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齋主人
-
2 # 自話ZH
在文末,孔子說:“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 即親眼所見不一定為真,心中所想也不一定是真。這也間接體現了溝通的重要性。
-
3 # 城鄉一體鋒炫哥
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回答:
第一,闡述《顏回偷食》這個典故所講的內容。
它有兩種不同的歷史記載,不管它們怎麼記載,但是有兩點是可以值得肯定的,其一,顏回是孔子的弟子,這個是不會錯的。其二,顏回偷食確有其事,這個也是不可否認的。從而就可以得出,這個典故是發生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顏回偷吃食物被發現了,並且流傳於今,這樣一個故事。
第二,闡述這兩種不同的歷史記載中所描寫顏回偷食是一個怎麼樣的偷法。
歷史記載一,即《呂氏春秋》中所講述的顏回偷食,大概意思是講孔子餓得不得了,幾天都沒有進米食,連大白天都睡在床上沒有力動了,這個時候,不知顏回從哪裡弄回了一些米,趁孔子睡在床上之時,就煮起飯來,飯還沒有煮熟時,就抓了一點飯吃了起來,這時,就被躺在床上裝睡的孔子看在眼裡了,孔子也沒有說顏回。飯熟了之後,顏回就請孔子起來吃飯,孔子起來後,於是說,這飯很乾淨,我夢見我的父親了,用這飯先祭祀一下我的先父吧。因為,在過去吃動了的飯是不能祭祀先祖的。因此,這個時候,顏回馬上就對孔子說,師傅這可要不得啊,剛才我在煮飯時,就抓起飯吃了一點。孔子聽後,於是就說,眼晴看到的也不一定可信,自己的心有時也會靠不住。並且還告誡他的弟子,要真正實實去了解一個人是多麼的不容易啊。
歷史記載二,即《孔子家語》所講述的顏回偷食,大概意思是講孔子餓得不得了,幾天都沒有進米食,子貢弄來一些米,顏回等人一起煮飯,見有塵埃落入飯中,於是顏回抓起這個有塵埃的飯就吃了,這時,被子貢發現了,子貢很不高興,認為顏回是在偷飯吃,子貢就把此事告訴了他們的老師孔子,孔子於是當著顏回的面說,要拿這飯祭祀先人,顏回說,不可以,因為在煮飯時,我抓起這個有塵埃的飯吃了。因為,在過去吃動了的飯是不能祭祀先祖的。孔子聽後,沒有責怪顏回,並相信顏回。當顏回不在他身邊之時,並且還對其他的弟子講,他是信得過顏回的,其他的弟子聽後,也由此服了,於是也就不敢亂講了。
從《顏回偷食》這兩個不同歷史記載的故事中可以得出:
其二,不管做什麼事情,要慎重,要學會調查研究,要學會分析問題。必須要認識到,彼此之間建立信任是一項長期的工作。
其三,不要搬弄事非,在自己沒有查明問題真象之時,不要亂髮表言論。像子貢在這件事上就是憑感覺,沒有深入調查,致使自己費力不討好,一旦問題處理不得當時,就會很容易產生矛盾的,為此,對子貢的這種行為應提出批評。
其四,處理事情要找到方法,找準方法,講究策略,不能聽一面之詞,只有學會兼聽,才能明白事理。
-
4 # 侯志豐6060
原文:孔子窮乎陳、蔡之間,藜羹不斟,七日不嘗粒,晝寢。顏回索米,得而焚之,幾熟。孔子望見顏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選間,食熟,謁孔子而進食。孔子佯為不見之。孔子起曰:“今者夢見先君,食潔而後饋。”顏回對曰:“不可。曏者煤室入甑中,棄食不詳,回攫而飯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譯意:孔子在陳國和蔡國之間的地方受困缺糧,飯菜全無,七天粒米未進,體力不支,白天也只能躺著休息。顏回不知道從哪裡討來一些米,回來後就煮起了飯,快要熟了。孔子卻看見顏回用手抓鍋裡的飯吃。一會兒,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吃飯。孔子假裝沒看見剛才他抓飯吃的事,起身說:“我剛才夢見了先父,這飯很乾淨,我用它先祭過父親再吃吧。”(用過的飯是不能祭奠的,否則就是對先人的不尊重)顏回回答道:“使不得!剛才煮飯的時候,有點兒炭灰掉進了鍋裡,弄髒了米飯,丟掉不好,我就抓起來吃掉了。”孔子嘆息道:“人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即便是眼睛看到的仍不可信;人依靠的是心,可是自己的心有時也依靠不住。學生們記住,瞭解一個人是多麼不容易呀!”
故事裡告訴我們,瞭解一個人是非常不容易的,有時眼睛見到都不一定是真的。
人對自己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是最相信的!然而就是自己最相信的器官險些誤解了事情。這裡告訴人們,做一切事情,都得需要調查瞭解和充分的溝通,沒有了解事實的真相,沒有經過頭腦加工,所作出的結論與定性不一定真實可靠。人們用感官直覺去判斷或定論問題是不完全正確的,有時也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傷害一個好人。孔子若不是旁敲側擊去試探,險些冤枉了一個成實的顏回。這就是溝通調查重要性。
另一方面告訴我們,有時人做好事也應當避免“瓜田李下”之疑。這樣的問題當今社會不乏其例。救人反被誣陷,好心扶人卻 被訛,其輕者則是“好心當成驢肝肺”。為了避開別人的嫌疑視聽,做事一定要講究方法。
當然,自己的家人就不會有這樣的故事了!我想起自己的妻子為老母燒菜做飯甚至煎湯熬藥都要親口嘗一嘗。那是在試口味兒,你能有偷吃的想法嗎?
被人信任,是一個人平時的德行積累,可做事還是得謹慎,儘量不讓人誤解。
這個故事破了我們農村一句俗話:“耳聽是虛,眼見為實”。寓意深刻,告訴人們,處理事情,一切都要問個為什麼?必須求真務實。
-
5 # 金命布衣
顏回,孔子弟子,窮人家的孩子!
孔子,儒學創始人,後世尊為聖人!
孔子攜弟子周遊列國時,儘管孔子心存大志,但始終未被諸王重用。愈是如此,愈是心急。吃不好,睡不好,此處不留爺,何處收留我?不要說人車困頓了,甚至於吃飯也成了問題!
顏回有心孝敬孔子,便乞討了一些糙米來熬粥。他見鍋內掉進了一髒物,便捏指送進嘴裡,此時正恰巧被孔子看見。
孔子因此認為顏回在偷食,便故意謊稱自己要祭祀先人,讓顏回盛飯去。顏回答曰:此飯因我染指不乾淨,不可祭用,與是便將自已把粥內臟物吃掉的實情講了出來。
孔子聽後頗為震憾!顏回為了不讓老師捱餓,更不讓老師吃到髒物,他自已卻拿髒物來填飢,這是何等的感人肺腑啊!
孔子不該只看到顏回偷食的表面現象,更不該以此推定顏回的人品如何卑劣,最不該反以祭祀之由對其估斷!
此寓意很顯然:都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但你看在眼裡的,未必就是真的。你心中猜想的,如果沒有事實,沒有證據,也都不能當真!還有最關鍵的一條,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相互存在的,你不忠誠,他也不會對你尊敬!
再猶如,孔子考驗顏回的另一回事:顏回自幼家貧無食,每當同學回家吃飯,他便躲在路溝再佯裝吃飯歸來。因為他人窮,同學凡是丟了什麼,便向孔子控告顏回偷了東西!
與是,孔子便設計在顏回如廁之時,置一錠金子於廁內,附條書曰:天賜顏回一錠金!
顏回就是顏回,他不會去偷食,更不會去偷東西!這次孔子的眼神又走偏了,又猶如顏回偷食一個樣,又錯冤人家好人了!
讓你意料不到的是:
人家顏回不但將金錠上交給了孔子,還在“天賜顏回一錠金”的下面,寫上了自己的復語:
外財不發窮命人!
O(∩_∩)O哈哈哈~
(布衣隨筆)
回覆列表
你說的是《論衡·知實》上所載的這個故事吧?‘’顏淵炊飯,塵落甑中,欲置之則不清,投地則棄鈑,掇而食之。孔子望見,以為竊食。‘’
關於這個故事,《呂氏春秋·審份覽》上有更加詳細的記載:“孔子窮乎陳、蔡之間,藜羹不斟,七日不嘗粒,晝寢。顏回索米,得而爨之。幾熟,孔子望見顏回攫其甑中而食之,孔子佯為不見之。少頃,食熟,謁孔子而進食,孔子起曰:‘今者夢見先君,食潔而後饋。’
顏回對曰:‘不可!曏者煤炱乎甑中,棄食不祥,回攫而飯之。’這段故事之後,有孔子本人的一段論述:
孔子嘆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也!”
這段話說的是人由於所站的位置,立場的不同,對事物的認識都有自己的侷限。孔子的結論是:“知人不易”。老子也說過“知人者智”。其實智者之所以智,就是因為他們不自以為是,不固執己見。這正應了蘇格拉底那句名言:“我比別人所知道的多的,就是我知道自己的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