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魚漂流記

    通常情況下,人們一提到清軍入關後的圈地政策就認為是惡政,甚至是惡政之首,但是對圈地本身的來龍去脈,很少有人能講清楚,下面我們就嘗試著分析一下。

    第一,清軍為什麼圈地第二,圈地的具體方式第三,圈地的其他細節第一,清軍為什麼圈地

    清朝的軍隊在夥同吳三桂打敗李自成的大順軍之後,就佔領了北京。

    這次的佔領不同於清軍之前的政策,清軍之前越過山海關進入中原地區,只不過是燒殺搶掠而已,那時候既沒能力,也沒有下定最後的決心,逐鹿中原。

    但是這次打敗李自成佔領北京之後就不一樣了,以多爾袞為首的滿清貴族,以範文成為代表的漢族謀士,主張一定要長期佔領北京,逐鹿中原,問鼎天下。

    這樣的話,滿清的經營重點就不再是關外,而是關內了,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滿清軍隊和臣民必須大量的轉移到關內來。既然滿清八旗遷入到關內了,就要解決這些人的吃住問題,與此同時,也是要向天下人昭示,滿清入主中原不是搶劫,而是要尋求長治久安,以安天下人心。清初圈地運動,就此發端。

    第二,圈地的具體方式

    圈地包括兩個方面,一個圈的是住房,主要在北京城內,一個是圈的耕地,也是以京郊附近為主。後期清軍完成對全國的統一,隨著八旗部隊駐紮各地,在各駐紮地也有與北京相似的圈地政策實施。

    先說八旗的住房問題,隨著順治入關登基,大量八旗子弟湧入關內,現蓋新房肯定是來不及的,對於戰勝者來說,也不會重新自己建房子住。況且,北京城當時也確實有大量空著的房子,一方面皇族大量逃跑,一方面沒有跑或者沒跑成的也成為階下囚,沒資格再住原來的寬房大屋;再者,平民百姓尤其是富貴人家,也是跑的跑、死的死,別忘了,清軍佔領北京之前闖王李自成已經佔領北京了。具體政策,根據《清史稿▪世祖本紀》記載:

    兵民散居京城,實不獲已,其東中西三城已遷徙者,準免租賦三年;南北二城雖未遷徙,亦免一年。

    這是順治在北京登基後釋出的第一道詔書裡面的內容,用詞懇切,而且對原來有人的房屋徵用之後還有明確補償。

    然後就是最為關鍵的徵地亦即圈地問題。

    滿清舉國內遷,不再以明朝的敵國自許,而是以天下的共主而自居。即便如此,八旗子弟仍然是滿清能夠有效統治全國的基本依靠力量,對他們的生計必須做出合理的安排,何況還是滿清剛入關的檔口。這個問題滿清八旗內部高層應該在順治入關前後就討論過,只是還沒有想到比較好的辦法。最後提出比較合理、為各方面普遍接受的方案的人是崇禎辛未進士、時任巡按御史的柳寅東

    據《清史稿▪食貨一▪田制》記載:

    順治元年,定近京荒地及前明莊田無主者,撥給東來官兵。圈地議自此始。於是巡按御史柳寅東上滿、漢分居五便。部議施行。二年,令民地被指圈者,速籌補給,美惡維均。四年,圈順直各州縣地百萬九千餘晌,給滿洲為莊屯。八年,帝以圈地妨民,諭令前圈佔者悉數退還。十年,又令停圈撥。然旗退荒地,與遊牧投來人丁,仍復圈補。又有因圈補而並圈接壤民地者。康熙初,鼇拜專柄,欲以正白旗屯莊予鑲黃旗,而別圈民地圈補。戶部尙書蘇納海、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鹹以不如指,罪至死。聖祖親政,諭停止圈地。本年所圈房地俱退還。又以張家口、山海關等處曠土換撥各地,並令新滿洲以官莊餘地撥給,其指圈之地歸民。是為旗退地畝。

    按上面史料中的記載,主要的意思有下面幾個:

    1.圈地首先圈的是近京荒地與前明莊田無主者。明末清初,天下大亂,人口損失極大,有很多荒地並不奇怪;明朝包括皇帝在內的勳貴本來在北京周邊就有很多私人莊田,明朝覆亡,這些地自然就沒有主人了,被徵用也很正常。

    2.圈地並非一次性完成的,中間斷斷續續,而且還發生過退還圈地的事情。也就是說,圈地過程中有過很不好的處置現象,引起了當時滿清最高層的注意,於是下令停止甚至退還所圈之地。

    3.清初的圈地政策還涉及到滿清內部的黨爭,比如鰲拜想把已經圈好的地在不同的八旗之間置換。

    4.康熙初年,確切的說是康熙親政以後,圈地活動就永行禁止了。

    5.順天巡按御史柳寅東還陳述了滿漢分居的五條便利之處,上面的史料中並沒有明白寫出,查閱當時的奏摺,所謂的五大便利,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無主之地與有主之地犬牙相錯,勢必與漢民雜處,不唯今日履畝之難,日後爭端易生,巨以為莫若先將州縣大小,定用地多寡,使滿洲自佔一方,而後以察出無主地與有主地互相兌換,務使滿漢界限分明,疆理各別而後可。蓋滿人共聚一處,阡陌在於斯,廬舍在於斯,耕作牧放,各相友助,其便一;滿人漢人,我疆我理,無相侵奪,爭端不生,其便二;裡役田賦,各自承辦,滿、漢各官,無相干涉,亦無可委卸,其便三;處分當,經界明,漢民不至竄避驚疑,得以保業安生,耕耘如故,賦役不缺,其便四;可仍者仍,可換者換,漢人樂從,其中有主者歸併,自不容無主者隱匿,其便五。

    主要的意思無非是說,滿漢分開易於管理、減少爭端,既解決了滿洲八旗的生計問題,又能與漢人相安無事,促進社會的穩定。而且清廷後面釋出的命令裡面,對於大片的無人土地中間的有主土地,丈量好面積之後,會在其他的地方酌情彌補,平民的土地大致是在面積和土地質量方面對等互換,王公貴族的則是酌情撥給。

    這個其實有點像我們現在的地票制度,不同省份之間的城市化的程序並不一樣,城市化要求高,並且土地緊張的省份,可以從其他的地方購買置換城市化建設用地,也就是說,一個地方城市化多佔用一畝耕地,在其他地方相應的要恢復一畝耕地。

    第三,圈地的其他細節

    除了上面所敘述的圈地的大政方針之外,還有一些細節,比如:

    1.漢人的墳墓恰好就在八旗圈佔的土地之內,這個一般是允許漢人繼續祭祀的,也有的是給予一定期限,可以遷墳;

    2.八旗的普通民眾會自己種地或者放牧,八旗的權貴是不會自己耕作的,所以也有一部分漢人連人帶地都自覺投充了八旗,田地成為八旗權貴的,然後自己自降為奴隸,替八旗權貴耕作,也有一部分無地的人直接租種八旗的土地;

    3.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八旗所圈佔的土地,在最終的數目上,並沒有超過明朝勳貴所佔的莊田的數目;

    4.圈地所波及的地方主要在北京附近,全國其他地方也有一些,但是很少,主要集中在北京附近三兀百里內的順天、保定、河間、承德、永平等地,也就是今天的遼寧南部,河北的中部、北部和東部;

    5.滿洲在入關之前已經是高度漢化的民族了,主要的衣食供給依賴於農業而非畜牧業,所以滿洲八旗鎖圈佔的土地大部分並沒有荒廢放牧,而是繼續農業耕種。八旗官兵閱兵的木蘭圍場,原本大部分就是草原森林;

    6.重申一下,八旗包括滿洲、蒙古和漢人三大組成部份,圈地政策從不好的方面來講,可以說是階級壓迫,但不太好說是民族壓迫。

    第四,圈地政策的影響

    根據史實,實事求是的講,應該說清初的圈地運動的主要影響是正面的、積極的,滿清八旗上下生計有了合理的保障(圈地總額以及圈地之後八旗內部的分配都是有嚴格的規定的,而且具體的大小數量絕大部分都是按照規矩丈量的,並不是搶到多少就是多少),實際上相當於鞏固了中央的統治,有了保障也相當於有了約束,一定程度上應該也減少了八旗軍隊在全國其他地方的虜掠,這樣就大大減小了在戰亂期間的社會動盪程度,對普通民眾也是有好處的;

    同時我們也不可否認,在圈地政策具體的執行過程中,肯定是發生了相當數量的悲劇事件,畢竟清軍剛入關的時候,還是以征服者的姿態出現的,肆意侵佔擄掠甚至害人性命的事情,肯定也有發生,不然的話,清廷也不會在這個政策上有屢有反覆,甚至要求退還所圈之地。但總體而言,牽涉的人口和範圍還是很小的,所以,在全國範圍內也沒有激起大的動盪和災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中,寶黛共讀西廂、寶玉贈帕黛玉題帕,是不是癩頭和尚所說的“聲色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