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令和史官
-
2 # 先斬後揍1
本人不是很瞭解日本的歷史,但這個“華族”肯定不是指的我們大中華的“華”,應該是日本的一種階級劃分,大概低於皇室的地位稍高於普通老百姓的一個階層吧。
管他呢,反正不管是什麼族,都是“大和民族”,對於我們善良的中華民族,它們都不是好“族”,我們要時刻警惕這個民族!
-
3 # 戰國泥趣史御伽眾
關於這個問題,有不少答主已經回答的比較完善了,所以我就補充下我知道的內容。
華族的意思是什麼?首先,有一個關鍵的日期——明治2年6月17日(1869年7月25日),行政命令58號上宣佈,廢除諸侯、公卿的稱號,統一改成華族稱謂。
所以華族是一個爵位的稱號系統。既然我們開頭用了一個詞彙——“首先”,勢必還有其他說法咯?你猜對了!
華族釋義一:清華家的稱呼清華家絕對不是清華大學畢業的,你懂的!
清華家是指明治以前,對於公家系統級別分類中,排行第二高的一個規格分類。
公家:
日本的貴族分類之一,主要是在日本朝廷工作的貴族、上級官位者的總稱。他們主要是天皇的近侍、朝廷機關工作、或者官位在正三位以上的世襲家族,才能稱為“公家”。
早期的公家,就是特指朝廷。鎌倉之後,公家的意義發生了改變,成為區別於武家的一種貴族型別。
*備註:武家是指代為天皇提供軍事支援的軍事貴族。
家格:
評價家族級別的體系,簡單說就是區分貴族檔次高低的分級制度;
公家家格:攝關家、清華家、大臣家、羽林家、名家、半家,叫做堂上家;
武家家格:大名、旗本御家人、藩士;
【內部其實還有精細的分類,本篇暫不贅述】
華族釋義二:明治後的貴族稱號這個華族應該是我們題目中說到的華族了。也就是1869年7月25號以後定義的貴族稱號之一。
那麼我們來看看明治2年的58號令到底規定了什麼家族呢?
皇族:
天皇的族親,男系嫡子身份的血親(除去出嫁的女子)極其配偶。記得,這裡面沒有天皇,加上天皇的話,叫做“皇室”。
華族:
堂上華族:由公家身份成為華族的家族,由攝關家、清華家、大臣家、羽林家、名家、半家的世代公家組成;
大名華族:由江戶時代的大名身份、或者領地一萬石以上的重臣形成的貴族階級組成;
勳功華族:對國家做出突出貢獻的人,被獎勵爵位的家族組成;
皇親華族:脫離皇室身份的、曾經屬於皇族的人組成;
士族:
由武士階層中的地下家,替公家、寺院辦事崗位的人組成,甚至包括下級武士、部分士兵等等。簡單說起來,就是吃皇糧,但是擠不進華族的人。
順便說地下家的意思,就是天皇坐殿(清涼殿)時候,除了公卿以外,允許進殿的叫做殿上人,不許進殿的叫做地下人,隨後才有了堂上家和地下家的區別。
平民:
上面三個都擠不進去的所有人,都是平民。
華族的爵位華族也分爵位,是按照我們常見的公、侯、伯、子、男定義的五爵制。
有了爵位的家族可以制定自己的家範,也就是自己家族的規矩,比如遺產、養子繼承、懲戒等等內容,由宮內大臣監督執行。連世襲財產都要受到宮內大臣的監管,包括債券、不動產等等。
不過,家族規矩並沒有得到宮內大臣認可手續的華族也很多就是了。
如今的華族
華族身份享受很多特權,比如免試入學接受教育、財產保護、國家供養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反對的聲音也有,認為這種制度違背了日本一君萬民的宗旨,取消的意見常有提出。不少華族家族生活的也並不很好,1927年的金融危機導致很多華族財產的蒸發。
終止1947年5月3日,法律之下人人平等,禁止特權貴族階級,日本憲法實施後,華族被廢止了。
從創立到廢止這段時間裡,華族一共有1011個家族。
而當初的華族會館,如今也只是舊華族成員的“老年人活動中心”了。
華族會館(1912年)
-
4 # 陳悅漫步海邊
日本歷史上,華族的含義有兩個不同時期的變化。
“華族”一詞,可以認為是“清華”的簡稱,原來是日本貴族中的一類。日本明治維新之前,公卿貴族門第按照身份的高低順序,分為攝家、清華家、大臣家、羽林家、名家、半家等不同的門第家格,華族就是其中的清華家的簡稱。
日本明治維新後,打破舊有的社會階層設定,將社會階層設定為皇族、華族、士族、平民四類。其中華族泛指貴族階層,主要包括了明治維新前的公卿、諸侯、藩主等這類貴族人員,士族則包括維新前的舊藩士,即武士等。從此華族一詞在日本成為整個貴族階層的代名詞,根據這些華族在明治維新前的舊身份,又分為公家華族和舊諸侯華族兩類。
1884年,明治政府頒佈華族令,對華族的等級進行了設定,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除了對舊有華族設定了不同的授爵標準外(原攝家、德川將軍家、在維新中立有勳功的公家和舊藩主列為公爵;原清華家、中山家、15萬石以上的舊藩主、對明治維新有功的大久保家、木戶家列為侯爵,原5萬石以上的舊藩主列為伯爵,不滿5萬石的舊藩主、大臣家以下的公家列為子爵,公家、諸侯的旁系等列為男爵),還規定規定根據勳功建樹,原本不是華族的人可以獲得華族身份,獲得這些爵位的人就列入到華族,即貴族階層。不是因為舊有血統,而是因為新建勳功而獲得華族身份的稱之為新華族、勳功華族,由此形成了日本華族階層中的三大類別,即公家、舊諸侯、新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政府在1947年頒佈新憲法,於新憲法中宣佈廢除了華族,不過舊有的華族家族在現代日本社會中仍然具有著很大的影響力。
-
5 # 孤狼嘯月31600808
華族是日本於明治維新至二戰結束之間存在的貴族階層。“華族”之出現是始於1869年6月17日,而正式確立“華族制度”的《華族令》則是於1884年7月7日製定。“華族”於1947年5月3日,隨著戰後日本國憲法生效而正式被廢除。
1869年,日本各地方諸侯版籍奉還之後,廢除原來的“公家”(公卿)、“大名”(諸侯)等稱呼,將其統稱為華族。1871年日本取消舊身份制度,將國民分為皇族、華族、士族、平民四等。華族成為僅次於皇族的貴族階層,享有許多正攵治、經濟特權。
1884年頒佈華族令,將華族分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五個等級。其中,舊公卿家族根據家世,授予子爵以上爵位。舊大名家族,根據石高(俸祿額)和在戊辰戰爭中的表現授予男爵以上爵位。
根據華族令冊封的公爵包括舊五攝家族(一條、二條、九條、近衛、鷹司),原幕府將軍德川家族,以及明治維新中立下大功的三條實美、巖倉具視、毛利元德(長州藩主)、島津忠義(薩摩藩主)、島津久光(薩摩分家)計十一家。後陸續將維新功臣伊藤博文、大山岩、山縣有朋、德大寺公弘、西園寺公望、桂太郎、松方正義及編纂《大日本史》的德川國順由侯爵、伯爵晉升為公爵,共計19家。日韓合併後,義親王李堈以及李鍵、李鍝等北韓王公也被冊封為公爵。日本投降以後,公爵去世後爵位不再由其子繼承,至1947年廢除華族時,尚存島津忠重、伊藤博米青、鷹司信輔、徳大寺實厚、巖倉具榮、二條弼基、桂廣太郎計七位公爵。
華族令冊封的侯爵包括舊七清華家族(其中三條家被冊封為公爵,德大寺家和西園寺家後來晉升為公爵),羽林家,在戊辰戰爭中支援官軍的廣島、岡山、鳥取等藩的藩主家,德川御三家,原琉球國王,維新功臣西鄉隆盛、西鄉從道,以及由皇族庶子降為臣籍的小松家、華頂家、山階家等等。日韓合併後,4位李朝王族成員以及李完用等3名韓女幹也被封為侯爵。
-
6 # 葉無思
謝友邀,正確答案見前面網友所述,另據本人考證,秦始皇曾令道士徐福帶童男童女各三千,還有無數的藥材珍珠金銀等物資,進入東海蓬萊仙山練丹,炮製傳說的長生不老藥,後因颱風等原因,這批人到達現在的日本,與當地土著共同生存在日本島上,形成了後來的華族。所以,日本人對華人現在是相當妒恨的,其理由是中國大陸他們想像中是應該有份的,為什麼華人能擁有這麼遼闊的國土,而他們卻住在搖搖欲墜的峽小海島上,整天提心吊膽過日子。所以日本人做夢都想霸佔中國,抗曰戰爭就是最有力的明證。此考據亦真亦假,還有待充分證據補之。謝謝。
-
7 # 某男某語
日本的華族,可不是用來指代華人的,而是特指明治維新到二戰結束時期的貴族階層的。
舊華族服
華族政策起於
明治維新後,日本各地方諸侯版籍奉還(大名向天皇交還國土和臣民)之後就廢除了原來的公家(公卿)、大名(諸侯)等稱呼了,而從新建立了一個階層就是華族。至1871年,日本維新政府將國民分為皇族、華族、士族、平民四等,而華族成為了僅次於皇族的貴族階層,享有很多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特權。伊藤博文更是將華族設計成皇族之藩障、維持特權階層統治的基石。
日本士族
在1884年頒佈了華族領,將其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級爵位(看著是不是很眼熟,是的他們學的就是我們祖宗玩爛的東西)。其中舊公卿和舊大名分別被授予子爵和男爵以上的爵位(舊大名要看石高——俸祿額、在戊辰戰爭中表現而定)。
根據華族令冊封的公爵包括舊五攝家族(一條、二條、九條、近衛、鷹司),原幕府將軍德川家族,以及明治維新中立下大功的三條實美、巖倉具視、毛利元德(長州藩主)、島津忠義(薩摩藩主)、島津久光(薩摩分家)計十一家。後陸續將維新功臣伊藤博文、大山岩、山縣有朋、德大寺公弘、西園寺公望、桂太郎、松方正義及編纂《大日本史》的德川國順由侯爵、伯爵晉升為公爵,共計19家。日韓合併後,義親王李堈以及李鍵、李鍝等北韓王公也被冊封為公爵。日本投降以後,公爵去世後爵位不再由其子繼承,至1947年廢除華族時,尚存島津忠重、伊藤博精、鷹司信輔、徳大寺實厚、巖倉具榮、二條弼基、桂廣太郎計七位公爵。
以上看的眼花了吧?是的,日本的等級制度就是這樣紛繁複雜。
華族特權
在經濟方面,根據當時的法律,華族的世襲財產受到特別保護,以其為“標的”的轉讓和抵押行為無效。這樣就防止了華族財產的流失,保證了其基本的經濟地位。此外華族還集資設立了國立第十五銀行(又稱華族銀行),以保證其財產的保值增值。為了保護歷來就貧窮部分華族,還專門設立了“舊堂上華族保護資金”,以接濟貧窮華族。
在政治方面,當時貴族院議員絕大多數由華族構成,其中30歲以上的公爵和侯爵為當然議員,伯爵、子爵和男爵議員則在擁有本爵位的30歲以上人員當中互選產生。其中伯爵議員定額18名,子爵和男爵議員定額各66名,任期七年。按慣例,貴族院正副議長、宮內大臣、宗秩寮Quattroporte只能由華族出任。在明治、大正時代,由於內閣總理大臣由天皇指定,因此多數內閣總理大臣都是華族出身,其中著名者如伊藤博文、黑田清隆、桂太郎、西園寺公望、近衛文麿等。
在教育方面,所有華族子弟均有進入學習院學習的特權。將來只要成績在學習院中能排到中等以上,便可以進入全日本第一的東京帝國大學。成績靠後的學習院學生也可以進入京都帝國大學學習,而普通人為了考入這兩所大學則不知要經歷多少年的煎熬和努力。
東京大學
華族制度的廢除
二戰後期,隨著美國打贏了太平洋戰爭,佔領了日本本土後。標榜世界民主意識領袖的美國佬肯定不允許這種特權階層的存在,基於對戰前日本徹底改造的目的,將廢除天皇統治的基石華族制度。1947年後新的《日本國憲法》(和平憲法),華族制度徹底廢除了。
日本戰敗
-
8 # 回憶還是要忘記
1.華族是與
夏族
對應的名詞,一個在戰國
時代末期才消失的詞彙,在遠古神話時代是劃分兩個部族
的名詞。後來,華族和夏族經過幾百年的時間逐漸融合
,兩個主要的部落聯盟
的融合標誌
著一個新的華夏族
的日現雛形
,華夏族作為後代漢族
和其他中國少數民族
之人”(《孟子》)有虞氏舜帝姚重華
,華原意為眼睛裡的瞳孔
,重華就是兩個瞳孔的意思,而初始是指舜帝統率的一個叫重
的東夷氏族裡的人民,狹義上的華族指東夷人,廣義上指中原以東的以東夷為主的,與東夷人保持部落通婚和聯姻的部落聯盟。這個部落聯盟大都以龍
,鳳
,蛇
,鳥
為圖騰,原來廣泛分佈在中原,現在山東地區,淮河地區,以及周邊地區,是中國遠古文明的一部分,其文化和血緣的源頭是以太昊
氏和少昊
氏的東方諸部落,創造了一脈相承的東夷文明,誕生了一系列遠古賢君,大多位列三皇五帝
之位。華族多是農耕部落,創造了先進的煉銅
技術,和弓箭
技術,華族居住區號稱君子
之國,人民安居,講究道德禮序,在遠古時代是文明發達的部落聯盟。在今陝西
地區世居著另一個大的部落聯盟夏族,但後來由於氣候大變,夏族人在黃帝
的帶領下被迫東遷,想在豐腴的中原地區定居,於是與以炎帝為首的華族發生戰爭,由於華族分裂以及炎帝年老,華族戰敗,遂被迫退回今山東地區,炎帝被放逐到南方
,之後被稱為南方之神。但是東夷人並未放棄爭奪中原的努力,一直在等待時機,終於另一東夷族部落首領蚩尤
趁黃帝大興土木
,勞民傷財
的時機,煽動華族東夷人起兵,並假借德高望重的炎帝之名,聯合誇夫等部浩浩蕩蕩殺來,黃帝倉促應戰,被擊潰,後來逐漸陷入僵持,但後來被黃帝用計謀引誘蚩尤,結果蚩尤,誇夫被殺,東夷族聯盟戰爭逐漸平息,東夷族和夏族開始了長達數百年的融合。期間既有夏啟
對東夷族用兵,也有東夷族旁支商人建立商朝
,既有商紂
對東夷的發起的“屠母之戰”,又有周人聯合夏人、楚人、苗蠻、蠻貊等周圍民族進佔朝歌
滅亡商朝,建立的周朝,周人自稱“華”,推行分封制
,分封公國魯
,侯國齊
,到東夷地區,周人分封的各諸侯國又自稱“諸華”、“諸夏”,分封制效果明顯,建立了穩定的周王朝,到戰國後期,華族與夏族的融合已經完成,一個新的華夏族正式的形成了,後來又以華夏族為基礎融合周邊部落,形成最後的初期漢族,初期漢族又經歷了歷次民族大融合形成了後期的漢族,最後和其他中國境內的55個少數民族共同構成了現在的中華民族
。2.華族是日本
於明治維新
至二戰
結束之間存在的貴族
階層。“華族”之出現是始於1869年6月17日,而正式確立“華族制度”的《華族令》則是於1884年7月7日製定。“華族”於1947年5月3日,隨著戰後日本國憲法生效而正式被廢除。【概況】1869年,日本各地方諸侯
版籍奉還之後,廢除原來的“公家
”(公卿
)、“大名”(諸侯)等稱呼,將其統稱為華族。1871年日本取消舊身份制度,將國民分為皇族
、華族、士族
、平民
四等。華族成為僅次於皇族的貴族階層,享有許多政治、經濟特權。1884年頒佈華族令,將華族分為公爵
、侯爵
、伯爵
、子爵
、男爵
五個等級。其中,舊公卿家族根據家世,授予子爵以上爵位。舊大名家族,根據石高(俸祿額)和在戊辰戰爭
中的表現授予男爵以上爵位。根據華族令冊封
的公爵包括舊五攝家族(一條、二條、九條
、近衛、鷹司),原幕府將軍
德川
家族,以及明治維新中立下大功的三條實美
、巖倉具視
、毛利元德
(長州藩主)、島津忠義(薩摩
藩主)、島津久光
(薩摩分家)計十一家。後陸續將維新功臣伊藤博文
、大山岩
、山縣有朋
、德大寺公弘、西園寺公望
、桂太郎
、松方正義
及編纂
《大日本史》的德川國順由侯爵、伯爵晉升為公爵,共計19家。日韓合併後,義親王李堈
以及李鍵、李鍝等北韓
王公也被冊封為公爵。日本投降以後,公爵去世後爵位不再由其子繼承,至1947年廢除華族時,尚存島津忠重、伊藤博精、鷹司信輔、徳大寺實厚、巖倉具榮、二條弼基、桂廣太郎計七位公爵。華族令冊封的侯爵包括舊七清華家族(其中三條家被冊封為公爵,德大寺家和西園寺家後來晉升為公爵),羽林家
,在戊辰戰爭中支援官軍的廣島
、岡山
、鳥取
等藩的藩主家,德川御三家,原琉球
國王
,維新功臣西鄉隆盛
、西鄉從道
,以及由皇族庶子降為臣籍的小松家、華頂家、山階家等等。日韓合併後,4位李朝王族成員以及李完用
等3名韓奸也被封為侯爵。 -
9 # 造物主曹黎明
首先,“華”不是一個民族,更不是指陝西華山周圍的“華族”,而是一個㯳詞:即指“事物最精華的一部分”,而“夏”才是指一個民族一一即從猶如夏季一般炎熱氣候的南方遷移到北方來的“夏人”,由於是多個聯盟部落,故又稱“諸夏”!而就是這個諸夏創造出了人類最先進的金、銀、銅三大文化傳遍世界,所以成為了整個地球人類中最精華的一個文明組成部分,故被稱之為“華夏”!而當初諸夏就是在北半球與東半球東亞中軸線上創造出來了人類先進文化傳遍世界的,所以位於這個地球中軸線上的人類文明起源傳播中心就叫“中華”一一即人類最精華的文明就是從這個中軸點上向全球輻的,而“中國”一名也由此而來!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秘書長章太炎提出了中華民族起源於陝西華山周邊的“華族”一說,他認為“華族”其實就是漢人的祖先!所以,日本的“華族”一說,卻是在民國初年從中國引進的!而對於“支那人"一說,據我考證:這不是“明治初期日本引進的新詞”?也不是“從印度佛教梵文中翻譯的名詞”?更不是“反清明人自取的稱呼”?而是二戰時,日軍攻下緬甸佔領密支那後,將華人視為等同於緬甸密支那人的一種稱謂,所以說,“支那人”一名起源於二戰是也!
-
10 # 糊圖朱
友你好。自己說過:不是歷史學者唷,也不是文學者,是普通的勞動者。但心想成為吹茶水者。抱歉啊!回答不了你的大問題。
回覆列表
所謂“華族”,簡單而言就是明治時代成立的一種身份。是明治2年(1869)到昭和22年(1947)之間存在的一種日本近代貴族階級,一共存續長達78年。
華族的誕生
明治以前也有“華族”一詞,那時主要是作為公卿中的一種門第身份—“清華家”的別稱,介於攝關家與大臣家之間。1969年6月版籍奉還之後,明治政府頒佈《行政官布達54號》,將過去的公卿、諸侯等稱號廢除,全部納入華族這種新設的身份階層。其中公家137家,諸侯270家,加上明治維新後成為公家的5家以及成為諸侯的15家,這時候的華族一共有427家。一開始華族並未分成不同等級,而只是根據是否可傳於子孫而分為“終身華族”與“永世華族”。此後,一些新的華族也不斷新增進來,慢慢形成華族集團。這點後文會有詳細介紹。
華族制度的變遷
1871年廢藩置縣之後,各舊藩稱為華族之後原則上只能移住東京。但是實際上,很多到地方赴任的地方官以及外交官不在此限制之列。至此,華族中再不分“武家”及“公家”之別。這之後,《皇族華族取扱規則》正式頒佈,規定華族位於四民之上,行為國民之師表,並由政府支給家祿(根據等級支付的世襲性俸祿)。
1874年6月,為了促進華族內部的團結以及交流而設立“華族會館”,當然,這也暗含著喚起失去實際政治權利的華族之覺醒的意味。1877年,為了給華族子弟提供更好的教育機會,開設了學習院。同一年,為了保護華族的爵位世襲以及財產,制定了《爵位世襲制》、《華族世襲財產法》,特別是設立了稱作“華族銀行”的第十五國立銀行,對華族財產予以特別保護與管理。主導華族制度改革的重要人物就是當時的右大臣巖倉具視。
1876年,為了全華族的融合與團結開始建立宗族制度,不分“公”、“武”,將全部的華族按照血緣分城76類。同類華族建立宗族會,以祭祀先祖,加強交流。1878年出版發行了《華族類別錄》。這些制度設計為華族參加政治奠定了基礎。
華族的爵位:
1884年7月7日,明治政府制定《華族令》。據此在原有華族的基礎上,將為明治國家做出貢獻、獲得功勳的政治家、軍人、官吏、企業家也納入華族行列。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爵位的標準主要是根據柳原前光以及三條實美等提出的《爵製備考》而確定。公家依然繼承原來的門第;舊諸侯依然按照舊領石高的標準分類;功勳華族中薩長等藩閥出身者最多,而且爵位都很高。而且從此之後,終身華族亦位列永世華族行列,所有的華族都成為永世華族。
華族的類別
根據歷史淵源、出身以及功勳等標準,華族主要有這麼一些不同的群體:
公家華族:主要是江戶時代的公家(貴族)演變而成的華族。像近衛家、九條家,一條家、二條家、鷹司家等。
大名華族:江戶時代的大名轉化的華族。像島津家、前田家、伊達家、鍋島家、山內家等。
僧侶華族:江戶時代一些大寺院的世襲住持世家演變的華族。想大谷家、常磐井家、涉谷家、木邊家、華園家等。
神官華族:江戶時代一些大神社的宮司家族轉化的華族。像阿蘇家、千家家、小野家、金子家等。
奈良華族:一些公家的子弟雖然曾經出家當和尚,但是現在還俗之後成為華族。像藤大路家、穗穙家、南家、太秦家、松園家等。
新華族:在明治維新、西南戰爭、日俄戰爭中取得功勳者成為新的華族,又稱“功勳華族”。主要有伊藤博文、大隈重信、山縣有朋、西鄉從道、勝海舟等。
華族的結局:
此後,華族制度一直延續,直至日本戰敗投降。戰後民主改革中,因為華族制度不符合新憲法體制中的人人平等原則,最終在1947年依據日本國憲法被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