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湖小曉生
-
2 # 精彩影視片段放映機
電視劇《大秦帝國》還是不錯的一部優秀歷史劇,主要講述的就是衛鞅也就是商鞅在伯樂秦孝公的帶領下將羸弱的秦國逐漸走向富強的道路!
商鞅,衛華人,所以也叫作衛鞅,作為法家的代表人物,將以法治國的思想傳到了秦國,據說他的老師是鬼谷子,真可謂是名師出高徒!學有所成之後,他就開始為自己的遠大抱負謀求實施之國,他曾經到魏國公叔痤門下做一個門客,之後又到齊國探討儒家和法家治國的道理!最終他一眼相中了破敗不堪的秦國,當時的秦國還是非常的貧窮落後,但是秦華人的志氣非常高,那種老秦人的報國之心徹底打動了商鞅,在伯樂秦孝公的大力支援下,衛鞅開始在秦國實行變法,他的變法的確使得秦國變的強大,同時也觸碰到了老氏族們的自身利益,這些老氏族們在秦孝公時期表現的非常沉穩,表面支援變法,背地裡抵制變法,這些人以甘龍為代表,一直藏著對商鞅的怨恨,由於受到秦孝公的擁護,他們不敢把商鞅怎麼樣。
直到秦孝公死去,秦惠文王上位時,這些老氏族開始做上犯亂,靠著秦惠文王地位不穩,就要求廢除新法,殺死商鞅!以甘龍為首的這幫人開始要挾秦惠文王,秦惠文王無可奈何,畢竟剛剛登基,地位不穩,面對這些人的壓力,他也只能夠把商鞅拿出來以平眾怒,但是這件事在秦惠文王嬴駟心中記下了,商鞅自己表示也很無語,最終為了秦惠文王的天下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死的也是非的慘啊!五馬分屍啊!為秦國賣命這麼多年,最終換來的就是這麼一個下場,你說他是聰明呢還是糊塗呢?個人覺得他還是挺值的,畢竟自己一生所學都用到了正地方,自己的政治抱負也得以實現,秦國確實變得強大了,那麼一生無憾了,做到這一點也算是對得起他的老師鬼谷子了!活到他那個歲數在古代也值了,死就死吧!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完全在於你怎麼去選擇,衛鞅選擇的這條路也讓他成為了歷史上的一位名人,值了!
-
3 # 謀士說
衛鞅又名“公孫鞅”,因為是衛華人所以又名“衛鞅。”衛鞅熱衷於法家,崇拜吳起、李悝,並向屍佼學習雜家學說。學業有成以後,在魏國宰相公叔痤手底下做中庶子。 公叔痤病重的時候,向魏惠王推薦衛鞅。由於衛鞅職位太低,沒有被魏國重用。後來衛鞅去了秦國,在秦國被秦孝公重用,並實行變法圖強,也就是有名的“商鞅變法”。由於衛鞅在秦國變法有功,秦孝公將商地封給了他,於是衛鞅又名“商鞅”。
商鞅變法的時候,為了消除阻力,達到變法目的。在秦國得罪了不少的人,尤其是秦國未來的繼承人他都敢得罪。所以,他的靠山秦孝公去世以後,曾經受過懲罰的那些人,立刻誣陷商鞅,說他謀反。商鞅害怕被殺,逃到魏國。由於曾經率兵攻打國魏國,魏國拒絕他入境,商鞅只好潛回秦國,發兵攻打鄭縣以求自保。秦惠王派兵圍剿,商鞅寡不敵眾最後被殺。
商鞅在鄭縣就已經被殺,屍體被運回咸陽,最後被車裂。商鞅死後,全家被屠。雖然,史書裡面沒有記載他家人的名字,不過秦惠王下令誅殺了他的全家。即便是有兒子,估計也難逃一死。縱觀古今的變法派人物,幾乎沒有一個善終的,商鞅變法大概知道了結果。逃是逃不掉的,反正是一死,只是沒想到死得如此的悽慘,最後還殃及全家,真的令人惋惜啊!
回覆列表
衛鞅在歷史上沒有記載他有兒子,即使有兒子也在滅族的時候被殺掉了。衛鞅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改革家,在他的帶領下,秦國從一窮二白,被人摁在地上打的小國,逐漸發展成為西方大國。正是他的變法行為徹底改變了當時秦國貧弱的狀況。
衛鞅變法觸動了秦國貴族們的利益,可他卻不懂斬草除根。衛鞅是一個個人品行比較出眾的人,他為了實行變法,對秦國的治理十分嚴格,為此秦孝公都必須要遵守他所定製的法令。所以當秦國那些貴族們的利益受到損傷的時候,他們自然對衛鞅十分痛恨。
初,商君相秦,用法嚴酷,嘗臨渭論囚,渭水盡赤。為相十年,人多怨之。---《資治通鑑》尤其是秦孝公的兄弟公子虔,他是太子太傅,因為太子也就是後來的秦惠文王犯了罪,所以公子虔按照法令需要處以劓刑,也就是割掉鼻子。這是奇恥大辱,而且對方又是秦孝公的兄弟,明知道會被報仇雪恨,可是衛鞅依舊嚴格執行,而沒有對公子虔斬盡殺絕。
對其他貴族也是一樣,衛鞅只處罰那些犯了罪的,而且用刑雖然嚴格,可都只是懲戒為主,沒有斬草除根,最終給自己釀成大禍。
秦孝公臨死前,居然要把大位傳給衛鞅,這是他必須死的原因。秦孝公本身是有太子的,也就是秦惠文王。只不過太子年輕的時候犯了罪,被秦孝公流放了。這個時候秦孝公身體不好,他對衛鞅是百分之百的尊重,因為正是衛鞅將秦國扶持強大。所以秦孝公希望等到他死了以後,衛鞅能夠接手秦君的大位。
這對衛鞅來說,其實就是宣判了死刑,因為就算衛鞅答應了,他也不可能安然上位。畢竟秦國國君一直都是嬴家的人擔任,不可能隨便就換姓氏,更加不可能換成其他諸侯國的人。
所以秦孝公這一招其實就是想要弄死衛鞅,衛鞅對秦國有功,為什麼要弄死他呢?因為衛鞅現在只是下一任秦君上臺的障礙物。
衛鞅功高蓋主,秦惠文王年紀又小,自然是鎮不住衛鞅,極有可能造成國內內亂,這不是秦孝公所想看到的,所以秦孝公必須要讓衛鞅去死,才能保住變法的成果。
衛鞅逃過一劫,卻沒有逃過秦國貴族們的報復。衛鞅自然不傻,所以堅決不接受秦君的位置。不過這件事傳出來,其實對秦惠文王上臺也是一種無形的威脅,至少這個世上是有人可以代替他的。所以秦惠文王自然是饒不了他,公子虔等貴族恰好抓住了這一點,便帶頭誣告衛鞅謀反。衛鞅本來已經申請退休,這回知道死期將至了。
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史記》他只能選擇逃跑,可惜他是全國通緝犯,按照法令沒有身份證是不能住旅社的,所以衛鞅沒能住得上旅社,也就無法在第二天出境了。所以衛鞅只能投靠魏國,而魏國跟他有仇,又拒絕接納衛鞅。
無奈之下的衛鞅,只能回到自己的封地,起兵造反,最終被他自己訓練出來的新軍殺害。可以說衛鞅變法的成果全都施加在了他身上,他壓根就逃脫不了,可見變法的強大之處。
衛鞅被殺以後,全族都被秦惠文王所滅,所以他就算有兒子也死了。衛鞅走投無路之下,貿然選擇起兵,我覺得是非常不明智的事情。如果他能夠主動找到秦惠文王澄清事實,或許他的家族就不會被滅。當然了,這種希望微乎其微,畢竟秦國上下貴族們都很痛恨衛鞅,秦惠文王本人也很痛恨衛鞅,他前去只有死路一條。
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史記》但是發兵造反,這條路絕對是最下策的方法,因為他明知道秦國新軍的強大之處,為什麼還要去硬碰硬呢?他那點人馬夠什麼呢?結果不僅自己在戰場上被殺掉,他全族人也都被秦惠文王所殺。即使他有兒子,也會在這一場浩劫當中被處死,所以應該是沒有後人。
總結:衛鞅變法沒有給自己留條後路,所以即使變法成功,他自己也是失敗的。衛鞅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是法家。他崇尚嚴格執法,而且法令比較嚴苛,所以那些被執法的貴族們對衛鞅深惡痛絕。
秦孝公是聰明人,他躲在一旁,什麼都讓衛鞅來擔著,變法成功了他享受成果,變法失敗了他來懲治衛鞅給貴族們一個交代。所以不管什麼樣的結果,秦孝公是不會擔上惡名的。
而衛鞅從來沒有為自己考慮一條後路,這是變法過程中最失敗的一點。而且秦國的貴族力量實在是太大,幾乎充斥整個國家,所以壓根不是衛鞅一個人能撼動的,秦孝公也不敢讓衛鞅徹底動搖貴族集團,所以衛鞅遭到報復是遲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