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萍明生活

    大柵土豆種植如何提高其產量呢?

    一、催芽切塊

    在馬鈴薯種植前一個月左右開始催芽工作,首先在催芽地面鋪上一層沙子,厚度控制在5釐米左右,然後將需要催芽的種薯放在沙子上面,再用沙子將種薯掩埋,按照此種方式可以累積鋪設 4 層。催芽溫度在 15℃~20℃最佳,因此要經常向沙子上噴水,但沙子溼度不能過高,保證沙子溼潤但不能手握成團。並及時將種薯中的爛薯、病薯剔除,這是關鍵的一步,除了會影響其他種子催芽效果外,如果存在爛薯、病薯,會導致病菌的蔓延,影響整體。大約15d左右就會生長出幼芽,待幼芽長度達到二釐米左右時就可以進行切塊了。

    切塊的大小至關重要,薯塊是前期生長的主要營養來源,如果切塊太小,必會影響長勢,但是切塊太大又會增加前期種薯的投資成本,所以切塊大小要適當,,每個薯塊重量在 40g左右。刀具要經過70%的酒精消毒後方可使用,切割採用縱切的方式,保證每個切塊上至少有兩個芽眼,因為馬鈴薯頂部芽酶的活性較高,橫切會影響芽酶活性。切塊過後不要亂放,最好利用草木灰塗抹切口,以防病菌感染,然後放置在適宜的環境中,讓切口自然風乾。

    二、整地

    馬鈴薯是一種地下結塊莖的農作物,土地的綜合狀況對於馬鈴薯的產量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馬鈴薯適合的土質是砂壤土與壤土,一般土質偏酸,疏鬆肥沃,通透性好,有機質含量豐富的地塊都可以種植馬鈴薯。但是需要明確的是最好不要選擇前茬為向日葵、番茄、茄子、辣椒等作物以及施用過除草劑的土地,因為馬鈴薯與它們是某些病原菌的共同寄主,容易造成田間帶菌,而且馬鈴薯對於普施、豆磺隆、農樂等除草劑非常敏感,應注意避免。最好是選擇前茬為水稻、玉米、大豆的地塊。在種植之前還要深耕土地,一般是在深秋進行,深度在20~ 25cm,在這個過程中要施足底肥,每畝地可施以農家肥 2500~300kg 農家肥、4~5kg磷肥、10kg鉀肥、7kg氮肥。播種前土地的墒情也至關重要,必須做好整地工作,可採用重耙耙地、起壟施肥、旋耕滅茬等先進技術,保證地面平整,表面無硬塊。

    三、播種

    包括播種時間和播種方式。播種的時間要恰到好處,過早播種會出現爛種、死苗的現象,太晚播種又會縮短馬鈴薯的生長週期,造成減產。通常根據溫度環境來判斷馬鈴薯的播種時間,一般在10cm深度的土壤溫度達到5℃~7℃並能穩定持續的時候,就是馬鈴薯的最佳播種時間。若是在春季播種的話,為了提高土地的保墒能力,提高土壤溫度,需要起壟開溝,並在霜凍前10天進行。開溝深度控制在3~4cm,種植時幼芽向上,深度控制在土壟的中上部,以防澆水過多被淹,種植行距為保持在55~60cm,株距則應維持在25~30cm,種植密度為3800~4300株/畝,完成擺放後,可噴施乙草銨乳油溶液防止後期雜草,在起壟前可撒施除蟲精粉防止地下害蟲。蓋好薄膜,邊角處壓實。一般20天后即可出苗。

    四、田間管理

    包括施肥澆水以及病蟲害防治。馬鈴薯一般要在花期追肥,在花蕾期主要施加氮肥;在盛花期,應進行二次追肥,主要施加鉀肥。在塊莖長度達到 2cm 時,應根據土壤情況與當地氣候,進行相應的灌溉。在馬鈴薯接莖後期,應停止灌溉處理,以避免水分過多而導致馬鈴薯爛根。馬鈴薯上的主要病害是黑脛病、葉枯病、晚疫病等,除了選擇抗病的品種外,使用化學藥劑來進行防治,對此,可在馬鈴薯花前,持續噴灑3次雙克、甲霜靈錳鋅、大生、大森錳鋅等藥劑防治。主要的蟲害是蚜蟲和地下害蟲。可噴施氟氯氰菊酯控制蚜蟲。可混合蘇雲金桿菌和50%敵敵畏防治地下害蟲。另外,如果發現病薯一定要及時帶離地塊,否則後期會造成大範圍的蔓延,並影響下一茬的作物種植。

  • 2 # 鄉村達人小亮

    大棚馬鈴薯的種植方法以及注意事項

    一、種薯選擇

    嚴格選用無毒,無退化,無病害的脫毒馬鈴薯為種薯。

    早大白:馬鈴薯所培育極早熟品種,從初苗到收穫60天左右,株高50釐米,株型直立,葉綠色,花白色,塊莖扁圓,大而整齊,表皮光滑,芽眼平淺,薯皮白色,薯肉乳白色,結薯集中,大中薯率90%以上,前期塊莖膨大迅速,後期長勢平穩,豐產性好,每畝5000-5500株為宜,一般畝產約2500-3500千克,適合早播,早收,早上市種植,在朝陽種植面積較大,深受農民歡迎。

    二、催芽曬種

    1.困種

    把出窖後經過嚴格挑選的種薯裝在麻袋或塑膠袋裡,放在空房子,日光溫室和倉庫等處,使溫度保持在10-15℃,有散射光即可,經過15天左右,當芽眼剛剛萌動見到小白牙錐時,就可切牙。

    2.切芽

    種薯的重量與產量成正比,但採用50克以上的種薯播種會增加用種費用,並浪費種薯,一般採用切塊方式播種。具體地說,50克左右的種薯不用切可以用整薯做種,60-100克的種薯可以從頂芽劈一刀,切成兩塊。切塊大小以30-50克為宜。

    每個切塊帶1-2個芽眼,最好帶2-3個芽眼,儘量使每個切塊帶有頂芽,保證有較強生長優勢和增加主莖數及結薯數,達到高產。切塊時遇病薯後把切刀插入酒精中消毒,一般浸3-5分鐘將刀拿出,待酒精揮發後再切塊,防治病害傳播。切後用草木灰拌勻薯塊,使刀口癒合好。

    3.把切塊擺在大棚內,共擺4層,每層上覆一層2釐米厚的溼潤細土,或者細河砂。塊與塊間有縫隙,且切面向下。溼度以半溼狀態為宜,溫度控制在15-20℃,當芽長至1-2釐米時可播種,播種前3-4天,也可將發芽的薯塊放在散射光下晾曬,溫度保持在10-15℃,可使芽粗壯,顏色變綠色和紫色,不易碰掉,並且提高抗逆性。

    三、坐畦播種

    播種前20-30天扣棚提高地溫,在10釐米地溫穩定達到5-7℃開始播種,一般在3月10日左右進行播種。

    深翻地30釐米,延棚向做高畦,每110釐米做一個高20釐米,寬80釐米的高畦,在畦上劈15釐米深的兩條溝,溝距40釐米,每畝施人磷酸二銨25千克,硫酸鉀10千克,硫酸鋅1-2千克,充分腐熟的農家肥3000千克。與土充分攪拌均勻後,在劈5釐米深的兩條溝,按株距20釐米進行播種,覆5釐米厚的土,將畦面摟平,安裝膜下軟管微噴,試水後覆蓋地膜,澆透水。再在畦上扣地膜拱棚。

    四、田間管理

    1.出苗期的管理

    當有50%的苗出土時應破膜,以防燒芽,以後每天破膜一次,至苗子出齊。

    2.肥水管理

    播種前一次施足底肥,生育期間不再追肥。苗出齊後,根據土壤墒情,澆小水,發棵壯秧,促進地上植株莖葉生長,為後期高產打下基礎。現蕾後到盛花期,為結薯膨大期,此期間不能缺水,保證土壤水分充足供給。為了提高產量,可噴兩次葉面肥,用鉀寶或0.2%磷酸二氫鉀。此期間由於肥水充足,為了防止地上莖葉徒長,用多效唑150毫克/千克對莖葉噴霧,較好地控制徒長,提高葉片製造的光和產物向地下塊莖中轉移和積累,促進地下塊莖迅速膨大,可達到早熟豐產的目的。

    3.溫度管理

    當苗子出齊後,把小拱棚白天撤掉,晚上蓋上。到馬鈴薯團棵期,把小拱棚全部撤掉,在氣溫達到20℃以上時,每天上午9時開啟大拱棚通風,下午3時關風,將溫度控制在白天22-28℃,夜間12-14℃範圍內。外界氣溫最低不低於10℃時,全天開啟棚膜晝夜放風,在此之前3-4天白天開啟,晚上蓋上棚膜進行煉苗。

    五、病害防治

    1.危害大棚馬鈴薯的主要病是晚疫病,應注意通風換氣,降低棚內溼度,發現病株及時拔出,並噴施75%瑞毒黴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連續噴3-4次,或團棵後,每隔7―10天葉面噴防毒凡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有效地控制病害的發生。

    2.危害馬鈴薯的主要地下害蟲是蠐螬,地老虎,螻蛄等,防治方法是在播種前在土壤中撒辛硫磷粉劑,每畝1千克,敵百蟲原粉2千克。

    六、採收

    正常情況下,馬鈴薯收貨時間為塊莖生理成熟期。此時植株表現為停止生長,葉色由綠逐漸變枯黃,此時收穫產量高,品質最好。但是,要根據市場行情,適時採收,獲得更高的收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r160s的鏈條怎樣保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