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龍女5505
-
2 # Ivan韓
按出場時間順序說一下這四位猛人:
王弼(?~1393年),號雙刀王,安徽臨淮(安徽鳳陽)人,祖籍安徽定遠,明朝開國功臣、重要將領,定遠侯。約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王弼率部投靠朱元璋,在平定陳友諒和張士誠的戰爭中屢立戰功,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平江戰役中痛擊張士誠,立下大功。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被授予大都督府僉事,世襲指揮使。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隨沐英征伐西番。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隨傅友德征伐雲南。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和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先後隨馮勝、藍玉北伐北元,蕩平北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可惜因藍玉大案牽連致死。
廖永忠(1323一1375年),巢縣(今安徽省巢湖)人,楚國公廖永安之弟,明初名將。少時豪邁有大志,智勇過人。至正十五年(1355),跟隨廖永安投奔朱元璋。在和陳友諒的大戰中,廖永忠因為有護駕之功,所以心懷感激的朱元璋以漆牌書“功超群將,智邁雄師”賜之。在這之後廖永忠又跟隨徐達和常遇春攻取淮東,擊克張士誠。在中原初定後,廖永章又隨大將軍徐達北伐;北伐既成,又隨湯和討伐割據四川的大夏並定蜀。
由此,在明朝建立的過程中,廖永忠作為徐達、湯和、常遇春的重要副手,自然也立下了赫赫戰功。但他也是朱元璋第一個賜死的功臣,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朱元璋以“僭用龍鳳”罪名(就是在傢俱上使用“龍鳳”的圖案)將廖永忠賜死。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和小明王韓林兒的意外溺死有關,替老闆幹髒活黑活,知道老闆太多黑幕早晚總是要遭殃的,也可能跟開國第一個被殺的丞相楊憲關係過密有關。
何可綱(1590—1631年)為袁崇煥舊將,明末遼東人。天啟六年寧遠大捷,因功進都司僉書,歲省餉百二十萬有奇,袁給崇禎皇帝的奏疏中這樣讚美他:“可綱仁而有勇,廉而能勤,事至善謀,其才不在臣下。臣向所建豎,實可綱力,請加都督僉事,仍典臣中軍。”袁崇煥用尚方寶劍殺了毛文龍之後,何可綱對自己的上司說,這事有三不幸。一下就吊起了老袁的味口,問是哪三不幸。何可綱講,“生文龍,天不幸;用文龍,朝廷不幸;殺文龍,公不幸”。袁崇煥死後,何可綱率軍駐守錦州、寧遠、大淩河要塞。崇禎四年(1631年)後金兵十萬來圍剛剛建好的大淩河城,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的祖大壽堅守了一段時間之後,彈盡糧絕。城中人相食。祖大壽打算投降,將領中只有何可綱一人堅決不同意。祖大壽也不顧什麼同袍之情,派人抓著何可綱,押到城頭,一刀就割了,以取信金軍。更可怕的還在後頭,英雄何可綱的遺體迅速被飢餓的百姓分食而光。
四人裡最可歌可泣的就是閻應元,字麗亨,漢族,直隸通州人(今北京通州),明末抗清名將,民族英雄,江陰抗清三公之一。1645年,即明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任江陰典史期間,響應陳明遇號召,率十萬義民抗命剃髮令,面對二十四萬清軍鐵騎,兩百餘門重炮,困守孤城八十一天,使清軍連折三王十八將,死七萬五千人,史稱江陰八十一日,可見其軍事天賦。城破之日,義民無一降者,倖存者僅老幼五十三口。閻應元被俘後堅決不向清廷貝勒下跪,被刺穿脛骨,“血湧沸而僕”,英勇就義。“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這首閻應元在江陰將陷時必死之際寫下的絕命詩,至今讀起來仍讓我深受震撼。
正是有這種不多但是堅持認死理的人,華人的精神血脈,才一代一代延續下來,時至今日,還有些人,不會輕易交出自己的膝蓋。戰後,為了安撫江陰百姓,清朝統治者採取了懷柔政策,乾隆在乙酉守城戰131年後,對抗清三公——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分別賜諡“忠烈”、“烈愍”、“節愍”。
-
3 # 凱哥說史
題主所列四位將領,皆是明朝著名的戰將。所不同的是,這四個人中,王弼和廖永忠屬明初為朱元璋的開疆拓土的高階將領;閻應元和何可綱則是明朝末年崇禎時代抗擊清軍的英雄典範。
分屬不同年代,官職各有高低,人生各有死法,影響各有不同,終歸一句話:這四個人都為大明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做出了無愧時代,彪炳千秋的歷史功績。
一、王弼:雙刀成名世無雙,歷經百戰定四方。無奈人生多劫難,功成不退自消亡。王弼戰功卓著,官爵定遠侯。在打仗方面,絕對堪稱一員不可多得的將才。明初,針對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兩股勢力,特別是張士誠的部隊,成為其砍瓜切菜的第一克星。張士誠在其面前屢戰屢敗,特別是平江戰役時,徹底擊潰了張士誠。
此外,公元1378年和1381年),王弼作為主要將領,先後隨沐英、傅友德討伐西番、雲南立功,為明朝戍邊維穩貢獻突出。
公元1388年,隨藍玉北伐北元,建議藍玉持續追擊,孤軍深入,正遇元軍主力,俘虜元主次子地保奴及太子妃、公主百餘人被俘,王公大臣及平章以下官員近三千人,士兵及其親屬七萬七千餘人被活捉,北平自此無憂矣。
然而,在朱元璋的世界裡,容不下如此功高之人,牽涉藍玉案,遭賜死,一代名將消逝在歷史的塵埃裡。
二、廖永忠:隨兄效力明軍帳,鄱陽死戰投名狀。平定兩廣掃大夏,功成名就遭絞殺廖永忠,官爵德慶侯,戰功堪輿王弼相提並論,不分高下。
史載:明初,廖永忠隨哥哥投奔朱元璋,志向高遠,深得朱元璋看重。哥哥死後,代替其兄進入領導角色。早年與湯和共討方國珍,平定浙東;後俘陳友定,平定福建;與朱亮祖攻克廣州,平定廣東;攻克象州,平定廣西;明滅夏之戰中,充南路軍右副將軍職,取得夔州之戰勝利,為最終消滅夏政權鋪平道路。因鄱陽湖之戰戰功卓著,朱元璋以漆牌書"功超群將,智邁雄師"賞賜給他,並在《平蜀文》書"傅一廖二"之語,盛讚廖永忠功勳。
然而,人生不如意十之七八,因與小明王韓林兒之死有關,朱元璋出於滅口之原因,藉故其有擅自使用龍鳳等違反法度的藉口,同樣被朱元璋賜死,一代悍將年僅53歲。
三、閻應元:本是典史一小吏,臨危受命守江陰。猶如天神獨當關,八十一日著春秋閻應元是一名真正的殉道者,雖然只是明末地方派出所長級別的小官,卻做出了明末滿朝文武,將星文膽做不出的驚世壯舉。
其帶領10萬江陰百姓,面對24萬清軍鐵騎,兩百多門紅衣大炮,血戰孤城,抗清81日,擊斃清軍7萬5千餘人,親王3名,大將軍18名,最後城破,屠城,無一人降,城內死者九萬七千餘人,城外死者七萬五千餘人。城破之日,閻應元寫下了: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閻應元幾番自絕而失敗,被擒至死都沒有向侵略者下跪。
江陰保衛戰是百姓自發集結的抗爭行為,江陰百姓寧死不降,閻應元是這些勇士的代表,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殉道者,是一個民族的脊樑。
四、何可綱:都司僉書官雖小,輔佐名將自為高。深明大義甘赴死,人間留得美名揚何可綱與閻應元一樣,都是明末時期的小官。與之不同的是,何可綱供職於明末兩大抗清名將袁崇煥和祖大壽的軍隊之中,分管司內練兵、屯田事務。按照袁崇煥的評價為人剛直,有勇善謀,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後來,歸於祖大壽治下,在固守大淩河的戰役中,面對堅守100多天的城池,城中已經斷水斷糧,人吃人的慘劇之下,眾人皆降,而其堅守節操,始終不投降。無奈之下,祖大壽殺之,獻城乞降。可憐何可綱的屍體也被饑民分食一空。
何可綱此舉體現了其剛直不阿的性格和忠於國家的高貴品格。當然,作為其本人在死亡這件事上,更多的是主動請死的因素更多一些,他深深瞭解祖大壽其人,深知其為城中百姓和所剩軍士的生命想要詐降的初衷,不惜以生命成就祖大壽之計謀,贏得皇太極的信任。死得其所,死有所值……
明朝良將繁若星辰,這四位將軍分屬不同時代,名聲也並不響亮,但卻為了國家永擔歷史責任,甘心鞠躬盡瘁,以不同的方式,同一種結局為自己的大明奉獻了一生的心血,歌之!贊之!永垂青史!
回覆列表
王弼和廖永忠是明朝建立之初的兩大猛將也是位列開國前二十位功臣之列,勇猛善戰功勳赫赫結局悲慘被明太祖賜死,閻應元和何可綱是明未兩位抗清名將偉大的民族英雄,英勇抗清兵敗被俘寧死不降慘死清軍刀下以身殉明死的悲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