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慈史

    明史中所有知名女性都在列女傳中,唯獨秦良玉是單獨立傳載入到將相列傳之中,足見在明清兩代都是表彰她的忠勇,而說到秦良玉又不得不說她手下的白杆軍。

    白杆既是白蠟樹的木杆,由於此木柔韌性極佳是製作長槍的好原料,所以白杆軍全部都配備白杆所製作的長槍,上配帶刃的鉤,下配堅硬的鐵環,作戰時,鉤可砍可拉,環則可作錘擊武器。尤其在山地作戰中,遇到天險不可逾越,可以將白杆以環連線,無處不可攀爬,往往可以出其不意,神兵天降,白桿兵可以說是古代專業的山地戰部隊,而這隻有身為西南少數民族的土兵可以勝任,說白杆軍是明朝的山地特種部隊也不為過。

    在歷次白杆軍的作戰記錄中,不管是內戰(土司打土司);還是打八旗騎兵、打農民軍,都可以做到以一敵多,可謂悍勇,但是最後卻全軍覆沒在一場山地作戰中,這又是為何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白杆軍的歷史戰役記錄。首先是萬曆播州之戰,秦良玉與丈夫接連攻破金築關等七個營寨。而後又協助酉陽各路官軍攻取桑木關,大破楊應龍軍,秦良玉為南川路戰功第一;到了崇禎皇帝時期,永寧宣撫使奢崇明在重慶造反,秦良玉率軍攻取新都,長驅直奔成都,將奢崇明擊敗,解了成都之圍。奢崇明敗走後,秦良玉率領秦民屏等攻克二郎關、佛圖關,收復重慶,逼的奢崇明兵敗自殺。足以見得即便是在西南少數民族當中,白桿兵的戰鬥力也是首屈一指的,尤其是在山地作戰中可以以一當十,雖然人數僅有3000人左右,但是足夠扼守整個西南地區。

    在說打滿洲八旗的渾河血戰,瀋陽之戰中,秦氏兄弟率"白桿兵"率先渡過渾河,血戰八旗精銳,可能因為長期山地作戰因而鍛煉出了堅韌的作戰品質,加之苗兵都是世代鄉里成軍,血戰而不退,又兼長槍本來就是騎兵的剋星,最後“白桿兵”力戰八旗軍隊斬殺千人,打的八旗精銳大敗而逃。當時的在關外的明軍無不見後金軍隊而喪膽,作為能正面撼動八旗的軍隊,白杆軍的戰鬥力幾乎和關寧鐵騎和以及戚繼光浙兵相當了,只可惜人數太少。

    最後來說說白桿兵晚期全軍覆沒的農民軍之戰的,本來白杆軍多次打敗張獻忠和羅汝才等農民軍,還斬殺東山虎,活捉副將,逼的惠登相、王光恩投降,並奪取了羅汝才的帥旗,形勢一片大好。後來由於邵捷春不懂軍事,在山下屯兵,被農民利用山勢由上而下擊敗,秦良玉的三萬白杆軍幾乎全軍覆沒。

    雖然秦良玉的白杆軍是山地作戰的精銳,一來是連年征戰精銳死傷殆盡,補充的新兵戰力不復從前,二者戰略上的失誤讓秦良玉無法控制全域性,只能是被動應戰,即便是在精銳的山地作戰部隊,面對錯誤的軍事部署也只有吞下失敗的苦果了。一代精銳的“白桿兵”就此在就消失在了歷史之中。

  • 2 # 三少爺的鑑

    提問的樓主說的應該是是崇禎十三年(1640)十月,石柱女將軍秦良玉率軍在今巫溪、城口、開州附近的竹菌坪,被張獻忠軍隊擊敗的事。

    我老家在石柱忠縣交界處,近幾年來對忠縣女子、石柱女將秦良玉事蹟有較深的研究。我們先來看看此次戰鬥的基本情況。這年九月,明兵部尚書楊嗣昌自請為督師入川剿賊。四川巡撫邵捷春領二萬兵馬守重慶,所倚重的將領只有老將張令(原奢崇明部下,後降於朝廷)和秦良玉,但邵捷春不爭山奪險,就在重慶附近設防,派遣張令黃泥窪。秦良玉深刻指出這種佈防的弊端,但邵捷春已經移營至大昌,秦良玉乃向已經辭官賦閒的原綿州知州陸遜之感嘆,以與邵捷春一同戰死為恥。十月,張獻忠果然乘川東關隘兵力空虛之機,從湖廣西北部入川,先後在觀音巖、三黃嶺大破官軍,秦良玉與張令急率軍於關隘竹箘坪阻擊。最終卻因失敗不得不退回石柱。

    查閱史料,秦良玉的白桿兵在此戰中失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四川巡撫邵捷春部署不當。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不派重兵守衛川東鄂西的巫山、神農架附近的山地之險,偏偏派軍守衛離重慶較近的平地黃泥窪,在秦良玉指出這一缺點後,邵捷春仍以重慶府為重,堅持原來的部署,從沒想到張獻忠部隊兵強馬壯,只要攻下了天險,進入川東丘陵地帶,就會無法抵擋。這就失了地利。

    二是總兵張令率軍先到險要之地竹菌坪時,中了張獻忠的敗兵之計。張令本來是被平定的四川永寧(今川西南敘永縣)土司奢崇明的部下,在奢崇明叛亂後圍攻成都時率軍反正歸順朝廷,逐漸成長為四川總兵。張令擅長射箭,箭術高超,當時年齡又已六十多歲,人稱“張神箭”,又稱“賽黃忠”,多次打過勝仗。張獻忠得知張令堅守竹菌坪天險後,想出一條驕兵之計,故意派出老弱病卒,由其年僅弱冠的義子帶領,並聲稱要與張令比箭術。張令被激將後,開始還能忍受,最終看到對方不過十六七歲,便決定出關比試。誰知剛一出關,還未來得及說話,便被早有準備的張獻忠之義子一箭射中咽喉,落馬而死。所部官兵在張獻忠軍隊的攻擊下,潰不成兵,紛紛往山下逃跑。這就讓秦良玉的白桿兵徹底失去地利。

    三是張令部下潰兵居高臨下,對正向山上行軍的秦良玉形成衝擊。因為對面來的是友軍,且道路狹窄,秦良玉軍不敢向友軍痛下殺手,但友軍的潰敗,像一股洪流衝動了本軍陣形,導致無法形成最佳陣容,便被張獻忠的軍隊衝散。如果沒有張令部下的潰兵,秦良玉可以犧牲一部分白桿兵前衛,實行逐次抵抗,順便在路上根據地險多構築幾個防禦陣地,至少可以臨時阻擋張獻忠部隊一兩天,這樣在後面追趕的湖北官軍如左良玉等部就能趕上,形成前後夾擊,最終擊敗張獻忠部隊。可惜竹菌坪以下都是下坡,張獻忠部隊居高臨下,又有友軍潰敗的衝擊,秦良玉的部隊最終在不成陣式的慌亂戰鬥中,大半損失殆盡。

    四是秦良玉白桿兵精銳其實已經被朝廷分散派駐全國各地。據重慶指文烽火工作室編著的《戰爭事典》叢書所載,盧象升在河南和湖北交界處的鄖陽附近抗擊農民軍時,有石柱土司兵約八百人;在登州附近抵禦毛文龍原部下孔有德等敵軍圍城戰中,有石柱白桿兵約五百人;在抵抗李自成進入河南山西的戰鬥中,有秦良玉唯一的兒子馬祥麟和兒媳張鳳儀帶領的一千白桿兵,其中張鳳儀率五百白桿兵在河南侯家莊被農民軍圍攻而戰死,有秦良玉侄子湖廣總兵(後任松潘總兵)秦翼明帶領的兩千川軍(可能只有中低階軍官是白桿兵)跟隨孫傳庭守西安。由此可見,秦良玉訓練的白桿兵精銳中,經過援助遼東的渾河之戰、收復京城附近的四城之戰,至少已經損耗五千多人,其中渾河之戰戰死將近四千人,加上抽調出去的白桿兵總數應至少在三千人左右,所以秦良玉此時雖然軍隊有兵三萬,但其中剩下的白桿兵精銳應不超過五千人,在地形不利的情況下,一名老兵至少要帶五名新兵,其綜合戰鬥力自然降低。

    五是在此之前不久,秦良玉就率軍與羅汝才、張獻忠等軍隊在川東戰鬥過,其部隊不僅有損耗,還十分疲憊。在五個月前的五月,農民軍進入瞿塘,抵達夔州(今重慶奉節),秦良玉率軍前往,羅汝才不戰而走,秦良玉追至馬家寨,大破羅汝才,斬首六百級,秦良玉又率軍追擊,先後在譚家坪北山、仙寺嶺大破敵兵,將其首領東山虎斬殺,活捉塌破天,並奪取了羅汝才的帥旗,羅汝才軍逐漸走向衰落,最後離開張獻忠北上河南投靠李自成,未幾而被殺。

    據石柱相關史料記載,竹菌坪此戰中,“秦良玉率領的後續部隊立足未穩,也受到衝擊,雖拼力抵抗,但因無險所守,且經過歷年抗戰、白桿兵精銳盡失、所部多為新兵,隨即不幸戰敗”。秦良玉於是敗退到梁山軍(今重慶梁平縣)去見駐紮於此的邵捷春,建議發二萬“吾溪峒卒”用來擊破賊軍,糧餉朝廷支付一半、峒卒自籌一半,但邵捷春拿不出糧餉,遂擱置建議不用。

    另據石柱縣誌記載,明末石柱人口最多不超過十二萬人,秦良玉實行土司制度,所部土民每戶除留一丁外,其餘皆可當兵,其最多兵力不過兩萬人左右,精銳白桿兵僅一萬人。因此,此次秦良玉帶領的三萬軍隊,應有將近一半是聽從石柱土司領導的小土司部隊,如附近的湖北忠路、唐崖等“七覃八田”共十五個大大小小土司的部隊,其戰鬥力和白桿兵相比,肯定不可相比。

  • 3 # 沉沉相殷

    第一,遇到了豬上級和豬隊友,第二,義軍驍勇善戰,第三,放棄天險,指揮失敗。第四,精兵太少。第五,明朝已經覆滅,天下大亂,不聯合義軍拿下重慶,以求自保,卻自相殘殺,損失了反清的力量。秦良玉如果佔領,控制釣魚城,可以有利的抗擊清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年孫大聖大戰黃眉怪,彌勒佛祖為何在他手心寫一個“禁”字,就能讓黃眉怪跟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