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梅華龍
-
2 # 懷疑探索者
古希臘人在著作之中,將兩河流域的土地稱之為美索不達米亞。在該地域發現的7000年悠久歷史的楔形文字,比中華文明還要久遠。在5500年前,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就創造了複雜的灌溉系統。有先進的城市,還為他們自己的神靈建造了雄偉的廟宇。既然已經誕生了城市,那麼也就意味著文明的開端。歷史學家認為,一旦擁有了城市,那麼也就意味著文明的開始。而兩河流域,是人類最早出現城市國家的地方,所以被稱之為人類文明的源頭。
在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按照地理位置劃分為南北兩塊。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北部,叫做亞述。而在南部,就叫做巴比倫。有巴比倫帝國存在過。巴比倫的意思就是眾神相會的地方。這也暗示了當地有很多的神廟,宗教文化非常的發達。
巴比倫的北部,叫做阿卡德。巴比倫的南部叫做蘇美爾。阿卡德這個名字,與阿卡德國王有關係。5000年前,阿卡德國王就統一了巴比倫的北部。所以,後世把巴比倫的北部稱之為阿卡德。
巴比倫的著名人物就是漢謨拉比。漢謨拉比是巴比倫的一位著名的國王。他的地位相當於中國的漢武帝。在漢莫拉比任期內,他的軍隊頻繁出征,征服了包括亞述在內的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影響力輻射到整個西亞地區。但是,漢謨拉比去世之後,巴比倫帝國就衰落了,這一點類似秦始皇去世后帝國二世而亡。很快,巴比倫帝國就被崛起的亞述王國消滅。
漢謨拉比(也是巴比倫帝國)留給後世的偉大文明財富,就是一部漢莫拉比法典。漢莫拉比法典被刻在一塊黑色的玄武岩石柱上。該法典一共有282條,內容十分的豐富。
該法典的正文部分分為道德,國家,私人社會三個部分。道德部分,法律地位最高,被認為是神的領域,涉及到某些不可寬恕的罪行,連神都不能寬恕這些罪行。國家部分的法律,用於維護王室的利益。
而私人社會部分的法律條文最為繁瑣和細化,規定了很多民法內容。比如,商業高利貸,債務償還,財產繼承權,傷害和賠償,盜竊的處理,奴隸的地位等等。漢莫拉比法典還保留了許多原始公社的習慣法,比如有以命抵命等等。
由於漢謨拉比典是人類歷史上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一部完備的法典,所以被認為是世界級的文明遺產。目前,鐫刻著漢謨拉比法典的玄武石柱被收藏在巴黎的盧浮宮,為後人所憑弔。如果有一天我去盧浮宮,非常想參觀一下這部法典。
-
3 # 鐵路小怪獸
古巴比倫王國
巴比倫是位於幼發拉底河中游東岸的城市,在,兩大河流相距最近的城地區處於兩河流域的中心,扼西亞商路要衝,因此具有極為有利的戰略和經濟地位。公元前,19世紀初,阿摩利人,以巴比倫為都城。建立王國史稱巴比倫王國。
外族入侵成為這個國家很大的的威脅。公元前16世紀中葉,古巴比倫被赫梯人所滅,但赫梯人不久就撤走了,到16世紀末,從東方入侵的加喜特人佔領了。
新巴比倫王國新巴比倫王國因其首都巴比倫城而得名。我們現在瞭解最多的,新巴比倫王國的建築物,就是空中花園。這個王國的滅亡和一個“粉牆上指書”的傳說有關。新巴比倫王國的統治者,尼布甲尼撒二世多次發動對外戰爭,但是,在尼布甲尼撒死後不久,新巴比倫人又受到一個波斯人的挑戰。於公元前539年滅亡。
回覆列表
首先,所謂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尼羅河流域、古代兩河流域、古印度河流域和古代中國中原(東部和北部也有重要早期文明),主要是說在亞歐大陸上四個相對獨立發展起來的文明。相對獨立這個標準是很重要的,也恰恰是因為這一點,一般認為四大文明古國裡並沒有古希臘。雖然古希臘的前身如邁錫尼文明時代較早,距今約4000年前即出現,但一方面古希臘文明有一些方面借鑑更早的克里特文明,另一方面二者都在許多方面受到了古埃及(如建築和藝術風格)和古代兩河流域的影響(如早期用泥板寫字、占卜、法律、部分早期科學傳統)。古希臘的文字,線性文字B脫胎於線性文字A,是克里特文明的產物,後來線性文字b沒人使用,古希臘人重新學會寫字的時候,用的是腓尼基字母!所以古希臘嚴格地說沒有自己的文字。
其實不如說,所謂四大古文明,都有過自己的獨立發展的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兩河的楔形文字、中國的漢字(或許還有其他傳統)。印度河流域文字至今未破譯,甚至有可能不是文字。
不過,四大古文明並不能概括世界的全貌,西半球的墨西哥、秘魯,也產生了獨立性相對更強而且也很輝煌的古文明。其中墨西哥地區有自己的文字,而秘魯印加帝國只發展了結繩記事的Quipu系統。
另一個問題是,用古巴比倫這個名字指代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實並不合適,就好像叫古印度河文明為古印度一樣,也不太合適。巴比倫是兩河流域的南部地區。而古代兩河流域誕生過諸多國家。更適合被看作獨立文明起源的是五千年前的蘇美爾文明。而巴比倫是3700多年前形成的一個從一座城市擴張起來的國家而已。
因此我們要明確問題:是古巴比倫這個國家為何滅亡,還是古代巴比倫所在的那個文明即兩河流域為何滅亡?
如果古巴比倫王國,即若干巴比倫王國的第一個(漢謨拉比那個),其滅亡主要是因為內部分裂傾向和外部侵略。公元前1595年滅於赫梯和凱西特人。
如果是兩河流域文明,那問題就複雜多了。
巴比倫的Ishtar門,兩千六百年後仍然熠熠生輝
兩河流域文明的消亡是一個逐漸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有若干重要因素:
首先,新亞述帝國和新巴比倫帝國滅亡後,公元前六世紀末期開始,兩河相繼成為波斯、塞琉古等帝國的一部分。政治上再無以兩河為中心的獨立政權;
其次,公元前10世紀前後開始,新族群(如亞蘭人/阿拉姆人)的到來導致的語言變化;
再次,二者疊加導致楔形文字慢慢失傳。很多文獻傳統和文字傳統透過神廟祭司階層流傳,但失去獨立政權後,神廟收到的國家贊助變少了,神廟紛紛衰敗。而民間,阿拉姆人帶來了字母表書寫體系,在亞述帝國時期就已經逐漸流行。後來字母表系統可能更流行了。
最後,更強勢更新潮並且伴隨著強權的新文明——就如同一段時間內的西方文明一樣——席捲了整個西亞北非地區。首先是希臘化文明,隨著亞歷山大大帝傳遍了西亞,其中某些層面,古老的兩河文明或許未來得及有足夠的關注就受到了衝擊;其次是基督教的興起徹底改變了兩河文明的文化基礎。
綜合考慮,甚至可以說公元前十世紀開始字母表的廣泛使用、字母表伴隨阿拉米語的傳播等因素就開始動搖了楔形文字文明的絕對優勢;波斯帝國帶來的最大影響恐怕是兩河流域不再是統治中心(雖然後來塞琉古帝國的首都塞琉西亞、安息帝國的泰西封也在兩河流域,不過代表著其他的文化和文明);希臘化對近東許多文明都有深刻的影響,如城市規劃、藝術風格等,包括猶太;而基督教的傳播及其一神教義也動搖了本土信仰。語言、信仰、文字、藝術風格乃至最為複雜的因素——民族——都慢慢在變。
不管是古埃及還是古代兩河,或者是西半球的瑪雅、阿茲特克、印加,衰亡的初始其實都是政治上的淪陷。當對手的文明程度在那一刻比自己高或者軍事實力更強的時候,當政治淪陷與人口遷移結合的時候,當新的排他性宗教傳入的時候,文明的喪鐘可能就已經敲響。
很幸運,中國文明在歷史上經歷的更多是融合、疊加、本土化,而非替代和斷裂。這對世界文明的多樣化都是一大幸事。
應該說20世紀上半期曾經是中國文明最危險的時候,半殖民地社會加上日本全面侵華,險些讓中國走上上述衰亡文明的道路。中國能在百年後重上正軌,恢復政治獨立、擺脫戰後依附美國成為真正大國,是中國文明傳承的基石。
巴比倫衰落有什麼影響?當然是世界文明少了很多有趣的組成部分,很多事情成為了永遠的疑團。而後的東方基督教(現代所謂亞述人,其實就是一群講阿拉姆語的基督徒)和伊斯蘭教文明也很璀璨,但如果兩河文明哪怕有一個如同祆教徒一樣的小組群留存了下來,恐怕我們對過去的瞭解都能豐富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