈奴騎兵入侵,兵鋒直到長安西北的甘泉宮,文帝十分震驚。唐太宗時突厥騎兵也曾攻到離長安僅40裡的涇陽,唐太宗被迫在渭水之畔使疑兵之計,同突厥定下渭水之盟,突厥兵方退,太宗視為大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這就使得西部安全成為漢唐兩代的頭等大事。控制西方諸國,除去所有可能的安全威脅,只要國力能夠支撐,漢唐兩代基本上沒有停止過對西部的征伐和控制。
另一方面是內在需求,中國的皇帝稱為天子,一直被認為是普天之下萬物的共主,因此無論是皇帝還是大臣潛意識裡面都有一種觀念——只要有人煙的地方都應該奉中原王朝的正朔,只有四夷賓服,才算大治。而中國的地理位置又比較特殊,東面、南面都是大海,北面是寒冷的大漠,漢唐兩代對東南北三面的領土擴張都達到了人力所能的邊界,只有西部似乎永遠沒有盡頭。因此只要國力一允許,帝王就要向西擴張領土,來履行自己的天職。有的時候甚至不顧自己的國力。同時這種地理環境也使得西方成為對外交流的唯一視窗,民眾的對外貿易,文明間的交流,只有向西才能實現。所以漢唐兩代的領土變化十分相似,當國力強盛時就向西挺進,控制西域,與更西之地征戰交流。當國力衰弱時就退守隴西,鞏衛長安。
-
5 # 心無止境ghyo
漢唐最初西征的目的就是要對付北方的敵人遊牧民族,西漢為了對付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聯絡月氏人共同對付匈奴,結果開闢了絲綢之路,開闢絲綢之路後東西方可以進行貿易了,中原王朝賣給西方絲綢、瓷器、茶葉等獲得大量的財富,對中原王朝來說西域就是財富之路,但遊牧民族匈奴還有突厥就是擋路人,漢唐對西域用兵和積極控制西域的目的就在於此處。唐朝之後陸上西綢之路中斷,海上絲綢之路卻興起,這也是宋朝明朝對西域沒興趣去經營的原因之一
回覆列表
經過了文景之治的物質積累,武帝劉徹接過的顯然不是爛攤子。在他的治理下,漢朝的綜合國力日漸增強,衛青、霍去病叔侄倆領導了對匈奴的戰爭,尤其是霍去病,大敗匈奴併成功控制河西走廊,為大漢開拓出了河西四郡。
雖然他並沒有率軍打到真正的西域地區,但這場戰爭無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擁有河西四郡就意味著中原王朝打開了通往西域的門戶。在西域都護們的治理下,西域三十餘國君主紛紛表示願世代為大漢臣屬。
2、侯君集西征
▲《貞觀長歌》中的侯君集劇照
熟悉玄奘法師事蹟的朋友應該都知道他和高昌王麴(qū)文泰的友誼,待他取經回國時才愕然發現高昌國已蕩然無存,這正是唐朝將領侯君集的功勞。在滅掉西域最強大的高昌國後,大唐在此設立安西都護府,正式將西域納入管理。
在魏晉之後,西域已經脫離中原王朝的統治數百年。這次西域的版籍能夠再次入朝,意義重大,而崛起於東方的大唐帝國也開始了長達百年的中亞爭霸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