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溪叔夜話

    關於中秋節的傳說故事有很多,而聽得比較多,傳得比較廣,比較集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由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引申而來的了。說的是古代有個叫后羿的小夥子很會射太陽,當他射完了九個多餘的太陽之後,上天為了獎勵他而賜賞了他一顆可以成仙的仙丹,但他卻誠實為人,也捨不得吃故叫其妻子嫦娥來保管好,後來有個叫蓬蒙的壞蛋知道了后羿有一粒仙丹後,想千方百計的想弄到手,於是當后羿外出獰獵時,趁此機會串到后羿的家裡威逼嫦娥要交出其仙丹來,否則就殺了她。在這危急時刻,嫦娥於時就把其仙丹給吞了並立馬變成了飄飄然的仙子向月宮飛奔而去。後來后羿知道了這事後悲傷痛絕,為了紀念其妻子嫦娥,故在每年的中秋節這天在自家的院子裡用嫦娥平時最喜歡吃的餅來拜其思念,盼望嫦娥她能早日回到家裡團圓。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訊息後,也在紛紛的在後羿拜月的當天月下襬設香案,向其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以後,中秋節拜月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這也就是兒時常聽到大人們傳說的中秋節故事了。

  • 2 # 半個南山人

    中秋節也叫八月十五,全國各地過中秋節的習俗不一,但都有拜月的習慣。這與民間關於中秋節的傳說故事有關。

    民間關於中秋節的傳說故事有很多,其中神化傳說故事就有嫦娥奔月的傳說,有吳剛伐桂的傳說,有玉兔搗藥的傳說三個版本,這個三傳說是獨立也是相聯的。相傳后羿從王母娘娘那裡得到了不死藥,把藥交嫦娥保管。這事讓逢蒙知道後就去偷藥,但被嫦娥發現了,所以沒有偷成,逢蒙惱差成怒想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把不死藥吞到了肚裡,人立刻飛到了天上來到廣寒宮。由於思念后羿,廣寒宮中的嫦娥寂寞難耐,思鄉情切的她便崔促吳剛砍伐桂樹,讓玉兔搗藥,想配製飛昇之藥,好早日回到人間與后羿團聚,只是後來沒能如願。嫦娥只好向丈夫訴說自己的懊悔之情並說:“明天是月圓之日,你用麵粉做丸,團成月圓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後再連續呼喚我的名子。三更時分,我就回家了。”第二天,后羿照嫦娥的意思一切準備好,果然嫦娥由月中飛來,夫妻重圓。後來,中秋節做月餅供嫦娥的風俗,也就由此形成,八月十五拜月,也就成了人們每年都要進行的儀式。

  • 3 # 雲鶴166082174

    順便說一句,這個節日應為先民對日和月的祟拜有關(農耕國度的文化),從祖先做為圖騰到發展成節日,再符加上美好的愛情故事,使得此節別俱美麗祥和的特色。

  • 4 # 雪裡紅4326

    中秋節,是華人民的傳統節曰,從盤古開天,女媧煉石補天,延續至今也有幾千年的優久的歷史。

    中華文明,願遠流長,它經過了血與火的錘鍊,探索,研究出一本本珍貴的文獻和著名史書。

    昔年八月十五夜,

    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

    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

    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

    今夜清光似往年。<八月十五月夜湓亭望月﹥白居易詩。

    中秋節,由古代帝王祭祠,農民祭月慶豐收,慢慢地演變而來。

    每季分為三個月,分別是孟月,仲月,季月。農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所以被稱為仲秋。而農曆八月十五剛好也是秋季的一半也稱中秋。

    中秋節是由嫦娥奔月的故事脫變而出。后羿彎弓射掉了九個太陽,救人民於水火之中,深受玉帝賞識,贈長生不老一瓶。

    被嫦娥發現,不等八月十五夜,獨自偷飲,才有了這句嫦娥悔恨偷靈藥。

    傳說終歸是傳說,七嘴八舌,你說個這,他說個那,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天上一下,地上一下,讓人無法說的清,到的明……

  • 5 # 感動天下

    因為秋高氣爽,所以人們發現在一年四季當中,只有八月十五的月亮最大最亮,氣溫感覺也舒適,容易產生很多情懷,所以在文人當中產生了賞月抒懷的雅趣。李白蘇軾等人都有賞月明作,但是並未形式節日。

    “中秋”二字始見於春秋《周禮》一書,“月餅”二字始於唐代,多稱“小餅”,是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時,突發奇想,“月餅”二字脫口而出。

    真正形成中秋節是從明代朱元璋開始的。他把起義的日期定在八月十五,把計劃寫在紙條兒上包在月餅當中,命人分散給各地,結果起義真的成功了,推翻了元朝。朱元璋做了皇帝后為了紀念起義成功,把八月十五定為節日,留下了每逢八月十五吃月餅的習俗。

    因為八月十五正處秋收,後來就演變成豐收節日,再後來變成了居家團圓的渴望。一輪明月、一塊兒月餅,成了和平、團圓和美滿的象徵。

  • 6 # 爽朗不如小心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節日。根據中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特別圓,象徵著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中秋賞月是中秋節的一大習俗。既然是賞月,我們不得不提起“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民間有很多個版本總體內容是:相傳在遠古時期,天上有十個太陽。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乾旱,農民的莊稼被烤死,河流乾涸,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特別同情天下受苦的老百姓,有一天他登上崑崙山頂,運足力氣,拉開弓箭,一口氣射下九個太陽,勝下最後一個太陽,並且能按時起落,造福於人類。

    后羿從此受到老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後來后羿娶了一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了向人們傳藝和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特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有一天後羿從王母娘娘的手中得到一包不死藥。只要吃了不死藥就會成仙長生不老。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獨自成仙,就暫時把不老藥交給嫦娥保管。

    可是這件事情被后羿身邊的小人逢蒙知道了,有一天逢蒙在後羿外出打獵時闖入嫦娥家裡,威逼嫦娥交出不老藥,嫦娥為了不讓小人得逞,為救天下蒼生免受小人的迫害,就一口把不死藥自己吞下。然後變成仙女,往月宮飛去。

    老百姓得知嫦娥奔月成功後,為了感激嫦娥對人們做下的善舉,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嫦娥乞求平安,同時也感謝嫦娥對老百姓做出的犧牲,由此便逐漸形成了中秋節拜月賞月的習俗。

    中秋節兩大習俗就是吃月餅和賞月。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關於月餅的傳說故事。這個故事和明太祖朱元璋有關。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明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統治階級的殘暴壓迫,紛紛起義反抗,朱元璋聯合各路力量準備反抗起義,無奈朝廷官兵搜查十分嚴密,傳遞訊息非常困難。導師劉伯溫想出一計,他令大家把寫有起義日期的紙條藏進吃的餅裡面,這樣朝廷官兵不會懷疑,再派人分頭傳遞到各地軍營中,通知他們八月十五日起義。

    很快起義軍功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朱元璋非常高興,連忙傳令犒賞全體將士,將他們起兵時秘密傳遞訊息的餅賞賜群臣,此後為了紀念起義成功的日子。在八月十五這一天吃月餅就成為了一種習俗。

    從此以後,月餅的種類越來越多,做的越來越精美,也成為人們中秋節送禮必不可少的禮品,從此中秋節吃月餅也就在中國流傳起來。

  • 7 # 老羊鏟史

    “八月十五殺韃子”的傳說。

    元朝末年,中原人不堪蒙古人的殘暴統治,恰逢中秋節快到,劉伯溫獻計,在中秋節互贈糕餅裡面夾紙條,上面寫上:“八月十五殺韃子”,也有說寫“月圓殺韃”字樣的,約定八月十五那天起義。

    可是,這件事情在元史、明史和元、明時的筆記裡都沒有記載。

    現在的電視劇裡倒是經常有饅頭裡面夾紙條,向監獄裡的人傳遞訊息的。

    維基百科在寫這個事情的時候,是這樣說的:

    “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雛形見於清朝光緒年間首次刊行的元初徐大焯寫的《燼餘錄》,該故事是描繪蒙古兵進入蘇州吳縣後對當地的殘虐,後來有人摘採《元史》及蒙古族相傳元朝虐政的記載加以改編,把劉伯溫當做策劃月餅傳訊的主謀,合成了完整的“八月十五殺韃子”的傳奇故事。

    光緒年間,距離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奪得天下,已經五百多年了,距離徐大焯生活 年代七百多年,此書的真偽也有人懷疑。

    可以說,說元朝末年出現的這條簡訊,絕對是虛假資訊。

    光緒年間開始出現“八月十五殺韃子”,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滿清王朝危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瀑布屏是不是噱頭,真的有那麼驚豔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