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淡凡新中式生活
-
2 # 暖洋洋大叔
都說孔子有三千弟子,賢人也不過七十二人。而宰予就名列其中,不僅如此,宰予還是“孔門十哲”之一。
人們都說宰予很聰明,據說孔子第一次見到他後,就認為此人必定成為棟樑之才。
正因為宰予聰明好學,才思敏捷,才經常向老師提出挑戰性的問題,觸及封建宗法制度,而孔子恰恰是封建禮制的堅定捍衛者,所以宰予就經常遭到老師的斥責。
儘管如此,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對宰予的聰明和才幹,還是非常欣賞的,也能因材施教。由於宰予能言善辯,被許為“言語“科高材生,而且排名在子貢的前面。
孔子周遊列國時,常派宰予打前站,並受老師之託出使齊、楚等國。
-
3 # 丁香草
孔子一生謙虛好學,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他為弟子們傾盡心血,尤其對天資聰穎的更是殷紅期待成為棟樑之材!
宰 予 屬於天資出類拔萃之材,態度吊兒朗當,上課睡覺,讓孔子氣憤;還因孔子會“量體裁衣,因材施教”,他知道宰予是才氣過人,自視請高,所以故意用極其挫傷他高傲自尊心的話打擊他,讓他從高傲中跌落到地面,踏實做學問!
-
4 # 馬振廷1
馬上開雙口,罵人當面指正,玩童捱罵常事,雙口兩意思,一指正,一豉勵,罵表示重視,管理,疼愛。沒人管沒人問能成才嗎?教育教育,說教培育。
-
5 # 七月流火140400643
宰予是孔子弟子中非常特別的一個。孔子那句流傳千古的罵人話“朽木不可雕,爛泥糊不上牆”,說的就是這位老兄。春秋時期對人的稱呼與現在不同,宰予又稱“宰我”“子我”,指的都是他。
宰我身上,存在一個很矛盾的現象,《論語》中出現的幾條關於宰我的內容全部是負面訊息,不是被孔子罵,就是被訓斥。就是這個人,居然成為孔子門下言語科之首。成為十哲之一,排名在子貢以上。更不必說子游,子張了。下面我們透過分析,找一下這問題的答案。
我很理解這個提問者背後的邏輯,宰予上課睡覺,不是好學生,也因此被孔子罵了。可是,後來他變得很優秀了。這就是一碗現代教育學的心靈雞湯。渣學生遇到好老師,最後完成了人生的蛻變,成為優秀的人才。這個邏輯在今天是否成立我不敢說,但在宰予的身上,大約是不成立的。宰予透過孔子的教育變優秀了,其證據來自那裡?是不是因為他以後當官成了齊國的大夫。如果是這樣的,那就錯了。據《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載,宰予(史記中稱子我)是齊國國相監止的宗人,也就是二人是一家子。可見,宰我後來成為齊國大夫不是草根透過上學改變命運的勵志故事。是因為宰我本身就是貴族。
孔子的弟子有三千多,其中賢人就有七十二。其中最優秀的還“十哲”,“十三賢”之說。宰我就是十哲之一。十哲是按門人的特長分出來的。孔子的學問分成四科,分別為德行,政事,言語,文學。德行優異者是:顏淵(回),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政事優秀的是:冉有、季路(子路)。言語:宰我,子貢。文學:子游、子夏。以上十人就是所謂的十哲。
孔門四科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健全的人格。人格健全了,就會體會到人生的幸福。像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擾,回也不改其樂。這就是德行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德行好了,進可以造福百姓,退可以精神愉悅。顏回做到了,所以德行科排名第一。
德行之下,最重要的,就是政事,也就是行政能力。因為好的政治,可以造福百姓。孔子非常注重行政能力的培養。冉有和子路,就是很強行政能力的人。
政事之下,就是言語科。言語在日常生活中很重要,在政治上,是對外交往中不可或缺的技能。言語科是有外交才能的專門人才。
文學科,大約是比較適合當老師的。因此,子游、子夏在儒學的傳播上,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宰我是言語科的第一名。言語科的特長是“言語便給”,與人爭論是能佔到理。做為專門人才,言語是個人特長。從君子品格上來講,言語便給,並非好事情。孔子說:“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在孔子的眼中,宰我的口齡伶俐恰恰是個缺點,這是孔子不斷敲打他的原因。下面我們看看論語中關於宰我的幾個條目: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論語·八佾》)
魯哀公問宰予祭祀土地的神主用什麼木頭,宰予說:“夏用松,商用柏,周用慄。周人之所以用慄木,是為了讓老百姓恐懼戰慄。”孔子聽了說:“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第五》)
宰予白天睡覺,被孔子罵:“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圬”。“於予與何誅?”是讓我說你什麼好呢?意思是怎麼批評都不夠,只能罵了。
關於宰予的,還有兩條,一條是,如果井裡有“仁”,其從之也?孔子說,君子“可逝不可陷,可欺不可罔”。還有一條是宰予對三年喪期的懷疑。他的這些言論,同樣受到孔子的批評。宰予與孔子的這些駁論,確實體現了他不盲從,不迷信的獨立思考精神,以及口才方面的才能。所以,他被列為言語科第一。
孔子罵宰予是不是出於人格上的偏見,或者說是對學術上異類的打擊呢?可以肯定的說,絕對不是。我們從宰予的結局中,可以看出孔子所罵的,正是宰予的弱點。
宰予是齊國大夫,後來為田成子所殺。關於這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是這樣說的:宰我為臨淄大夫,與田常作亂,以夷其族。孔子恥之。
儒家道德,是講究社會秩序的。宰我犯上作亂,孔子以之為恥,也就很正常了。宰我的行為是違背儒家道德的,在儒家經典中,他的言行都是負面的,也就可以理解了。
問題說到這兒,很多人肯定會問,宰我是怎樣做亂的?《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中也有答案。這兒可以簡單介紹一下。
齊簡公的時候,齊國有左右兩相,一個田常,也就是田成子;一個是監止。二人都很有權利。俗話說,一山難容二虎,兩人相鬥,也就很正常了。田成子是有野心的,想要把持政權,而監止與齊簡公的關係很好,無法奪取他的權利,田成子唯一的辦法,就只有除掉監止。
宰我是監止的宗人,也就是一家子。在田成子想除掉監止的時候,監止家族又何嘗不想除掉田家。這時,田家有個叫田豹的,是田家的遠支,與田成子關係不好,是宰我的屬下。宰我便與其商議滅掉田成子,讓田豹繼承田家。田豹大約覺得這樣很兇險,未必成功,也或者他內心還是向著田氏的,於是,便向田成子告發。於是,田成子提前動手,不斷除掉了監止,宰我一族。順便把齊簡公也做掉了。
田成子做掉齊簡公之後,又立了齊平公。田成子為相,掌握齊國政權。最後終於把姜太公姜家的齊國變成了田氏的齊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田齊代姜”。
田成子殺了齊簡公之後,怕諸候討伐自己,做了大量的工作。化解了危機。因為齊是大國,曾經侵佔過魯國地盤。田成子把它還給了魯國。因此,齊簡公被殺之後,孔子請求魯哀公出兵伐齊,魯哀公並不聽從。
田齊代姜,無論後世怎樣評價,在孔子的眼裡,肯定是大逆不道之事。在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中,宰我做為重要人物,不斷沒有阻止事件的發生,還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搭上了。這肯定是不仁不智的。所以,孔子以宰我為恥。
我個人覺得,孔子教學生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現在,自己的學生身為齊國大夫,非但不能齊家治國,反而使自己家族被滅。孔子以之為恥,也是很好理解的。
把上面這些情況搞明白了,再來評價宰予,就有依據了。結論還是大家自己給出吧。
回覆列表
第一,孔子的教育非常靈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不懂就問,在回答之後,引導學生躲做一些發散性思維。
第二,孔子對學生的看法,不是一成不變,他會根據學生的情況做調整,宰予之前是那樣,之後卻變成一個勤敏好學之人,孔子自然讚賞他,而之前的批評,同樣是為了他進步,為使他進步,所以並不矛盾。
第三,孔夫子就事論事,宰予說老師三年守孝太長了,應該一年,孔夫子不覺得是反對他,反而覺得宰予的更對,所以鼓勵他繼續提意見。而朽木不可雕也,是孔夫子看到宰予在睡懶覺,不願意起床才說的。所以,孔夫子並不是因為你反對他,他就說你的不是,而是看弟子的行為到底如何。