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我是陳玲,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學院簽約諮詢師

    #生活中的心理學#

    既然說到以前的我們,和現在的孩子,其實答案就在這裡了,以前的我們和現在的孩子不一樣了,因為時代早已不一樣了。

    當年我們的老師佈置作業,都是口頭說的,而今天是在QQ群裡發的;當年的作業,都是在作業本上完成的,而今天很多是要在APP上做的;現在學習離不開手機。

    當年我們都是去門口小店買東西,連超市都沒有;而現在連超市都不去,衣服和日用品都是在網上購買直接送到家的,飯是叫外賣的,現在的生活可以足不出戶。

    當年我們知道什麼,要麼是電視,要麼是聽說;現在的孩子要知道什麼,都是上網,網上各種資訊都有,什麼都傳播得很快……

    你看,基本沒有什麼是一樣的了,生活方式、支付方式、溝通交流方式、學習方式和學習之餘的娛樂方式,一切都不一樣了。

    當年我們的父母辛苦忙著賺錢,賺錢的事就是天大的事;當我們做了父母后,賺錢不是什麼重要的事了,孩子對錢也沒什麼感覺了。

    時代不一樣了,一切都不一樣了,那麼對待父母和孩子的要求,也不能再照搬當年的,一切都需要“與時俱進”。所以很多人經常說:我們小時候是怎樣怎樣的,現在的孩子怎麼是這樣子的,這本身忽視了時代的變化,是一種不合理的說法了。

    除了以上因為基本生活方式不一樣之外,我們再從心理發展的角度上來說說:

    (1) 孤獨感。

    我們一般都是多子女家庭中長大的,就算80後有一些獨生子,但基本成長的過程不會太孤獨,因為那時候的環境,父母都忙,孩子們都是一大幫地成天扎堆泡在一起玩的。

    我們都在群體中長大,有群體就不會有孤獨感,群體會給人歸屬感、教會你交際能力,群體是有“療愈”作用的。

    但你看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不說,基本都住在高樓裡,整天忙著上學、寫作業、補課,基本沒什麼時間一幫同齡人整天在一起瘋玩,他們沒有群體生活的體驗,不太有交際,他們的內心都是孤獨的。

    孤獨帶來的,自然是更脆弱的內心、更壓抑的情緒,更低的情緒處理能力,他們不太習慣跟他人走近,內心有情緒了,通常都是憋著,因為沒人可以訴說,這樣一旦爆發起來就會威懾力比較大,讓父母都望而生畏。

    (2) 家庭的驕縱養育。

    多子女的家庭,孩子之間天然會有競爭,競爭就會促使彼此都表現得更好更乖一點,去取悅父母;而獨生子女家庭,孩子一出生,就是三代人的中心、兩個家庭的“小太陽”、五六個大人圍著轉。這種環境,讓孩子生來就有一種“自我中心”感,他們習慣了做中心、大家都聽他發號施令,哪裡還會想到要去取悅父母呢?

    (3) 榜樣的作用。

    想想我們做孩子的時候,父母在爺爺奶奶面前是唯唯諾諾、恭敬順從的,我們的父母給我們的示範,是孩子在父母面前必須遵從、聽話。

    但當我們成了父母之後呢?這個社會發展太快,電腦微信網路APP,電視遙控的、電飯煲預約,我們的父母跟不上這些新事物,什麼都得我們教。於是,我們在父母面前,已經不再是唯唯諾諾的孩子,反而翻身成了權威的“指導老師”,我們教父母做這做那,對父母指手劃腳,還經常沒耐心,不是嘮叨爸:“爸,這個你怎麼還不會”,就是指責媽說“呀,教了你幾次了怎麼還用錯了”。

    當我們對父母不再恭敬順從,當我們對父母高高在上、頤指氣使,我們給孩子樹立的榜樣也是:誰知道得多聽誰的,孩子不必聽父母的。

    這樣,當我們不再取悅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孩子也自然學會了不用再取悅我們,他們分分鐘知道得比我們多,當我們對我們的父母頂嘴嘮叨時,我們的孩子也學會了跟我們對抗爭辯……

    其實,這也是時代進步的必然規律,沒什麼好遺憾的。既然世界已經不是原來的模樣,我們對父母、孩子的定義也應上時代,進行變革。

    現在的孩子,他們生活在一個科技發達、資訊量大的社會里,他們學習、競爭壓力大,他們生來孤獨,看上去他們懂得很多,但其實他們很脆弱。他們的優點和缺點,跟時代的發展有關,也跟我們的示範有關。

    再想想我們做孩子的時候,一味地遵從父母,是好事嗎?我們內心也會有叛逆和反抗,也會有惱怒和怨言,也會導致我們在原生家庭受到傷害。所以,我們更應將心比心,更多理解和支援孩子,做新時代的父母,尊重孩子、跟孩子做朋友。

  • 2 # 十八點心理

    孩子在父母眼中,始終還是個孩子。無論多大,在父母的眼中都是孩子。所以很多父母都想控制自己的孩子。父母一般是如何控制自己的孩子,或者左右孩子的思想呢?

    首先:在出生的時候,使用什麼尿布、應該報什麼早教班,都會有父母自己的選擇,覺得哪個好,然後就去報名參加哪個。

    其次:等孩子要上幼兒園了,就要開始在考慮孩子上什麼幼兒園,是上公立幼兒園還是私立幼兒園,是在老家上幼兒園,還是在大城市上幼兒園。這些都是在選擇。

    其三:幼兒園畢業,就要開始考慮上哪個小學了,是選擇重點小學還是選擇普通小學,這些都是在幫孩子再選擇。如果有留守的孩子,那麼就要思考給孩子是留在老家,還是跟隨父母的城市讀書。

    其四:等上初中高中了,每一個階段都要考慮孩子應該去哪裡讀書,是否要補課,這些都在幫助孩子做選擇。

    其五:上大學了,是選擇去外地讀大學,還是選擇離家近的地方讀大學。是選擇報考賺錢的專業還是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很多都會參考父母的意見。

    其六:工作了是要考公務員還是選擇做自己喜歡做得事。父母都會去考慮。

    其七:結婚了應該選擇什麼物件,父母同意了就行,不同意了就不行。

    所以無論在人生的哪個階段,始終都會在父母眼中是個孩子。

    那麼有時候被孩子左右了是怎麼回事呢?

    因為現在物質條件比較好了,很多家庭裡就一個孩子,為了讓孩子獲得最好的教育,會滿足孩子的一切需要的時候,孩子就會無法無天,想要什麼就要什麼,而很多的父母沒有原則,就會被孩子的想法所左右,會很寵溺孩子。

    因為很多的孩子會一哭二鬧三上吊,透過各種情緒的調動來讓自己的目標達到預期。

    而且很多父母就一個孩子,而且在早期打拼階段,沒有好好照顧,所以就形成了虧欠,覺得透過各種彌補來滿足孩子的需要。這樣無形中會被孩子的想法所左右了。

  • 3 # 佳佳樂樂915

    我一個兩個孩子的媽媽,還是兩個女兒,所以先從站在父母的角度來看:

    1、平時在不自覺中也總是會希望孩子能按照我的想法或要求來做,好比,我希望姐姐可以堅持學習鋼琴,希望妹妹可以去好好學畫畫,希望她們從小就去學英語,給他們報英語培訓班,興趣班,其實仔細想想,這些可能是她們喜歡的,但大多數還是我們家長潛意識的需求,在不自覺中轉嫁給了我們的孩子。所以我們現在在生活中也在慢慢的改變我們自己,儘量尊重孩子的選擇和興趣愛好。

    2、生活中我對姐妹兩個基本素質要求也比較高,總會告訴她們這不可以,那不可以,其實這也無形中限制了她們很多潛在可能的發展,其實是因為我總是覺得,她們是女孩子,有太多的地方需要注意,需要學會自我保護,我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在實際的過程中,方法卻不是那麼的恰當。

    這樣看來,其實我們當父母的總是容易站在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的角度,把自己的需求強加給孩子,一旦沒有達到我們的心理預期,就會失望,焦慮。

    所以,在我們不斷的要求孩子這樣那樣的時候,我們已經慢慢的失去了我們原有的生活,也就是大多數人會說,為什麼有了孩子後,就沒有了自己的生活,彷彿你每天活著的原因就是因為孩子。

    因為孩子,就算夫妻感情破裂,依舊不離婚。

    因為孩子,夫妻兩個很少再有單獨的約會。

    因為孩子,加班,出差,拼命的賺錢,然後報各種學習興趣班。

    所以,父母之於子女最好的教育應該是:

    1、被當做大人一樣尊重的孩子,孩子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幸福中長大的孩子長大後一定不會太差。

    3、幫孩子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聽過的最可怕的故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