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貳一橙
-
2 # 榮耀歷史
代善,努爾哈赤的次子,爵位禮親王,貴為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之首,兒子嶽託和孫子勒克德渾分別是八大鐵帽子王裡的克勤郡王和順承郡王,這一脈出了3個鐵帽子王,可謂是榮耀之至,但是代善原有2次機會成為滿清的最高統治者,都被他避過去了。
關於清軍入關前的兩次皇位傳承,各種陰謀論一直甚囂塵上,讓人無法分辨,但是有一點必須認同,皇太極和順治繼位都是各方利益妥協的結果,那麼就從有資格參與皇位爭奪的各方勢力來看為什麼代善無緣皇位。
首先,代善原本有機會名正言順地成為努爾哈赤的繼任者的,但是長子褚英被努爾哈赤處死,次子代善被立為大貝勒,這就是繼承人的標誌。但是代善膨脹了,讓努爾哈赤感覺到代善明天就想取而代之,還傳出和自己的寵妃有醜聞,於是努爾哈赤廢掉了其大貝勒的頭銜,再加上臨終之前沒有選定繼承人,所以才有了後來的汗位之爭。
第一次汗位之爭:努爾哈赤駕崩先看看努爾哈赤駕崩時八旗是怎麼分佈的,畢竟在沒有明確詔書的情況下,誰拳頭大誰就有機會奪得汗位:
正黃旗(45牛錄)和鑲黃旗(20牛錄):努爾哈赤
正白旗(25牛錄): 皇太極
鑲白旗(15牛錄):諸英之子杜度
正紅旗(25牛錄):代善
鑲紅旗(26牛錄);代善長子嶽託
正藍旗(21牛錄):莽古爾泰
鑲藍旗(33牛錄):阿敏
牛錄是基本單位,300個人為一牛錄
努爾哈赤晚年將從兩黃旗裡拿出45牛錄軍隊,分給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其餘的作為親兵,而且有規定自己死後阿濟格領鑲黃旗,多鐸領正黃旗,另外再給一旗給多爾袞。
原本是打算把鑲白旗給多爾袞,但是還沒來得及安排就駕崩了。
綜上來看,有資格爭奪汗位的有次子代善,三子莽古爾泰,八子皇太極,十二子阿濟格,十四子多爾袞,十五子多鐸,其中阿濟格、多爾袞、多鐸都是努爾哈赤第二任大福晉的兒子,代善則是第一任大福晉的兒子,所以這幾人都是嫡子,爭奪皇位的籌碼更大。
從掌握的軍隊來看,多爾袞三兄弟勢力最大,他們還有大福晉(相當於太后)在撐腰,於是代善、皇太極等人變聯合起來對抗多爾袞集團,他們夥同其他兩個貝勒勒令多爾袞的母親,努爾哈赤的大福晉,曾經和代善有緋聞的阿巴亥殉葬,兩股勢力矛盾激化,在這種情況下代善和多爾袞繼承汗位都勢必會引起另外一方的強烈反彈,於是餡餅就落在了實力相對較弱,而且可以作為雙方緩衝的皇太極頭上!
這就是第一次汗位之爭,代善和多爾袞兩股最強大的勢力無法緩和,只能是相對緩和的皇太極繼承汗位,這才有利於滿清的團結發展。
第二次帝位之爭皇太極稱帝后,也是突然駕崩,沒有詔書指定繼承人,同樣的看看皇太極駕崩時的八旗配置:
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共119牛錄):皇太極長子豪格
正白旗、鑲白旗(共98牛錄):多爾袞三兄弟
正紅旗、鑲紅旗(共51牛錄):代善
鑲藍旗(共33牛錄):濟爾哈朗
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來,豪格和多爾袞是最強大的兩股勢力,此時的皇位應該和代善無緣,但是他可以左右皇位人選。
多爾袞此時可以算滿清第一人,戰功卓著,在女真人中威望甚高,而豪格最大的優勢就是他是皇子,以索尼、鰲拜為首的大臣也偏向於傳位給皇子,而非兄弟!代善在第一次汗位之爭就沒有偏向多爾袞,這次更不可能,他選擇支援豪格。
豪格和多爾袞的勢力達到了微平衡,無論是誰繼承皇位,都會打破平衡,處理不當就是兩股勢力血拼,於是政治的藝術又發揮作用了,他們都選擇了妥協,兩人都放棄帝位,多爾袞提出由6歲的福臨做皇帝,多爾袞攝政。
這是折衷的方案,各方勢力選擇妥協,於是就出現了強大的豪格、多爾袞都靠邊站,無一兵一卒的小福臨號令群臣。
以上是代善參與的兩次爭奪,其實並不存在謙讓一說,而是各種妥協。第一次代善是主角,第二次則變成了配角。
不過不得不說,政治的妥協保證了滿清最高權力的順利過渡,否則滿清被大明滅了也不好說。
回覆列表
皇太極和多爾袞:滾蛋。
代善如何兩次“謙讓”皇位?第一次是在努爾哈赤死後,諸子搶奪皇位。當時最有資格爭奪汗位的不外乎代善、皇太極和多爾袞(或者說阿濟格,反正都是大妃阿巴亥一家)。本來努爾哈赤的意思是讓多爾袞繼位,讓代善的兩紅旗支援他的,可代善的兩個兒子:嶽託和薩哈璘卻不願意了。
因為代善本來是太子,卻因為“大妃事件”(代善和努爾哈赤的大妃阿巴亥走得太近,被人給告了),導致失去了太子之位,連累他們也沒有了繼承的資格(尤其是嶽託,他是長子)。之後兩人脅迫代善轉而支援皇太極(嶽託是鑲紅旗主,薩哈璘是一員猛將)。就這樣本來應該支援多爾袞的代善,轉而站隊到皇太極那邊去了。
至於說為什麼代善實力最強,卻不去爭奪那個汗位,其實也是因為他和大妃阿巴亥那點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其中也和諸兄弟的誣陷離不開干係),導致了其他八旗旗主都不願支援他,代善繼位則內亂立起。而第二次則是在皇太極死後,由於沒有留下遺詔,所以當時的情勢是四人爭權:皇太極長子豪格(實力最強)、六子福臨(母親最受寵)、八子博穆博果爾(母親地位最高),以及多爾袞(按兄終弟及規矩)。那代善呢?
按照努爾哈赤留下來的規矩:最高領導人的位置由眾人公推。在當時最有資格選舉皇帝人選的一共有七位: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穎郡王阿達禮(代善孫子)。
這七人中:豪格有兩黃旗和正藍旗的支援、多爾袞有阿濟格、多鐸、阿達禮和兩白旗的支援。而鄭親王濟爾哈朗目的很明確:只能由皇太極的兒子繼位,其他誰都不行;代善此時也已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他四個兒子只剩下一個才十幾歲的滿達禮,而且經過了皇太極的打壓,兩紅旗的實力早已不如努爾哈赤時期了。
這時候的代善,更多想的是如何保住自己兩紅旗的權力,而不是去爭那個帝位,就算真的去爭也沒人支援他,要發動兵變也抵擋不住豪格或是多爾袞任何一方,那還爭來幹嘛呢?所以當豪格和多爾袞相持不下時,多爾袞提出讓年長的代善來繼承帝位,代善是堅決不同意:老八五十多歲就死了,我都六十歲了,哪有讓六十歲的老人繼承五十歲人的道理,我今天只主持議政王大臣會議,選擇出繼位人選,其他一概不管。我先表決吧!我選豪格。
這下糟了,本來多爾袞是處於優勢,豪格還弱一些,現在代善的正紅旗公開表明支援自己,這下豪格就有了三王四旗的資本,和多爾袞的三王兩旗實力相當了。雙方各不相讓,正黃旗索尼、鰲拜已準備血濺崇德殿,而多鐸也在一旁不斷搗亂。
最後鄭親王濟爾哈朗一錘定音:都別吵了,我提議立先皇六子福臨為帝。這下都安靜了,多爾袞和豪格居然都同意了這個提議,為什麼呢?多爾袞:只要不是豪格繼位,立誰都無所謂;豪格:福臨也是自己弟弟,只要不是多爾袞繼位就行。雙方都心知肚明的是:再吵下去免不了一場血鬥,以當時的內外局勢來看,不管誰贏,其實最後都是個輸。
就這樣子,最有實力的豪格和多爾袞宣佈立福臨為帝,並於當年繼位,年號順治,也就是順治皇帝了。所以代善之所以兩次“推讓”帝位,實際是他看清了形勢,不得已罷了。
能坐到權力頂峰的人都不是善類,不能只用道德素質去簡單分析,而是要結合當時的情況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