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陶式防務評論

    按照P社遊戲設定,明朝是官僚君主制,清朝是獨裁君主制。這個設定其實挺貼切的。

    不過,兩種君主制在遊戲中的buff和歷史現實卻截然相反。表面上,官僚君主制似乎比獨裁製度優越,但事實上體現出來的卻是黨爭。所以P社又搞出一個天朝的三權爭力和士紳優待。

    具體說,明朝的缺點就是士紳官僚勢力太大,壓制了皇權,皇權不得不以宦官干政的方式予以反擊。清朝則空前加強了皇權,嚴重壓縮官僚決策權,也就是絕對的獨裁統治。

    按照西方觀點,明朝制度似乎更先進。但如果統治階層整體都是守舊和頑固的,並未出現思想啟蒙這種變革,那麼這種制度反而會加深中國歷史所積累的痼疾,尤其是對科學與擴張的集體性阻撓。

    清朝似乎看到了明朝的問題,但只是以更落後的獨裁方式壓制反對意見,國家本身還是落後思想佔主導。所以,國家的衰退是不可避免的。

  • 2 # 北洋水兵

    明朝和清朝本質上都是君主專制王朝,而且這兩個王朝再君主集權強化這個方面更像是一個媽生的。而且更主要的一點是,清朝基本繼承了明朝的制度,因為清帝國原有的封建貴族共治的制度無法管理一個龐大的國家,所以只能按照明朝的制度來,這也就是清承明制

    但是問題在於,明朝那套制度使得明朝封閉保守達到了極致,而且一直積貧積弱,所以民變一直不斷;而清朝同樣沿用了明朝的制度,卻達到了古典時代的極致,締造了最後一個盛世呢?

    第一、清朝本質上是滿洲人給漢人輸血。我一直不否認我信奉輸血論,因為漢族或者說是古典中國的歷史軌跡就是封閉保守,這和那時候的經濟生產方式有關。

    用日本學者內藤虎次郎的話說,17世紀的滿洲人是具有樸素主義精神的民族,滿洲入關是給漢人輸入樸素主義精神,用樸素主義治好了深陷文明病的漢人,清帝國能成為古典中國最後也是最完美的輝煌就和樸素主義有關。而清朝最後的衰落也是清朝喪失了樸素主義精神,也得了文明病。

    當然,這只是一個前提,透過這個前提得出以下的觀點。

    第二、雖然說清承明制,但是清朝基本上推翻了明朝的政策。朱元璋總結元朝興亡的歷史教訓,認為元朝是因為統治過於寬鬆導致滅亡,這主要是因為元朝是中國古典時代最接近於工商業文明的時期,但是朱元璋因為出身小農的制度認識不到這一點,所以朱元璋給明朝制定了保守封閉的基本國策。

    簡單來說,朱元璋定的基本國策就是:透過戶籍制度控制老百姓人身自由,進而控制人口流動;同時,戶籍制度對於人的社會身份進行固定,也起到了階級固化的作用;打擊工商業,因為工商業的流動性無法對人進行人身控制;海禁導致海外貿易禁絕,被朝廷控制的朝貢貿易取代。如果簡單點說,朱元璋透過他的戰略短視構建了一個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這個理想社會沒有人口流動,沒有工商業,沒有貨幣,沒有商品經濟,沒有文化娛樂活動,老百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種社會說不好聽的,這是原始社會。

    而且,朱元璋奠定的基調,整個明朝都沒有得到調整。反而清朝在入關之後,做了不少政策調整。

    比如,清朝入關之後就立即廢除了明朝的三餉,這是對老百姓的妥協;繼而宣佈保護地主階級和知識分子的利益,並於次年宣佈開科取士,這是向地主階級和知識分子妥協。而且,清朝在天下太平之後,立即廢除了明朝的依附農制度,依附農也就是農奴,來源分別是奴隸買賣以及貧苦農民為了逃避賦稅自甘為奴,大點的甚至有僮僕數千,所以明朝私奴的數量可謂是特別大,而且主奴之間的矛盾也導致了明末席捲全國的江南奴變;而清朝入關廢除了農奴制度,令農奴改僕為佃,也就是解除農奴和主家之間的人身依附關係,改為僱傭勞動關係,同時規定禁止地主私設刑堂。所以,清朝關於農民反抗運動的稱呼,也就從明朝的惡奴、奴弒其主變成奸民、頑佃。

    同時,明朝土地兼併極為嚴重,明朝拿國家財政養的肥豬以及士紳勳貴圈佔了大量的土地,舉個例子,嘉靖年間北京周邊就被這些寄生蟲圈佔了二十多萬傾的土地,比清朝的八旗還能圈;成都平原的土地有七成被肥豬們圈佔,兩成的土地被官老爺圈佔。而清朝在康熙年間就將這些土地退還給老百姓耕種,雖然是隻更改了姓名,但是老百姓有了土地,勞動積極性自然會提高。

    而且,在土地兼併方面,清朝也可謂和明朝完全不一樣。清朝調整了稅收政策,也就是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攤丁入畝就是廢除丁稅,丁稅極人頭稅,歷朝歷代都透過丁稅來控制人口流動、穩定稅源。而清朝將丁稅固定並攤入田賦之中,實際上是放棄了朝廷對人口流動的限制,客觀上還起到了促進工商業發展的作用。官紳一體納糧就是廢除士紳勳貴不上稅不納糧的特權,因為清朝只向土地要稅,地多多繳稅,地少少繳稅。

    這兩項政策合在一起就是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同時這也是康乾盛世這個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持續百年且最為輝煌的一個盛世的經濟基礎。

    再者,相比於明朝,清朝也在平定鄭氏的第二年也就是1683年放開了海禁。清初因為鄭氏的問題而對鄭氏進行經濟封鎖,也就是遷界禁海,平定鄭氏之後清朝就弛禁,並設定四個海關負責管理海外貿易,為清朝帶來的巨大的財政收入。舉個例子,乾隆年間也就是清朝鼎盛時期,僅廣州一口的海外貿易總值就達到了3600多萬兩白銀,而且清代海外貿易稅率也不高,各種貨物進出口平均稅率才在3 %到4%這一區間,但是如果考慮如此龐大的規模,這仍然是一筆不菲的收入。要不然,乾隆怎麼有底氣蠲免四億多兩白銀。

    第三,在開疆拓土這方面,清朝也更為靈活。前面清朝這一系列政策調整,緩解了社會矛盾,發展了生產力,為清朝帶來了巨大的財政收入。這也是清朝為什麼敢於大規模開疆拓土的原因,因為一時的軍事勝利並不能說明問題,透過政治、經濟、司法等手段實際控制才是征服。所以,大清早已脫離了中原王朝的桎梏,而是一個帝國。

    大清的靈活性在於,對於新徵服的邊疆區並不強制一體化,而是對其基層因俗而治,就是朝廷派遣的各級官吏仍然按照其本民族習慣法進行管理,而且一切事務都要由地方管理上報朝廷備案。同時,朝廷派遣的駐軍負責巡視邊境等工作。

    另外,清朝也放開了內地和邊疆區的貿易,透過經濟往來加強內地和邊疆區的聯絡。同時透過政治手段拉攏邊疆區的上層貴族,使之成為帝國穩定邊疆區的助力。

    而明朝呢?沒有開疆拓土之武功,只是在長城裡面當宅男,好不容易開拓了一個安南還守不住,只能退縮。原因很簡單,因為明朝對安南強制一體化使其失去了群眾基礎,二是明朝貧弱的國力無法支援其在安南的消耗,所以在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後只能透過榮譽投降的方式退出安南。如果明朝對安南的政策具備清朝那種靈活性的話,那也不至於灰頭土臉的退出。

    最後,說到底清朝是一個開拓型王朝,而明朝是一個內斂型王朝。同樣都是君主專制,同樣都以儒教作為統治思想和社會價值取向,為何明清會如此不同?

    歸根結底,還是內藤虎次郎說的樸素主義精神。清朝因為樸素主義精神,所以在其完全漢化之前,對內革除弊政,對外開疆拓土。我個人觀點,內藤氏所說的樸素主義精神說到底就是靈活性,因為清朝在政策上的靈活性使其把古典時代小農經濟的生產力發揮到了極致,從而才能締造古典時代最後的輝煌。

    而明朝因為其內斂的基調喪失了靈活性,同時也是儒教在明朝掌握了絕對的話語權,裙子越來越僵化、封閉。

    只不過,明吹是不願意承認的。

    全文完

  • 3 # sjtuer

    明朝是太監當政,清朝比較規範!

    明朝是最黑暗,最貧窮,最沒人性的朝代!!

    清朝是最富足,最勤奮,人口最多,地域最廣,民族最融合的朝代!

    至於後期不提,那是另一件事,是封建社會文明與現代文明的落後差距,不是簡單說的清楚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品鑑醬香酒?有什麼好的醬香酒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